人均碳排放拐点的国际比较分析
周俊, 李宾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flection Point of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Zhou Jun,Li Bi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
摘要 经过对世界各国的梳理,本文筛选出28个有越过拐点迹象的国家或地区,借助图示、描述性统计、计量回归方法展开分析。本文判断认为,世界平均的人均碳排放拐点在2.8~3吨之间;届时,人均GDP介于2.3万~2.5万美元(2005年价),第二产业比重为25%~30%。从近年的相关指标来看,中国短期内还难以越过CKC拐点。
关键词 :
气候变化 ,
碳排放 ,
碳减排 ,
拐点 ,
比较研究
Abstract :Observing other's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inflection point,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judging the carbon reduction situation of China.After combing the countries or regions all over the world,we selected 28 signs over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countries or regions,with the help of graphic analysis,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econometric regression method.This article argues that,the world's average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inflection point is between 2.8 tons and 3 tons;by then,GDP per capita is between $23000 and $25000(in the 2005 price),the proportion of secondary industry is from 25% to 30%.From the relevant measures in recent years,China is difficult to cross the CKC inflection point in the short term
Key words :
Climate change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reduction
Inflection point
Comparative study
收稿日期: 2014-06-30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 “基于CGE模型的产业结构调整污染减排效应和政策研究”(11&ZD04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基于CGE模型的要素结构调整污染减排效应研究”(12ZDB10)。
作者简介 : 周俊(1970-),女,湖南湘潭人,理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气候变化经济学。
引用本文:
周俊, 李宾. 人均碳排放拐点的国际比较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2): 155-156.
Zhou Jun,Li Bi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flection Point of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 2015(2): 155-156.
链接本文:
http://www.zgkjlt.org.cn/CN/Y2015/I2/155
[1]查建平,唐方方,郑浩生.什么因素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工业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2003-2010)省级工业面板数据的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79-95. [2]李宾,向国成.从资源枯竭之忧到资源再生之虑——碳排放文献述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4-31. [3]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8):935-944. [4]黄蕊,朱永彬,王铮.上海市能源消费趋势和碳排放高峰估计[J].上海经济研究,2010,(10):81-90. [5]李惠民,齐晔.中国2050年碳排放情景比较[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7(4):271-280. [6]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 [7]王萱,宋德勇.碳排放阶段划分与国际经验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5):46-51. [8]王佳,杨俊.地区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基于脱钩理论和CKC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8-18. [9]张志强,曾静静,曲建升.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强度历史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1,(8):859-869. [10]陈彩芹,巩在武.1985-2010年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改变点分析及周期划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5):51-59. [11]田超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4):29-31. [12]贾惠婷.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影响碳排放的程度及交互关系——基于1997—2009 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4):34-39. [13]姚西龙.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9-66. [14]毛健.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优化[J].产业经济研究,2003,(2):26-36. [15]张维阳,段学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4):442-450. [16]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1):1-9.
[1]
张玉华,张涛.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城镇化与碳排放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4): 28-34.
[2]
吴智泉, 唐宏芬, 冯强.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理论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9): 148-155.
[3]
刘勇, 曾康佳. 中国工业碳排放交易政策影响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9): 156-165.
[4]
李燕萍, 李洋. 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比较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8): 49-57.
[5]
赵立祥, 汤静. 中国碳减排政策的量化评价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1): 116-122.
[6]
伊彤, 常静. 中、美、德、日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比较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5(7): 161-168.
[7]
顾高翔,王铮. INDC背景下研发投资驱动的碳减排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5): 158-165.
[8]
冯帅.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行动的国际进展与中国策略——以前《巴黎协定》时期为中心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5): 174-179.
[9]
蒋志文,陈 强. 沪深两市“科创22条”的比较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4): 27-34.
[10]
史常亮,郭 焱,占 鹏,朱俊峰. 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1): 136-143.
[11]
苏楠.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大数据比较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 0(7): 142-147.
[12]
张伟, 王加平, 李国祥. 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碳配额储备机制探讨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 0(6): 96-101.
[13]
吴继贵,叶阿忠. 服务业发展水平、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关系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 0(5): 52-58.
[14]
戴育琴,冯中朝,李谷成.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 0(1): 137-143.
[15]
袁嫄,刘纪显. 欧盟碳排放权管理制度沿革对中国的启示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 0(8): 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