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何以支撑军事装备发展——形态划分、场景构建和模式设计
刘书雷, 屈婷婷
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湖南 长沙 410073
How can Basic Research Promote Military Equipment Development ——Achievement Forms,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Operation Paths
Liu Shulei, Qu Tingting
Institute for Defense Technology and Strategic Studies,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3,China
摘要 基础研究如何支撑军事装备发展,是当前随着基础研究快速发展、军事装备对基础研究需求日趋迫切态势下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立足军事装备发展不同环节对基础研究的需求特点,构建涵盖产生途径、成果形态、应用场景和流动方式4种关键因素的基础研究支撑装备发展的研究框架,将基础研究划分为知识形态、智性形态和物化形态3种具有不同特点和应用特征的成果形态,从战斗力生成 “三要素”的视角研究构建基础研究支撑军事装备发展的6种典型应用场景,并针对性设计知识流动、人才使用和直接应用等基础研究支撑军事装备发展的3种模式和7种实施路径,为推动基础研究驱动装备发展提供了精细化理论参考。
关键词 :
基础研究 ,
军事装备 ,
形态划分 ,
场景构建 ,
模式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 and the increasingly urgent needs of military equipment for basic research,how basic research sup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equipment is an issue that needs to be deeply studied.Based on the demand for basic research achieve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of military equipment development,this paper constructs 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basic research supporting equipment development that includes production methods,achievement forms,application scenarios,and flow methods,and divides basic research achievement into knowledge form,intellectual form and materialization for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at effectiveness generation,this paper constructs six typical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basic research supporting equipment construction,and designs three modes and seven operation paths of basic research supporting equipment construction,such as knowledge flow,talent use and direct application,which provides a refine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basic research driving equipment development.
Key words :
Basic research
Military equipment
Achievement form
Application scenario
Operation path
收稿日期: 2022-04-28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研究” (2020-SKJJ-A-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国防颠覆性技术的涌现机理、演化路径及识别方法研究” (19BGL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大跨度交叉视角下重大国防科技创新的基本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 (21BZX045)。
通讯作者:
屈婷婷
作者简介 : 刘书雷 (1979—),河南邓州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政策。
引用本文:
刘书雷, 屈婷婷. 基础研究何以支撑军事装备发展——形态划分、场景构建和模式设计[J]. 中国科技论坛, 2023(2): 39-48.
Liu Shulei, Qu Tingting. How can Basic Research Promote Military Equipment Development ——Achievement Forms,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Operation Paths. , 2023(2): 39-48.
链接本文:
http://www.zgkjlt.org.cn/CN/Y2023/I2/39
[1]杨卫.渐入佳境的中国基础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17,31 (6):521-522. [2]刘书雷,沈雪石,刘长利,等.国防基础研究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特征及主要启示[J].中国基础科学,2011 (1):47-49. [3]刘立.基础研究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夏清华,乐毅. “卡脖子”技术究竟属于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J].科技中国,2020 (10):15-19. [5]张慧琴,王鑫,王旭,等.超越巴斯德象限的基础研究动态演化模型及其实践内涵[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 (4):145-152. [6]V·布什.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J].范岱年,谢道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Committee on Department of Defense Basic Research,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Assessment of deapartment of defense basic research[R].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5. [8]刘书雷,屈婷婷,赵海洋,等.对国防基础研究相关基本问题的深化认识和思考[J].国防科技,2015,36 (5):30-36. [9]龚婷.国防基础研究的管理模式[J].国防科技,2013,34 (5):89-93. [10]郭桂蓉.重视国防基础研究 促进武器装备现代化[J].中国基础科学,2000,2 (2/3):29-31. [11]张维民.加强国防基础研究工作,增加国防科技发展后劲[J].中国基础科学,2000,2 (2/3):29-31. [12]朱巍.锻造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的新路径与对策研究[J].科技智囊,2021 (3):12-17. [13]荣俊美,陈强.基础研究 “两头在外”如何破局[J].中国科技论坛,2021 (11):21-30. [14]薛姝,何光喜,张文霞.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校企融合协同创新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1,36 (5):12-17. [15]万劲波,张凤,潘教峰.开展 “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与战略科技力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 (12):1404-1412. [16]张龙鹏,钟易霖.基础研究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最优研发结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 (17):16-25. [17]冯桂彬,肖仁桥,钱丽.