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产品的智能化: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余吉安1,2,3 , 徐琳1 , 殷凯1
1.北京林业大学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2.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北京 100085; 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 100050
Intellectu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duct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Modern Technologies
Yu Ji'an1,2,3 , Xu Lin1 , Yin Kai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Institute of Internet Industr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5, China; 3.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Beijing 100050, China
摘要 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运用到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中,提升了传统文化产品的技术性和新颖性。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本文以智能书法台为例,分析传统文化产品的智能化和市场化过程,研究传统文化产品的智能化的成效。智能书法台的研制和使用,为传统文化产品的智能化提供了重要启示,表明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创产业的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创产业变革,形成新业态、新模式,还有利于促使相关产业升级和智能化改造。
关键词 :
传统文化产品 ,
智能化 ,
现代科技 ,
文化创意产业 ,
融合
Abstract :More and mor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which improves the technicality and novelty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ducts.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modern technologies has profoundly changed people's way of living and learning.Intelligent calligraphy tabl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ducts an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ellectu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ducts.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calligraphy table provid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intellectu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ducts,indicating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especial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forming new formats and models,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upgrading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related industries.
Key words :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duct
Intelligentization
Modern technology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tegration
收稿日期: 2019-05-28
基金资助: 北京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科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研究”(Z090310015909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集成理论的中国产业创新模式、路径与策略研究”(71350008)。
作者简介 : 余吉安 (1979-),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集成战略、中国式管理。
引用本文:
余吉安, 徐琳, 殷凯. 传统文化产品的智能化: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2): 54-61.
Yu Ji'an, Xu Lin, Yin Kai. Intellectu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duct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Modern Technologies. , 2020(2): 54-61.
链接本文:
http://www.zgkjlt.org.cn/CN/Y2020/I2/54
[1]北京市统计局.文创产业平稳运行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EB/OL].[2017-09-14].http://tjj.beijing.gov.cn/zxfb/201709/t20170914_383170.html. [2]于泽.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目标、互动关系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 (1):66-67. [3]余吉安,尤淼,曹静,等.文创产业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双轮驱动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8 (6):83-89. [4]陈再齐.社会变迁中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与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 (1):227-230. [5]耿爱英,孙庆霞,李传实.论现代科技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 (6):118-120. [6]楚小庆.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形式与审美文化表现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 (2):128-131. [7]张洁.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J].社会科学,2013 (11):36-37. [8]李德仁.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4):1-2. [9]王娟,孟斌,张景秋,等.感知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 (9):1094-1095. [10]徐克,万传法,刘琬颖.内容创意离不开技术——中国3D科幻动画电影的创新与出路[J].当代电影,2010 (7):10. [11]何晓丽,牛加明.三维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肇庆端砚为例[J].艺术百家,2016,32 (3):231-233. [12]孙向阳.数字化技术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苗族史诗 《亚鲁王》为中心[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 (3):67-71. [13]曾芸.新科技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6):56-61. [14]徐红,郭娇娇.数字化技术在日本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运用及启迪[J].新闻大学,2014 (6):47-54. [15]陈振旺,樊锦诗.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以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为例[J].敦煌研究,2016 (2):100-107. [16]刘文杨.数字化技术在陈列展览中的创意运用——以 “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为例[J].东南文化,2016 (S1):83-85,82. [17]梁上启,冯春英.数字技术对出版文化的影响[J].出版科学,2009,17 (6):54-56. [18]田恩铭,李华,刘玉畅.智能化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领域的运用[J].继承与发展,2016,40 (8):74-78. [19]赵敏鉴.数字科技时代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发展路径探析[J].学术交流,2013 (11):115-118. [20]孙德忠.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论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27 (6):966-970. [21]罗小艺,王青.从文化科技融合到数字文化中国:路径和机理[J].出版广角,2018 (10):6-9. [22]谈国新,郝挺雷.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 (2):54-61. [23]赵红梅.关键技术突破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创造效应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 (5):51-54.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调研组,董伟. “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驱动力”调研报告[J].艺术百家,2013,29 (5):1-5,32. [25]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浪潮改变全球媒体和创意产业[J].机器人产业,2017 (6):82-95. [26]李利苹,姜可,吴国新.东巴文化智能产品设计研究[J].