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中国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的主题演变——基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立伟1 , 刘欣瑜2 , 马亮3 , 张九庆4
1.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山东 青岛 266237; 2.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3.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872; 4.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Topics about Chinese Strategy and Poli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ast 40 Year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Zhang Liwei1 , Liu Xinyu2 , Ma Liang3 , Zhang Jiuqing4
1.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Shandong University,Qingdao 266237,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3. National Academy of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4.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和 《人民日报》等报刊理论版文章的文献计量分析,回顾了40年来中国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的主题。研究发现,研究主题从1983—2002年 “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转向2003—2012年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主题聚焦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2013—2022年)。研究表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响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不同时期科技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理论探讨,履行了服务于党和国家科技创新重大决策的战略性国家科技智库的使命。
关键词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成果转化 ,
国家创新体系 ,
创新驱动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topics of Chinese strategy and poli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ast 40 years,based on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academic journal papers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CASTED)and theoretical papers published in newspapers,such as the People's Daily. We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topics changed from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improving our capacity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1983—2002)to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and developing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2003—2012). Responding to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gram,the research topics has focu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13—2022),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CASTED has conducted in-depth academic and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ming to solve different questions in different stages,and fulfilled the mission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that serves the major decision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
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 2022-10-0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72004118),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 (2021ZZZLFZB1207012)。
通讯作者:
张九庆
作者简介 : 张立伟(1987-),男,山东潍坊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创新管理。
引用本文:
张立伟, 刘欣瑜, 马亮, 张九庆. 40年中国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的主题演变——基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12): 1-14.
Zhang Liwei, Liu Xinyu, Ma Liang, Zhang Jiuqing.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Topics about Chinese Strategy and Poli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ast 40 Year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 2022(12): 1-14.
链接本文:
http://www.zgkjlt.org.cn/CN/Y2022/I12/1
[1]赵永新.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N].人民日报,2022-06-07 (2). [2]操秀英. 《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N].科技日报,2021-09-22 (1). [3]胡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的里程碑[J].科学学研究,1985 (2):3-6. [4]胡平.科技体制改革中的几个政策性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 (2):2. [5]韩淼.科研机构认证准则的初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1994 (2):1-5. [6]韩淼.科研机构认证准则的初步研究 (续)[J].科学管理研究,1994 (3): 6-17. [7]马建章,李兴权,徐永昌,等.我国研究开发组织体系结构调整的原则与对策 (上)[J].中国软科学,1995 (11):24-28. [8]马建章,李兴权,徐永昌,等.我国研究开发组织体系结构调整的原则与对策 (下)[J].中国软科学,1995 (12):51-56. [9]马驰.中国80年代的技术创新政策[J].科研管理,1992 (3): 42-45,61. [10]白以言.技术引进与国内科研[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6 (8):2-4. [11]白以言,邓雪明.我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中的不利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1986 (8): 19-20. [12]鲍克,白以言.技术引进经济效益的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1987 (3):19-24. [13]白以言,续超前.促进技术引进与国内科研相结合的对策[J].科学学研究,1987 (4): 45-54. [14]贾蔚文.高技术产业管理的核心是建立技术创新机制[J].政策与管理,1998 (6):4-6. [15]胥和平.中国战略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系统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 (8):5-14. [16]肖广岭,柳卸林.我国技术创新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1 (1): 18-24. [17]梁策.企业的根本出路[J].中国软科学,1990 (3):13-17,56,61. [18]贾蔚文.在深化改革中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J].中国软科学,1995 (5):10-15. [19]李兴权,徐永昌.建立企业主体型科学技术体制——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J].华东科技,1996 (1):7-9. [20]杜占元,刘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其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7 (6): 21-23. [21]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87. [22]汤世国.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变革与前景[J].中国软科学,1993 (1):33-35. [23]马驰,高昌霖.对建立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 (4):10-11. [24]马驰. “国家创新系统”方法论的讨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 (4):19-24. [25]董书礼.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种新模式——基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 (12):56-59. [26]赵捷,邸晓燕,张杰军.关于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 (12):10-14. [27]张俊芳,郭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0 (S2):137-141,165. [28]孙福全,彭春燕,邓婉君.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启示[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 (10):80-84. [29]王光辉,郭丽峰,王祎.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建议[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 (2):88-91. [30]张俊芳,付剑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支持机制研究——基于陕西省的创新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2010 (9):53-56. [31]陈诗波.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创新科技,2010 (2):20-23. [32]赵捷,张杰军,汤世国,等.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入股问题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 (10):1485-1489. [33]邸晓燕,赵捷,张杰军.科技成果转让收益分享中的政策改进[J].科学学研究,2011 (9):1318-1322,1341. [34]王元,胥和平,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J].求是,2003 (17):46-48. [35]刘东.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路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 (8):114-117,121. [36]迟凤玲.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发展趋势[J].农业展望,2008 (6):41-43. [37]刘冬梅.高科技试验区与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太行山区农业高科技企业 “天公集团”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3 (1):69-72. [38]刘冬梅.农业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 (3):87-91. [39]杨起全,刘冬梅,胡京华,等.新时期科技扶贫的战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7 (5):3-10. [40]孙福全,陈宝明.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 (3):13-16,26. [41]李希义.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产业化融资瓶颈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07 (4):50-51 [42]张明喜.