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4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研究与探讨
科技管理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刘冬梅
2024 Vol. 5 (2): 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55 KB)  ( 95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4 Vol. 5 (2): 0-0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949 KB)  ( 30 )
       科技政策
1 “揭榜挂帅”再认识:内涵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从广东的改革经验谈起
叶小刚, 唐敏, 余碧仪
“揭榜挂帅”是中国应对复杂国际关系和激烈科技竞争的战略选择,是解决制约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问题的重大制度创新。本文以 “揭榜挂帅”科研组织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 “揭榜挂帅”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进行梳理,并以广东 “揭榜制”为主要分析案例,结合其他省市的探索情况,总结 “揭榜挂帅”改革的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厘清 “揭榜挂帅”需求、改革 “揭榜挂帅”榜单来源与中榜评审机制、完善 “揭榜挂帅”奖励体系、加强 “揭榜挂帅”成果市场考核等优化路径。对 “揭榜挂帅”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可为各地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提供借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思路。
2024 Vol. 5 (2): 1-11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098 KB)  ( 75 )
12 政府研发资助和基础研究投入——基于产学研关系视角的实证分析
陈子韬, 张润强, 袁梦
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政府研发资助是保障基础研究投入的重要方式。本文从产学研关系出发,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研究对象,分析政府研发资助对基础研究投入的信号效应和合作效应。研究发现:①政府对高等学校、企业的研发资助会降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投入,但政府面向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资助对高等学校基础研究投入的影响不显著;②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度会扰乱高等学校对于政府研发资助的应用决策,对基础研究投入产生负面影响,但会引导科研院所争取更多基础研究的政府研发资助。本文揭示出资助对象选择在政府研发资助效果中的显著作用,并得出需要从产学研关系出发优化政府研发资助方式,以提升基础研究投入的启示。
2024 Vol. 5 (2): 12-19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126 KB)  ( 107 )
20 有组织科研的模式变迁与法治协调
唐淑臣
有组织科研并非项目制或者单位制科研,也非当前中国社会科研活动的主流形式,而是为了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发挥战略力量作用探索实施的新型科研组织体制机制。本土化的有组织科研不能仅依靠科研组织的自律驱动,更需要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规范保障有组织科研的进行。整体来看,在前期部署环节,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容易被 “组织”的形式禁锢;在中期进行环节,易出现 “有组织”形式主义大于实质的问题;在后期成果环节, “有组织”约束可能导致成果转化与评价的懈怠。有组织科研的 “前中后”环节现存问题应当通过法治化路径解决,需要坚持 “放管服”的法治保障体系,构建科研宽容型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科研规范型法律惩戒体系,形成科研友好型法律服务体系,维护科研人员的权利。
2024 Vol. 5 (2): 20-29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094 KB)  ( 30 )
       科技管理
30 组态视角下大科学装置产业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王帅, 孙鑫琴, 赵蕊, 时省
大科学装置是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平台,兼具显著的科学效益与经济效益。已有文献着重于探讨大科学装置的科学效益,而对大科学装置的产业溢出效应、溢出机制及影响因素缺乏系统分析。本文基于知识溢出理论与TOE框架,以160家典型企业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组态视角开展分析。研究发现:①技术、组织和环境中的任一单一条件均无法构成大科学装置产业溢出效应的必要条件;②存在 “组织-环境”双重驱动型和 “环境”单向驱动型两种驱动模式;③从要素替代关系看,知识产权保护度和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在提升产业溢出效应上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为强化大科学装置产业溢出效应提供有益启示。
2024 Vol. 5 (2): 30-41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744 KB)  ( 48 )
42 全球城市创新评价指数对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
高菲, 李军凯, 方力
全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世界各研究机构的研究热点。分析比较全球城市创新评价指数可深化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演化逻辑的认识,以及量化刻度全球城市创新发展格局。以8套知名全球城市创新评价指数为对象,重点分析其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等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动态跟踪北京与纽约、波士顿、伦敦、东京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排名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全球城市创新格局较为稳定,北京在科学论文和创业生态等指标上的得分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人才和大学等指标仍是其得分短板,需要进一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打造高效率开放创新生态。
2024 Vol. 5 (2): 42-48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560 KB)  ( 90 )
       创新研究
49 基于创新质量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态路径研究——以集成电路为例
许学国, 刘凤梅, 周诗雨
创新质量决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成败,是解决 “卡脖子”问题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质量视角定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并构建指标体系,以集成电路为例,测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基于测度结果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对实现技术攻关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结果表明,创新质量中单一条件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较弱,而不同条件变量组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存在两种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态路径,即成果质量主导型条件组态和适用性-成果质量协同型条件组态。研究发现,成果质量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基础,适用性质量是关键。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政策建议。
