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治理范式下的人才评价:理论指向与实践进路
李杨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Talent Evaluation Under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overnance Paradigm: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Li Y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摘要 当前,以科技管理范式为应然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相对滞后于科技治理改革实然,导致人才评价实践中衍生诸多问题,亟需建立符合科技治理需要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但是,由于科技治理的理论内涵尚未厘清,对于人才评价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为阐明科技治理时代的人才评价实践进路,本文首先从目标、行动、话语、组织、规范5个维度对科技治理的理论内涵进行解构。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科技治理时代的人才评价应将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作为评价目标、以网络结构重塑评价主客体关系、面向合作重构人才评价标准、以平等对话改良评价方式、在行动中规范人才评价过程。
关键词 :
科技治理 ,
科技管理 ,
人才评价 ,
范式
Abstract :Currently,the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base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management paradigm lag behind the reality of S&T governance reform,which has led to lots of practical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alent evaluation.Hence,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confirming to S&T governance paradigm.However,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S&T governance has not been clarified,which leads to the limited directive role in the reform practice of talent evaluation.To clarify the practical approach of S&T talent evaluation in the era of S&T governance,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S&T governance is deconstructed into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target,action,discourse,organization and norm.On this basis,it is clear that the talent evaluation in the era of S&T governance should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S&T innovation ecosystem as the target of talent evaluation,re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by network structure,reconstruct the cooperation-oriented criterion of talent evaluation,refine the way of talent evaluation by equal two-way dialogue and normalize the process of talent evaluation during action.
Key words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overn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Talent evaluation
Paradigm
收稿日期: 2023-03-21
基金资助: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优秀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YBNLTS2022-025)。
作者简介 : 李杨(1993—),男,河北承德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治理、科技人才评价。
引用本文:
李杨. 科技治理范式下的人才评价:理论指向与实践进路[J]. 中国科技论坛, 2024(1): 93-104.
Li Yang. Talent Evaluation Under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overnance Paradigm: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 2024(1): 93-104.
链接本文:
http://www.zgkjlt.org.cn/CN/Y2024/I1/93
[1]赵曙明,李乾文,张戌凡.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培养与政策环境研究:基于江苏省625份问卷的实证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49(3):49-57,158-159. [2]廖中举,吴道友,程华.人口背景特征、制度性因素与科技人才收入满意度:基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对比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6):871-882. [3]万玺.海归科技人才创业政策吸引度、满意度与忠诚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2):165-173. [4]杜谦,宋卫国.科技人才定义及相关统计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4(5):137-141. [5]谢琦,陈亮.网络化治理的叙事重构、中国适用性及理论拓展[J].行政论坛,2020,27(3):34-40. [6]李燕萍,刘金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11):30-43. [7]韩霞.加快推进我国科技体制创新的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2):69-71. [8]孟照海,刘贵华.教育科研评价如何走出困局[J].教育研究,2020,41(10):11-22. [9]闫治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研究[J].中州学刊,2017(10):74-79. [10]王越,刘进,马丽娜,等.从新中国70年看高等教育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王越院士专访[J].重庆高教研究,2019,7(5):5-13. [11]李真真.转型中的中国科学: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诱因分析[J].科研管理,2004(3):137-144. [12]朱军文,刘念才.高校科研评价定量方法与质量导向的偏离及治理[J].教育研究,2014,35(8):52-59. [13]张利华.科技人才的任用和评价中的科学道德问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3):51-56,111. [14]蔡蕾.基于OKR模式的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人才评价改革路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7):7-12. [15]谭玉,吴晓旺,李明雪.