设计,2017 (9):22-23. [27]曹晋,庄乾伟.指尖上的世界——都市学龄前儿童与电子智能产品侵袭的玩乐[J].开放时代,2013 (1):179-198. [28]刘永谋.媒介技术与文化变迁:尼尔·波兹曼论技术[J].天津社会科学,2010,6 (6):29-34. [29]易华.论经济新常态下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学术论坛,2017,40 (1):145-149. [30]李炎,胡洪斌.集成创新: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本质[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 (6):107-111. [31]肖玮.创意产业:学术、技术与政治的融合[J].学术界,2012 (6):140-147. [32]张晗.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下的美国数字出版业[J].新闻界,2013 (20):68-74. [33]伊彤,江光华,黄琳.试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15 (5):122-127. [34]崔木花.文化与科技融合:内涵、机理、模式及路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 (1):36-39. [35]李凤亮,宗祖盼.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演进机理与历史语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 (4):11-19. [36]高奇,马来平,牟杰.论科技与文化的互动机制与模式[J].贵州社会科学,2017 (8):10-16. [37]陈少峰.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 (24):55-61. [38]张骁,吴琴,余欣.互联网时代企业跨界颠覆式创新的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9 (3):156-174. [39]张庆普,周洋,王晨筱,等.跨界整合式颠覆性创新内在机理与机会识别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 (6):93-105. [40]刘魁.高科技、生活世界与全球现代性发展的新趋向[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 (4):449-454,559. [41]朱娜,许雅萌,任阿然. “互联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分析[J].工业设计,2018 (9):59-60. [42]陈再齐.社会变迁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与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 (1):227-230. [43]吴忠泽.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J].中国软科学,2005 (6):3-6. [44]THIEL P A,MASTERS B.Zero to one:notes on startups,or how to build the future[M].New york:crown business,2014. [45]杨陈,徐刚,孙金花.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文化科技融化创新反馈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 (1):125-130. [46]林明华,杨永忠.文化企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动力机制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 (11):94-97. [47]马仁锋,唐娇,张弢,等.科技创新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动态与中国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12 (11):93-95. [48]徐俊,丁烈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6 (3):17-21. [49]周洋,张庆普.高端颠覆性创新的技术演进轨迹和市场扩散路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29 (6):99-108. [50]李晓华.新零售的数据悖论与长尾悖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8 (6):15-18. [51]BEREANO P.Technology is a tool of the powerful[M]//ERMAN D,WILLIAMS M,SHAUF M.Computers,ethics and socie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26-32. [52]CASTELLI C T,PETRILLO A.Il design sarà primo e primario[J].Modo,1983,65:31-37. [53]孙鸿玲,皮杰. “互联网+”——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J].科技促进发展,2018,14 (7),599-606. [54]赵涛.试议微媒体对当前人际传播的影响——以微信传播为例[J].电视研究,2015 (8):56-58. [55]华强森,吕文博,JAANA Remes,等.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J].科技中国,2018 (10):64-78. [56]储佳俊.数字时代 “文房四宝”生存路径与突围[J].中国报业,2018 (12):93-94. [57]卢光松,卢平.技术路线图与颠覆性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 (3):11-15. [58]杜蕊.略论北京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 “双轮驱动”战略[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4,20 (2):161-169. [59]李凤亮,胡鹏林.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科技融合——2014年文化科技创新总报告[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12):113-121. [60]范周,从 “泛娱乐”到 “新文创” “新文创”到底新在哪里——文创产业路在何方[J].人民论坛,2018 (22),125-127. [61]贺和平,刘雁妮.体验视角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文化产品创新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 (3):154-159. [62]雷丙寅,赵凯.论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J].求索,2012 (3):113-115. [63]郭新茹,顾江.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生产效率的协整分析——基于我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4 (5):143-149.
[1]
肖小溪, 李晓轩. 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概念及特征的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3): 1-7.
[2]
尹华, 余昊, 谢庆. 基于价值链优化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3): 113-122.
[3]
张羽飞, 原长弘, 王涛, 张树满. 产学研深度融合演化路径分析——基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纵向案例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7): 87-98.
[4]
王子敏, 黄忠义. 智能化投资需要错位发展吗?——来自江苏的证据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4): 83-93.
[5]
綦良群,高文鞠. 区域产业融合与装备制造业绩效提升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10): 59-70.
[6]
潘玉香, 赵秋红, 齐二石, 黄毅敏. 两化融合对制造企业成本管控影响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9): 69-79.
[7]
余吉安,尤淼,曹静,张皓月. 文创产业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双轮驱动发展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6): 83-90.
[8]
张辽,王俊杰. 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及其收敛趋向分析——基于工业信息化与信息工业化视角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5): 32-40.
[9]
宋晓明,黄鹏,刘文红.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类、发展模式与对策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8): 52-58.
[10]
沈晓平, 张京成.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效应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5(7): 105-110.
[11]
王丽平,刘小龙. 价值共创视角下众创空间“四众”融合的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3): 109-116.
[12]
李玥,张雨婷,李佳. 演化视角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成服务模式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2): 51-57.
[13]
赵世佳, 赵福全, 郝 瀚, 刘宗巍. 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10): 97-104.
[14]
肖琳琳,陈 杰,马冬妍,付宇涵. 中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现状实证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 0(9): 71-77.
[15]
尚庆琛. 上海研发外包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考: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 0(6):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