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价的变迁研究 (2007—2021年)
叶锦涛1 , 何光喜2 , 张文霞2
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6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eople's Evaluation on Scientists' Image (2007—2021)
Ye Jintao1 , He Guangxi2 , Zhang Wenxia2
1. Center for Studies of Sociological Theory & Method,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2.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6,China
摘要 本文采用 “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调查数据 (2007—2021)”分析和考察中国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价的变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7—2021年,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分经历了先下降 (2007—2017)后上升 (2017—2021)的过程,整体变迁趋势呈现出明显的V字形特征。在影响因素方面,科学素养、与科学家的社会距离和科学兴趣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分。在变迁方面,有科学兴趣和较高科学素养的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的研究发现对进一步理解和透视我国科学家形象变迁状况有贡献。
关键词 :
科学家 ,
公众形象 ,
科学素养 ,
科学兴趣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a panel data called Public Image of Scientific Personnel (2007—2021)to analyze the changing and influencingfactors of public's image evaluation of scientist in China.The article found that from 2007 to 2021,the evaluation score of the public image of scientist in China have experienced two steps changes which showed an obvious V-shaped.The further analysis found that scientific literacy,social distance from scientist,and scientific interest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core.In terms of changes,the score of the people have high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scientific interest is rising.The findings of this article have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the public image of scientist in China.
Key words :
Scientist
Public image
Scientific literacy
Scientific interest
收稿日期: 2022-11-01
基金资助: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作者简介 : 叶锦涛 (1993—),男,湖南岳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学。
引用本文:
叶锦涛, 何光喜, 张文霞. 中国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价的变迁研究 (2007—2021年)[J]. 中国科技论坛, 2023(11): 120-128.
Ye Jintao, He Guangxi, Zhang Wenxia.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eople's Evaluation on Scientists' Image (2007—2021). , 2023(11): 120-128.
链接本文:
http://www.zgkjlt.org.cn/CN/Y2023/I11/120
[1]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顾昕,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 [2]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3]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4]张芳喜. 《人民日报》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 (11):66-70. [5]李雪峰,郭乐蓉.当代中国关于 “科学家形象”报道的话语流变:基于 《人民日报》66年 “科学家长篇报道”的词频统计[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32 (3):84-90. [6]陶贤都,郭媛,王子立. 《科学》与近代科学家形象的构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 (10):102-107. [7]汪凯,徐素田.科学传播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基于对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文本的语义网络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43 (5):94-101. [8]朱芬,孔燕.科学媒体塑造科学家形象的思考与启示[J].科学学研究,2022,40 (1):22-28. [9]武静,孔令然.中西方戏剧中科学家形象差异与原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22 (6):118-124. [10]赵延东,邓大胜.科技工作者如何看学术不端行为——问卷调查的结果[J].科研管理,2012,33 (8):90-97. [11]赵令锐,陈锐.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状况分析:基于第三、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J].今日科苑,2019 (2):84-89. [12]李真真.科研诚信与学术不端案例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13]甘晓.重塑媒体与科学家之间的信任[J].青年记者,2017 (15):21-23. [14]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5]MEAD M,METRAUX R.Image of the scientist among high-school students:apilot study[J].Science,1957,126:284-390. [16]张芳喜,张增一. 《申报》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39 (4):99-104. [17]李雪峰,郭乐蓉.当代中国关于 “科学家形象”报道的话语流变:基于 《人民日报》66年 “科学家长篇报道”的词频统计[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32 (3):84-90. [18]张正严.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家形象塑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6):33-35. [19]何光喜,王奋宇.我国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公众形象及其认知基础[J].中国软科学,2009 (7):83-93. [20]何光喜,马缨,王奋宇,等.科技工作者公众形象研究的现状和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8 (3):480-486. [21]伍新春,季娇,尚修芹,等.初中生的科学家形象刻板印象及科技场馆学习经历对其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5):58-64. [22]张正严.重庆市中小学生科学家形象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 (5):127-131. [23]高潇怡,钱凤.小学生眼中的科学家形象——一项小学生科学家画像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 (1):65-69. [24]张正严,朱依娜,何光喜.中国青少年心目中的科学家内在形象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0 (10):132-141. [25]徐素田,张志达,王思哲,等.我国中学生的科学家形象认知状况初探[J].科学学研究,2021,39 (9):1546-1554. [26]高天晓,王聪,詹琰.科学家后备队伍的科学家形象认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41 (11):101-109. [27]赵延东,杨起全.科学家的社会公信力及其在风险治理中的角色[J].科普研究,2014,9 (5):49-53. [28]赵延东,叶锦涛,何光喜.突发风险事件中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1 (7):40-51. [29]何光喜,朱依娜.城镇公众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五城市调查数据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32 (8):1121-1128. [30]NISBET M.Knowledge,reservations,or promise? a media effects model for public percep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2,29 (5):584-608. [31]MCINERNEY C,BIRD N,NUCCI M.The flow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from lab to the lay public:the cas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J].Science communication,2004,26 (1):44-74. [32]ALLUM N,STURGIS P,TABOURAZI D,et al.Science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cross cultures:a meta-analysis[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8,17 (1):35-54. [33]EINSIEDEL E.Mental maps of science: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mong Canadian adul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994,6 (1):35-44. [34]向倩仪,楚亚杰,金兼斌.公众信任格局中的科学家:一项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 (6):46-50. [35]詹琰,胡宇齐,郝君婷.科学家形象的指标权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 (18):248-251. [36]郭飞,盛晓明.专家信任的危机与重塑[J].科学学研究,2016 (8):1131-1136.
[1]
王超, 马铭, 许海云, 武华维, 朱世伟, 于俊凤. 中美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对比研究——基于ESI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1, (12): 169-181.
[2]
曾德明, 赵文静, 文金艳. 外部科学知识获取与企业技术创新——桥接科学家的调节作用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5): 109-117.
[3]
郭凤林, 高宏斌. 科学素质概念的发展理路与实践形态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3): 174-180.
[4]
张鹏飞, 董晓东. 技术创新失败挽救中“核心科学家”的行为、特征及管理启示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2): 122-132.
[5]
张正严, 朱依娜, 何光喜. 中国青少年心目中的科学家内在形象调查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0, 1(10): 132-141.
[6]
董晓东, 张鹏飞. 技术创新失败挽救中“科学家群”的典型特征及管理启示——基于生物制药案例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11): 10-20.
[7]
张志会, 马连轶.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大科学工程的历史与管理模式探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11): 1-8.
[8]
陈代还,段异兵,潘紫燕. 二元关系网络对海归科学家产出的影响——以中国“青年千人计划”为例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 0(9): 143-147.
[9]
薛桂波. 负责任的科学咨询何以可能——科学家参与公共决策的伦理思考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 0(1):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