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制度分析:视角、范畴与逻辑架构
孟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The Institution Analysis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of Industry:Perspective,Category and Logical Frame
Meng Qi
Marxism College,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制度分析整体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制度分析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辩证关系和制度的生产关系范畴,以技术创新、联盟分工和制度公平对联盟制度系统的适应性要求,透视联盟制度系统存在的复杂性问题。认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制度系统复杂性问题程度,探究适应性制度优化路径是其制度分析目的,在联盟制度分析的逻辑架构中,联盟制度系统复杂性问题程度的认知机制由制度效率的当前状态、目标状态、制度能力三个要素系统和评价中介构成,联盟制度效率的衡量指标系统由适应性、交易费用、公平感构成。
关键词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制度 ,
复杂性问题 ,
认知机制
Abstract :In the whol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institution analysis,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nd the category of institution belong to relations of production.The paper studies the complexity problems existing in institution system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of industry,reflecting the adaptability requirement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labor division of alliance and institution justice.The aim of institution analysis is to cognize the degree of complexity problem in alliance institution system and to explore the approach to solving the problems.Among the logical frame for the institution analysis of innovation alliance,the cognition mechanism for the degree of complexity problem consists of the current state and target state of institution efficiency,institution ability and evaluation intermediary.And the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alliance institution efficiency consists of adaptability,transaction cost and fairness sense.
Key words :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of industry
Institution
Complexity problem
Cognition mechanism
收稿日期: 2016-12-09
基金资助: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6JLB03),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KSA01)。
作者简介 : 孟琦(1972-),女,黑龙江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协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引用本文:
孟琦.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制度分析:视角、范畴与逻辑架构[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9): 39-45.
Meng Qi. The Institution Analysis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of Industry:Perspective,Category and Logical Frame. , 2017(9): 39-45.
链接本文:
http://www.zgkjlt.org.cn/CN/Y2017/I9/39
[1] 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58,63,61. [2]解学芳.基于技术和制度协同创新的国家文化产业治理[J].社会科学研究,2015(2):50-56. [3]周小亮,李婷.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条件研究[J].东南学术,2017(1):189-196. [4]王越,费艳颖,刘琳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模式研究——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4):70-73. [5]李薇.中国制度环境下的技术标准战略及其联盟机制[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0):111-116. [6]史会斌,吴金希.基于任务环境和制度环境的联盟中组织公平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3,27(12):27-30. [7]迟考勋,袭著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共享规则设计研究:程序规划与制度构建[J].情报科学,2015,33(6):29-34. [8]赵明霞,李常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防“道德风险”激励机制设计[J].经济问题,2015(5):79-94. [9]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29,26,27,95. [10]WILLIAMSON O E.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aking stock,looking ahead[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0(38):595-613 [11]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9. [12]程启智.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个相关重大问题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2):1-7. [13]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9,393. [14]吴易风.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7. [16]ADAMS J S.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65,2(1):267-299. [17]苗东升.复杂性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13-117,83. [18]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6-65,222. [19]曹兴,张伟,张云.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1). [20]产业技术创新试点联盟联络组.2015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跃度评价报告[R/OL].(2016-05-31)[2017-02-28].http://www.most.gov.cn/jscxgc/jscxdtxx/201605/t20160531_125874.htm. [21]唐斌,杜洁,余华.湖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5(4):24-28. [22]王巾,马章良.长三角地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区域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6(2):31-35. [23]刘启强,何静,罗秀豪。广东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9):31-34. [24]林定夷.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466. [25]辛鸣.制度评价的标准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95-101.
[1]
孙晋云, 于明超, 韦朕韬. 制度环境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1): 80-87.
[2]
姚常乐, 庞立艳. 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转化调查方法探讨——基于北京市的调查实践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9): 49-55.
[3]
刘骏. 制度创新如何面对自动驾驶——基于道路测试制度的观察与反思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7): 44-51.
[4]
曹勇, 周蕊, 肖琦.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产出:制度质量的调节作用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6): 147-153.
[5]
杨舒博,黄健.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4): 35-41.
[6]
孙彦玲, 孙锐. 制度有效性视角下职称制度改革探讨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3): 167-177.
[7]
李永慧, 李华晶, 庞雅宁, 李璟琦. 绿色发展制度环境、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11): 146-154.
[8]
徐东波. 论博士后角色冲突: 理论·诱因·调适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11): 164-171.
[9]
. 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9): 1-12.
[10]
刘树林, 韩渭, 吴浩强. 技术创新三阶段中制度变迁的冲击效应——基于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8): 66-75.
[11]
张义芳. 基于国际对比的中国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工资制度问题与对策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7): 150-156.
[12]
陈传夫, 邓支青. 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主体制度的对策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4): 50-56.
[13]
赵玉林, 谷军健. 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机制及对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3): 1-9.
[14]
吴芸, 赵延东. 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基于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11): 125-132.
[15]
曾萍, 夏秀云, 黄紫薇. 引入情境调节的企业社会资本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机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9): 8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