高校基础研究与高技术企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及其溢出效应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1,23 (2):123-142. [18]李林,杨晓宇,何建洪.基础研究是否推动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向国际前沿收敛:基于追赶阶段与技术子领域差异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39(11):10-20. [19]李政,王思霓.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产业创新效应[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021,74 (5):91-104. [20]吴菲菲,李一苇,苗红.基于技术研发与基础研究关联的中国重点技术领域前沿主题预测[J].情报杂志,2022,41 (1):60-66. [21]金杰,赵旭,赵子健.市场环境对高校基础研究向企业应用研究转化的影响力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6 (3):33-44. [22]刘启雷,郭鹏,李苗,等.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基于西安市成果转化生态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6 (3):24-27. [23]叶菁菁,周骁遥,陈实.基础研究投入的创新转化: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证据[J].经济学 (季刊),2021,21 (6):1883-1902. [24]施一.从基础研究走向实际应用的探索与思考:以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为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 (6):703-708. [25]秦树人.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形式及其转化[J].中国工程机械,1998,9 (8):73-75. [26]吴菲菲,李一苇,苗红,等.中国重点技术领域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效率评估[J].科学学研究,2021,39 (12):2160-2266. [27]李建民,吴善超,陈敏.基础研究领域促进成果转化的制度与政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3 (6):70-74. [28]刘慧慧,张树良.面向开放创新的基础研究评估新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40(8):1495-1504. [29]聂常虹,冀朝旭.社会资金促进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问题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为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 (7):723-731. [30]徐强,鲁若愚.基础研究成果纵向转化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 (1):100-101. [31]屈婷婷,刘书雷.基础研究向国防领域转化应用机理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 (3):24-27. [32]白鹏飞,段倩倩,陈黛.军民融合视角下的国防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 (18):102-106. [33]庞立艳.美国DARPA项目决策经验对我国加速基础研究产出和转化的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44(4):578-586. [34]邓启文,刘书雷,杨未强.我国民口基础研究向国防领域转化应用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装备学院学报,2017,28 (2):88-92. [35]赵海洋,刘书雷,屈婷婷.主要国家推动民口基础研究成果向国防领域转化应用的经验[J].国防科技,2017,38 (2):14-19. [36]薛建龙,黄敏卓,洪扬,等.高校民口基础研究向国防领域拓展应用的路径初探[J].今日科技,2020 (12):51-53. [37]温熙森,匡兴华.国防科学技术论[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38]张国权,张轶铭.成功运用数学的海上作战[J].国防科技,2007 (3):92-93. [39]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60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
韩军徽 , 梁帅. 中国基础研究领域以中文发表研究成果的概况及启示——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的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4): 9-16.
[2]
周茜. 基础研究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特征与运行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2): 59-67.
[3]
吴杨. 中国基础研究状态评估与未来预测——基于 “十一五”至 “十三五”期间基础研究创新绩效与发展潜力的动态监测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2, 3(11): 25-34.
[4]
张宝生, 王天琳, 王晓红. 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研发规模与高校基础研究科研产出的关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4): 55-63.
[5]
王超, 马铭, 许海云, 武华维, 朱世伟, 于俊凤. 中美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对比研究——基于ESI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12): 169-181.
[6]
荣俊美, 陈强. 基础研究“两头在外”如何破局?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11): 21-30.
[7]
赵玉林, 刘超, 谷军健. 研发投入结构对高质量创新的影响——兼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效应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2(1): 55-64.
[8]
张善良. 科技创新视阈下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形成机理与创新生态模型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7): 73-81.
[9]
吴宪宇, 程如烟, 姜桂兴. 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律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7): 82-86.
[10]
孙佳, 吕嘉琪, 于长宏. 异质性企业与基础研究决策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4): 121-129.
[11]
黄庆桥. 基础与应用之辩:李政道与杨振宁对中国科技战略的不同观点及现实意义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1): 25-32.
[12]
朱桂龙, 杨小婉, 许治. 责任与利益:基础研究政策的府际关系演化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6): 9-16.
[13]
黄倩, 陈朝月. 基础研究政策扩散的文献量化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12): 12-22.
[14]
郝素利.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模式:多中心治理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7): 9-17.
[15]
乔为国,张玉. 新历史阶段驱动中国产业创新发展应加强哪类科技能力——基于专利宏观结构的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6): 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