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对其他省市技术创新扩散强度的影响因素
张玲漪1 , 冷民1 , 罗珺文2
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190; 2.荷兰特文特大学,恩斯赫德 7500 AE
Impact Factors of Transregional Diffus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Beijing to Other Areas in China
Zhang Lingyi1 ,Leng Min1 ,Luo Junwen2
1.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2.University of Twente,Enschede 7500AE,the Netherlands
摘要 本文基于2010—2014年北京对30个省市的技术创新扩散指数数据和2009—2013年中国各地区科技统计数据,借助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讨论扩散汇地区的技术创新实力、扩散汇地区与北京相对地理距离与技术创新扩散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地区充裕的创新资源、良好的知识创造能力,以及支持性的创新环境都利于接收来自北京的技术创新扩散。一个地区自身的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较强可能会对来自北京的技术创新扩散需求降低。同时距离因素仍然不能忽略,地理距离和扩散汇地区人口因素共同影响成为跨区域互动的重要限制因素。
关键词 :
技术创新扩散 ,
扩散强度 ,
跨区域 ,
影响因素 ,
北京
Abstract :This paper addresses how the regional innovative strength and their relative geographical distance influence the transregional diffus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Beijing to other areas in China.Based on gravity model,this paper chooses data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index from 2010 to 2014 and regional statistic data from 2009 to 2013.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area with abundant innovation resources,strong knowledge creation ability and environment to support innovation,facilitat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diffusion from Beijing.Yet,region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city,and the relative geographical distance to Beijing might block the diffusion.
Key words :
Technology innovation diffusion
Diffusion intensity
Transregional
Impact factor
Beijing
收稿日期: 2016-12-06
作者简介 : 张玲漪(1989-),女,湖北利川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
引用本文:
张玲漪, 冷民, 罗珺文. 北京对其他省市技术创新扩散强度的影响因素[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9): 131-137.
Zhang Lingyi,Leng Min,Luo Junwen. Impact Factors of Transregional Diffus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Beijing to Other Areas in China. , 2017(9): 131-137.
链接本文:
http://www.zgkjlt.org.cn/CN/Y2017/I9/131
[1] 柳卸林,贾蓉.北京地区科学技术成果在中国的扩散模式——从技术市场的角度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12):32-38. [2]沈能,何婷英.区域中心城市技术扩散能力比较研究——以上海、北京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3):133-137. [3]许治,焦秀焕,朱桂龙.国家中心城市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增长——以北京、上海为例[J].科研管理,2013,34(4):16-23. [4]焦秀焕.京沪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5]吴添祖,姚杭永.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7):52-54. [6]刘志迎,单洁含.技术距离,地理距离与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效应——基于联合专利数据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9):1331-1337. [7]陈傲,柳卸林,吕萍.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协同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10,7(10):1455-1462. [8]LIU X T.Buck.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channels fo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7,36(3):355-366. [9]赖明勇,包群,彭水军,等.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8(95):105. [10]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1,19(4):98-101. [11]曾刚,林兰.不同空间尺度的技术扩散影响因子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2):22-27. [12]綦建红,杨丽.中国 OFDI 的区位决定因素——基于地理距离与文化距离的检验[J].经济地理,2012,32(12):40-46. [13]许和连,张萌,吴钢.文化差异,地理距离与主要投资国在我国的 FDI 空间分布格局[J].经济地理,2012,32(8):31-35. [14]刘凤朝,马荣康.区域间技术转移的网络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基于我国 2006—2010 省际技术市场成交合同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31(4):529-536. [15]彭灿.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科学学研究,2003,21(1):107-111. [16]孙兆刚.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 [17]闫振宇.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18]傅为忠,王灿,林多.基于引力模型和熵值法的技术创新扩散强度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7):195-199. [19]牛欣,陈向东.城市间创新联系及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4):575-582. [20]余元春,顾新,陈一君.引力模型、边界效应与中国跨区域技术转移——基于2009—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软科学,2016,30(7):15-18.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4[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22]蒋天颖,谢敏,刘刚.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11):1320-1326. [23]饶华.技术动因,制度调节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1):008. [24]王珊珊,王宏起.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J].情报杂志,2012,31(6):197-201. [25]梁玺,吴贵生.以北京为源头的技术市场扩散与区域生产率[J].科学学研究,2008,26(1):115-118.
[1]
朱桂龙, 王萧萧. 专利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专利引文结构新视角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9): 67-75.
[2]
岳洪江. 社会科学知识转化利用关键影响因素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7): 181-188.
[3]
林青宁, 毛世平.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5): 144-151.
[4]
牛秀红,刘海滨,周佳宁. 西部典型城市创新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路径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4): 111-123.
[5]
张跃东,卫平,胡冰. 中国企业在非对称国际竞争中的专利战略实施状况——基于七省市企业调查问卷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2): 118-125.
[6]
赵芸潼, 杜玉申, 刘梓毓. 创新与收获: 独占策略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11): 136-145.
[7]
李欣, 范明姐, 杨早立, 郭丽峰.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影响因素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8): 147-154.
[8]
李其玮, 顾 新, 赵长轶. 影响因素、知识优势与创新绩效——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视角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7): 56-63.
[9]
刘辉. 中美自愿性标准体制比较——基于市场标准的视角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4): 174-179.
[10]
徐莉, 方梓旭. 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效率:评价、影响因素及策略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3): 66-72.
[11]
刘婧, 占绍文, 王敏. 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西安市园区企业问卷调查的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3): 124-134.
[12]
邵邦,范明超. 政府科技项目第三方评价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2): 10-14.
[13]
颜卉, 于梦晓, 姜道奎, 尹学锋.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金融创新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11): 116-124.
[14]
姚潇颖,卫平. 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及时空差异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8): 43-51.
[15]
石媛嫄, 黄鲁成. 基于技术视角的产业关联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5(7): 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