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 (9):116-118. [43]张俊芳,郭戎.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基于浙江省科技金融工作的调研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0 (3):70-73. [44]段小华.关于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初步判断[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 (9):55-59. [45]刘峰.浅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 (12):27-31. [46]程家瑜,张俊祥,韦东远.当前信息、生物和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特点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 (11):46-48. [47]陈志.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及政策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 (2):141-146. [48]赵刚.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 (6):9-18. [49]王光辉.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 (1):28-32. [50]朱迎春.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 (6):20-24. [51]陈志,刘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 “有形之手”[J].中国科技论坛,2013 (2):60-64. [52]赵刚.新技术变革:化解金融危机的根本之道[N].光明日报,2008-11-24 (10). [53]张烁,程家瑜.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 (6):15-18. [54]段小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方式、组织形式与政策手段[J].改革,2011 (2):89-94. [55]张俊祥,李振兴,武治印.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 (6):37-41. [56]许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信息技术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11 (6):19-22. [57]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程家瑜.关于编制国家技术路线图推进《规划纲要》实施的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8 (5):3-6. [58]杨起全,孙福全,刘峰,等.调整我们的思路和政策:以创新驱动发展[J].科学发展,2010 (1):7-19. [59]王文岩,孙福全,苏孟良.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市场,2008 (9):29-30. [60]王利政,高昌林,李航.从主要科技指标看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内外部环境[J].中国科技论坛,2010 (12):27-29. [61]孙福全,陈宝明,彭春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 (9):22-27. [62]刘辉锋.自主创新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 “机会窗口”[J].中国科技论坛,2011 (9):27-31. [63]玄兆辉.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 (19):1-6. [64]魏世杰.中国创新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思路[J].中国科技论坛,2017 (2):5-10. [65]李哲.技术经济范式变化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和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7 (7):28-32. [66]蔡笑天,常燕,徐云飞.平台垄断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科技中国,2022 (1):1-5. [67]杨晶,李哲,康琪.数字化转型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0 (6):26-38. [68]郝君超.进一步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科技中国,2018 (10):15-17. [69]李哲.借鉴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J].中国科技论坛,2018 (9):10-12. [70]李哲,杨晶,朱丽楠.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化历程、特点及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0 (12):7-11. [71]袁立科,孙福全.德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启示[J].科技中国,2021 (5):24-28. [72]林娴岚,王海燕.芬兰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与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14 (10):70-72. [73]陈宝明.创新驱动是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核心战略[N].光明日报,2016-05-30 (8) [74]刘冬梅,吕佳龄.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践与反思[J].科技中国,2020 (11):1-5. [75]许竹青,刘冬梅.国外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点与启示[J].科技中国,2021 (7):52-55. [76]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J].红旗文稿,2019 (13):26-27. [77]陈钰,玄兆辉,胡志坚.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J].科技中国,2019 (4):1-3. [78]孙福全.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J].创新科技,2020 (8):1-6. [79]孙云杰,陈钰.中国科技创新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 (22):22-27. [80]刘冬梅,郭强,王伟楠.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特征与需求研究——以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6 (1):144-149. [81]李希义,魏世杰.美国对华高科技打压有哪些新情况[J].世界知识,2021 (19):29-31. [82]刘如.中美高技术脱钩的全球影响及应对措施[J].科技中国,2020 (11):11-13. [83]丁明磊.创新支持机制 发展壮大新型研发机构[N].科技日报,2020-01-10 (5). [84]张明喜,郭滕达,张俊芳.科技金融发展40年:基于演化视角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9 (3):20-33. [85]张明喜.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财政配套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 (23):113-117. [86]左晓利,许晔.中日技术预测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 (10):149-153. [87]韩秋明,王革,袁立科.韩国第五次国家技术预测工作的创新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8 (18):16-20. [88]韩秋明,李修全,王革.英国智库NESTA的技术预测研究——人工智能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8 (7):11-18. [89]袁立科,王书华.走向系统性预测:中国的技术预测历程及实践[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 (3):3-15. [90]李修全,蒋鸿玲.美日欧政府发展人工智能的新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6 (10):73-76. [91]许晔.下一代人工智能:引领世界发展的新兴驱动力[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 (20):14-23. [92]朱焕焕,陈志. “互联网+工业”中的产业融通创新——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J].科技中国,2018 (12):71-73. [93]许晔.大数据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5 (3):24-29. [94]韩秋明,王革.区块链技术国外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 (2):154-160. [95]郭滕达,周代数.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态势分析——中美比较视角[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20 (8):1-5,14.
[1]
张静, 徐海龙, 王宏伟. 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需求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9): 25-33.
[2]
胡文静, 马建霞, 谢珍.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技术封锁并存情景下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选择的视角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7): 32-43.
[3]
曹原, 田中修, 肖瑜, 朱姝, 韩鸿宾.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6): 1-10.
[4]
桂黄宝, 孙璞, 江密. 创新资源约束区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6): 75-83.
[5]
张玉华, 李茂洲, 杨旭淼. 基于主题模型的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组态效应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5): 11-20.
[6]
郭颖, 段炜钰, 孟婧, 王明星. 中国科学院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对其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5): 81-89.
[7]
李正风. 如何准确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4): 1-8.
[8]
刘云, 张孟亚, 翟晓荣, 杨亚宇.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协同关系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3): 176-188.
[9]
严锦梅, 刘戒骄. 系统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政府作用——基于美国和日本的创新实践综述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2): 50-58.
[10]
陈强, 沈天添. 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演变研究——基于1978—2020年157份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12): 35-46.
[11]
谢黎, 杨华, 张志强. 基于文本量化的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工具效果评价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12): 55-66.
[12]
陈黎, 玄兆辉. 政府属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为例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11): 45-55.
[13]
危怀安, 文圆, 李旭彦. 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集成激励机制——基于湖北省多案例探索性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1): 14-21.
[14]
付连峰. 科技体制改革如何影响收入分配——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状况与影响因素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6): 129-138.
[15]
王溯, 任真, 胡智慧. 科技发展战略视角下的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4): 18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