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特征与运行
周茜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Basic Research Ecosystem:Concept,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
Zhou Qian
School of Philoshophy,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00,China
摘要 开展基础研究活动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强化中国基础研究环境建设,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有必要且有可能将基础研究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进行考察。基础研究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化的复杂系统,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由研究主体与研究环境共同组成,具有复杂性、自组织演化、可控性与边界模糊性四个特征,对其运行的分析包含运行动力、能量来源、能量流通、运行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
基础研究 ,
生态系统 ,
结构 ,
特征 ,
运行
Abstract :To carry out basic research activities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which can improv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ability.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research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create a good scientific research ecology which is conducive to basic research,it is necessary and possible to analyze the basic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system.Basic research ecosystem is a complex system of dynamic evolution and a subsystem of innovation ecosystem,which is composed of research subject and research environment.It has four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complexity,self-organization evolution,controllability and boundary fuzziness.The analysis of its operation includes four aspects named as operation motive force,energy source,energy flow and operation guarantee.
Key words :
Basic research
Ecosystem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peration
收稿日期: 2021-03-09
作者简介 : 周茜 (1987-),女,河南许昌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
引用本文:
周茜. 基础研究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特征与运行[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2): 59-67.
Zhou Qian. Basic Research Ecosystem:Concept,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 , 2022(2): 59-67.
链接本文:
http://www.zgkjlt.org.cn/CN/Y2022/I2/59
[1]龚旭,方新.中国基础研究改革与发展40年[J].科学学研究,2018,36 (12):2125-2128. [2]CALVERT J.What's special about basic research[J]Science,technology & human values,2006,31:199-220. [3]V·布什.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M].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司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M].周春彦,谷春立,译.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那拉亚那穆提.发明与发现——反思无止境的前沿[M].黄萃,苏竣,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6]陈劲,宋建元,葛朝阳,等.试论基础研究及其原始性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4 (3):317-321. [7]柳卸林,何郁冰.基础研究是中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J].中国软科学,2011 (4):104-117. [8]蔡勇峰,李显君,孟东晖.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来自动力电池的实证[J].科研管理,2019,40 (6):65-76. [9]TANSLEY A G.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J].Ecology,1935,16:284-307. [10]LINDMAN R L.The trophic-dynamic aspect of ecology[J].Ecology,1942,23:399-418. [11]ODUM E P.The strategy of ecosystem development[J].Science,1969,164:262-270. [12]杨持.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3]余谋昌.生态学的哲学问题[J].国内哲学动态,1985 (6):30-33. [14]叶峻.从自然生态学到社会生态学[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 (3):49-54+62. [1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郭武军,吕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16]克林顿,戈尔.科学与国家利益[M].曾国屏,王蒲生,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7]柳卸林,孙海鹰,马雪梅.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 (1):18-27. [18]王小洁,刘鹏程,许清清.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19 (6):12-18. [19]李其玮,顾新,赵长轶.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一个层次分析框架[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 (1):14-17. [20]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0[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21]门伟莉,张志强.机构属性的诺贝尔科学奖分布规律研究[J].情报学报,2019,38 (9):907-920. [22]张树中.知识创新过程的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 (4):54-59. [23]朱迎春.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与来源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 (4):20-23.
[1]
袁景蒂. 高校科研人才评价理论·反思·重构——基于工具理性与对话理性的视角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3): 25-32.
[2]
孙丽文, 李少帅. 基于多层次分析框架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3): 62-71.
[3]
战睿, 王海军, 孟翔飞.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中集案例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3): 109-119.
[4]
王高峰, 杨浩东. 中国异质性R&D人员时空分布差异比对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3): 120-129.
[5]
严锦梅, 刘戒骄. 系统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政府作用——基于美国和日本的创新实践综述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2): 50-58.
[6]
曹阳春, 张光宇, 欧春尧, 张瑶. 颠覆性创新的技术演进特征分析——基于锂离子电池案例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2): 68-76.
[7]
刘刚, 刘捷. 需求和政策驱动的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东莞市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为例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1): 94-103.
[8]
陈堂, 陈光, 陈鹏羽. 中国数字化转型:发展历程、运行机制与展望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1): 139-149.
[9]
尹西明, 陈劲, 贾宝余.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视角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突出特征与强化路径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9): 1-9.
[10]
高泽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扩散特征与创新代理路径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9): 10-19.
[11]
布和础鲁, 陈玲. 数字时代的产业政策: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例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9): 31-41.
[12]
詹绍文, 朱一鑫, 窦世斌, 程哲. 国家大学科技园时空演化特征与发展绩效评估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9): 82-92.
[13]
吕晓静, 刘霁晴, 张恩泽. 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活力评价及障碍因素识别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9): 93-103.
[14]
虞惠, 唐恒. 影响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校友资源因素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9): 153-162.
[15]
徐维祥, 王睿, 刘程军, 徐严, 刘晓雯.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8): 10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