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变迁研究:基于1978—2018年政策文本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9,32(05):66-70. [16]萧鸣政.当前人才评价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行政论坛,2012,19(2):1-6. [17]涂崇民,张晓丰.高校科技人员评估体系中的问题浅析[J].科研管理,2010,31(S1):48-53. [18]UHL-BIEN M,ARENA M.Complexity leadership:enabling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for adaptability[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17,46(1):9-20. [19]王新新,张佳佳.价值涌现:平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的新逻辑[J].经济管理,2021,43(2):188-208. [20]刘江鹏.企业成长的双元模型:平台增长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5(6):148-160. [21]OH D S,PHILLIPS F,PARK S,et al.Innovation ecosystems:a critical examination[J].Technovation,2016,54;1-6. [22]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04):98-120,206. [23]杜传忠,刘忠京.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4):6-9. [24]陈柯蓓,周开发,倪家强.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析及对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36-43. [25]刘战雄.责任有限及其对负责任创新的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10):41-45. [26]LATOUR B.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 theor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7]孟宪飞,李正风,张寒.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及其问题: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思考[J].科学学研究,2021,39(2):193-198,232. [28]DERRIDA J.Position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29]贺建芹.激进的对称与“人的去中心化”——拉图尔的非人行动者能动性观念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2):81-84. [30]罗布·斯通.核心社会学思想家[M].姚伟,李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31]布鲁诺·拉图尔,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M].刁小英,张伯霖,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32]詹志华,胡文俊.论技性科学观视阈下的科技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8):17-21. [33]贺建芹.激进的对称与“人的去中心化”——拉图尔的非人行动者能动性观念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2):81-84. [34]李姚姚.技术进步与秩序失调:我国技术时代的社会稳定风险起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3):1-7. [35]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6]张康之.走向合作制组织:组织模式的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20(1):47-63,205. [37]张康之.走向合作行动能力生成的历史进程[J].学习论坛,2017,33(4):43-50. [38]柳亦博,玛尔哈巴·肖开提.论行动主义治理:一种新的集体行动进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8(1):81-91. [39]张康之.论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从制度到行动[J].探索,2019(3):113-121. [40]吴璟.智慧城市的科技创新周期:意涵、问题与进路[J].探索与争鸣,2021(4):153-158,180.
[1]
刘辉, 梁洪力. 基于价值传导视角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机制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4, 5(2): 158-167.
[2]
谢荷锋, 蒋晓莹. 创新范式:概念建构、理论基础与演化评价研究进展述评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3, 4(7): 42-52.
[3]
鄢一龙. 以道驭器:数智时代科技如何向善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3, 4(6): 22-28.
[4]
曹爱红, 王海芸, 杨博文. 地方基础研究制度立法对比分析——基于 《科技进步法》的落实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3, 4(11): 13-22.
[5]
位佳佳, 吴圣, 陈学渊, 吴永常, 韩晓静. 县级科技局“撤并”背景下的基层科技管理创新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3, 4(1): 31-38.
[6]
郑淳, 闫月勤, 王海超. 国际科技组织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对全球100个主要国际科技组织的比较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3, 4(1): 178-188.
[7]
袁景蒂. 高校科研人才评价理论·反思·重构——基于工具理性与对话理性的视角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3): 25-32.
[8]
孙丽文, 李少帅. 基于多层次分析框架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3): 62-71.
[9]
秦铮, 韩佳伟. 世界科技强国:内涵、特征与建设思考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11): 1-8.
[10]
倪蓉, 刘维树, 胡光元. 中国原始创新人才成长路径研究——基于《自然》《科学》论文作者的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1): 28-35.
[11]
蔡渊渊, 綦良群, 张毅, 王成东. 自主技术创新还是技术引进:范式选择与资源优化配置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8): 22-32.
[12]
贾旭东, 杨荣. 基于扎根范式的虚拟企业供应链信息控制力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12): 98-113.
[13]
周华强, 周颖, 冯文帅, 王敬东. 论文人才评价作用的反思:回归、认可、补充与反对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1): 143-155.
[14]
姜春林, 王晓萍.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热点领域与研究群体——基于九种科学学类期刊的科学计量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11): 9-17.
[15]
郭铁成. 近年来国外创新治理实践及启示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8): 18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