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技术推广与农户采纳的协同创新及深度衔接机制
丁玉梅1,2,3 , 李鹏1,2 , 张俊飚1,2 , 颜廷武1,2
1.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0;
2.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3.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Cohesive Mechanism between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and Farmers
Ding Yumei1,2,3 , Li Peng1,2 , Zhang Junbiao1,2
1.Hubei Center for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HZAU, Wuhan 430070,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 Politics and Law,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8, China
摘要 依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 采用DEA—HR模型, 分析农业废弃物基质化循环利用过程中技术推广与农户采纳的协同创新及深度衔接机制构建问题。结果显示: 我国农业废弃物基质化循环利用过程中, 技术推广部门种植户之间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无效协调”状态, 整体呈现“技术研发与推广严重不足, 农户转化利用效率较低”, 技术推广部门与种植户的低效运行成为主要原因, 技术推广部们与种植户的协同创新绩效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 :
技术推广 ,
农户采纳 ,
协同创新 ,
深度衔接机制
Abstract :Used the DEA-HR model,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deep cohesion mechanism on technology promotion and adoption of farmer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matrix. Results show tha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and farmers is in a state of“invalid coordination”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waste matrix recycling,and present the“serious shortage of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promotion,farmers with low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e inefficient operation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and farmers become the main reas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as certain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echnology department and the farmers.
Key words :
Technology promotion
Farmers technology adop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depth of the cohesive mechanism
收稿日期: 2014-01-06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创新体系研究”(G03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框架公约下农业碳排放的增长机理及减排政策研究”(712731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减碳潜力与生态环境效应——以水稻为例”(D011103); 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研究”资助(T201219); 农业废弃物利用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联动机制研究(2012RW00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经费(CARS-024)
作者简介 : 丁玉梅(1975-), 女, 湖北武汉人,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资源与环境经济。
引用本文:
丁玉梅, 李鹏, 张俊飚, 颜廷武.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技术推广与农户采纳的协同创新及深度衔接机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4(6): 154-160.
Ding Yumei, Li Peng, Zhang Junbiao.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Cohesive Mechanism between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and Farmers. , 2014(6): 154-160.
链接本文:
http://www.zgkjlt.org.cn/CN/Y2014/I6/154
[1]边淑娟, 黄民生, 李娟, 陈晓丽.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理论的福建省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方式评估[J]. 生态学报, 2010,(10):2678-2686.
[2]王琛, 胡玉福, 魏晋. 区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存量估算及利用现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1):119-123+135.
[3]张海成, 张婷婷, 郭燕, 杨改河. 中国农业废弃物沼气化资源潜力评价[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6):194-199.
[4]彭瑛, 李丽立, 吴信. 洞庭湖区畜禽排泄物的环境效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1):73-78.
[5]Menardo S, Balsari P. An analysis of the energy potential of anaerobic digestion of agricultural byproducts and organic waste[J]. Bioenergy Research, 2012, 5(3):759-767.
[6]Guo Xinmei, Trably Eric, Latrille Eric, Carrère Hélène, Steyer JeanPhilippe.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agricultural waste by dark fermentation: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 19(35):10660-10673.
[7]De Vries J W, Groenestein C M, De Boer I J M.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processing manure to produce mineral fertilizer and bioenerg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2(102):173-183.
[8]赵胜男, 崔胜辉, 吝涛, 李新虎, 张雅京. 福建省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碳减排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9):30-35.
[9]潘根兴, 张阿凤, 邹建文, 李恋卿, 张旭辉, 郑金伟. 农业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还田作为低碳农业途径的探讨[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4):394-400.
[10]陈诗一. 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 经济研究, 2012,(8):32-44.
[11]陈智远, 石东伟, 王恩学, 张正.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应用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12): 112- 116.
[12]宋成军, 张玉华, 李冰峰.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11):289-293.
[13]韦佳培, 张俊飚, 吴洋滨. 农民对农业生产废弃物的价值感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食用菌栽培废料为例[J]. 中国农村观察, 2011,(4):77-85.
[14]仇焕广, 莫海霞, 白军飞. 中国农村畜禽粪便处理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五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3):78-87.
[15]冯淑怡, 罗小娟, 张丽军. 养殖企业畜禽粪尿处理方式选择、影响因素与适用政策工具分析——太湖流域上游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12-18.
[16]徐卫涛, 张俊飚, 李树明, 周万柳. 循环农业中的农户减量化投入行为分析[J]. 资源科学, 2010,(12):2407-2412.
[17]何可, 张俊飚, 田云.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分析——基于湖北省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 资源科学, 2013,(3):627-637.
[18]李鹏, 张俊飚. 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绩效测度的实证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农户基质化管理[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4):754-761.
[19]李鹏, 张俊飚, 丁玉梅, 李树明. 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联动绩效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11):69-77.
[20]李鹏, 杨志海, 张俊飚, 邱泽源. 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绩效的区域差异性问题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3):150-155.
[21]李化. 澳大利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可再生能源证书制度[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83-89.
[22]张燕, 庞标丹, 马越.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之探讨[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67-72.
[23]庞燕, 鄢小蓝. 循环经济下农业废弃物物流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回收利用为例[J]. 系统工程, 2010,(11):82-85.
[24]李鹏, 张俊飚, 单海军.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废弃物管理对策探析——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6):1178-1183.
[25]袁明宝, 朱启臻, 赵扬昕. 农业文化视角下的循环农业发展变迁及其反思[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24-30.
[26]吴小芳. 农村福利供给变迁研究——以华东地区一个村庄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59-64.
[27]李海燕, 蔡银莺. 湖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动态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4):82-88
[1]
段云龙, 乐念, 王墨林. 产学研区域共生系统协同创新效率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7): 34-43.
[2]
张小红, 唐高文, 赵欣娜, 李思经, 梁 峰. 校企协同创新中智力资本转化路径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6): 56-65.
[3]
项诚, 毛世平. 组织模式协同是否影响研究机构创新产出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9, 0(12): 31-39.
[4]
袁旭梅, 张旭, 王亚娜.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分类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9): 13-21.
[5]
杨浩昌, 李廉水. 协同创新对制造业经济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7): 81-87.
[6]
任南,鲁丽军,何梦娇. 大数据分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6): 59-66.
[7]
吴卫红,陈高翔,张爱美. “政产学研用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三三螺旋模式及机理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5): 1-10.
[8]
韩秋明, 王革. 丹麦空间技术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 0(4): 180-188.
[9]
郑阳阳,罗建利,李佳. 技术来源、社会嵌入与农业技术推广绩效——基于8家合作社的案例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8): 141-151.
[10]
王珍珍, 甘雨娇. 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及路径选择:美、德、日的比较与借鉴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5(7): 153-160.
[11]
杜斌,李斌. 市场导向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基于复杂网络的动静态比较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5): 27-34.
[12]
潘宏亮. 环境规制与协同创新耦合作用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演化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5): 87-93.
[13]
徐盈之,朱忠泰. 产权结构、外资介入方式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4): 89-94.
[14]
刘和东. 开放经济下知识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3): 33-42.
[15]
刘宇,康健,邵云飞. 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三螺旋演进与动力研究——以成德绵生物医药产业的比较为例 [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12): 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