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伊彤. 北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观察与思考[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1-8. |
[2] |
陈海鹏, 金爱民, 朱悦, 周荣华. 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机制与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9-14. |
[3] |
马虎兆, 王梦瑶, 王方, 郭海轩.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框架体系与构建路径——以天津市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15-25. |
[4] |
王红. 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助推河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26-33. |
[5] |
肖松, 林洪, 梅雨晴, 王锦民, 李静. 湖北探索以“用”为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案例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34-41. |
[6] |
刘冬梅, 杨洋, 李哲. 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演进基础、体系构成与实践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42-51. |
[7] |
牛昊, 梅阳, 王倩. 重大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模式机制研究——跨部门跨层次激励内部协同视角[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52-64. |
[8] |
杨菲, 钟书华. 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智慧专业化评价——基于547家“小巨人”的实证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65-77. |
[9] |
彭华涛, 韩一佳, 范丹. 高价值专利知识网络嵌入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创业行为的调节作用[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78-87. |
[10] |
范静波, 赵睿. 环境规制与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效率——中国式“波特假说”的再检验[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88-98. |
[11] |
李言, 陈丽君. 人才生态及其对创新活力的作用机理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99-108. |
[12] |
阎妍, 王硕. 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现状及其差异研究——基于2023年科学技术与社会晴雨表调查的实证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109-118. |
[13] |
马荣康, 陈静荣. 创始人技术背景在企业风险投资获取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119-129. |
[14] |
李玲玲, 王晓嘟, 梁晶晶. “第一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基于2011—2023年两院院士的实证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130-139. |
[15] |
于雪, 王前. 基于试探性策略的新兴科技伦理治理路径探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25, 6(1): 140-1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