2024 Vol. 5 (2): 49-60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229 KB)  ( 86 )
61 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与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结构性权力的调节效应
范佳颖, 马艳艳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联合学研机构推进科技合作,利用市场力量主导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主板装备制造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 (广度和深度)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结构性权力 (来源于企业的层级权威、网络中心性和资源掌控)在其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广度和深度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绩效均具有倒U形影响;进一步考察企业结构性权力的调节作用,发现企业层级权威和网络中心性会弱化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过度广化或过度深化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但企业资源掌控会强化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广度或深度对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倒U形影响。文章基于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的主导-从属关系拓展了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并将企业的结构性权力引入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效应分析框架,为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2024 Vol. 5 (2): 61-70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726 KB)  ( 123 )
71 专精特新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微观影响机理——基于资金支持和创新激励的双重作用
孙佳, 吴小萌
本文利用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资金支持和创新激励双重作用下专精特新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专精特新政策的实施对于提升企业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于不同特征企业的绩效水平存在差异性影响。其中,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更易受到专精特新政策的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较好,西部和东北地区尚未普遍享受到政策红利。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要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政策体系,强化政府资金支持对企业生产经营及技术创新的放大效应,同时构建企业融通生态体系,加大对特定地区的政策支持。
2024 Vol. 5 (2): 71-81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285 KB)  ( 99 )
82 市场分割是否抑制双元创新——基于区域特征的调节作用
朱艳丽, 刘丽丽
如何破除市场分割并推动创新发展是学术界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动态面板回归模型,探究市场分割对双元创新 (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区域特征 (制度环境、政府竞争、经济韧性和地理区位)在其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市场分割会抑制双元创新,且这种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上;区域特征主要在市场分割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特别地,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减弱市场分割对探索式创新的抑制作用; “为增长而竞争”与 “为创新而竞争”的政府竞争模式分别会增强和减弱市场分割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负向关系;经济韧性越强,市场分割对探索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越弱;相较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市场分割的抑制作用会有所减弱。
2024 Vol. 5 (2): 82-93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127 KB)  ( 75 )
       产业研究
94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
操友根, 黄坤耀, 杜梅
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处于从传统制造向数字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研究数字经济如何驱动装备制造业升级对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上市企业100强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外部环境、内部能力以及链接内外的战略与组织三个维度提炼出九个关键影响因素,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其对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作用。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内部能力、战略与组织均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升级具有路径影响,按照这三个因素的作用形式,将装备制造业企业升级路径划分为内部推动升级模式、外部促进升级模式、内外部融合升级模式三种类型。研究提出,要从优化外部环境、强化内部能力、重构战略与组织等方面持续加强,以推进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升级。
2024 Vol. 5 (2): 94-104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191 KB)  ( 46 )
105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组织演进机理研究
边伟军, 解文文, 付雯雯
本文以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为案例,基于 “组合赋能-创新组织演进-创新模式升级-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进步”分析框架,探究制造业创新组织演进及其影响。结果表明:①创新组织演进经历了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联合体依次递进的3个阶段;②与创新组织演进同步,创新模式实现了从合作创新到协同创新再到融通创新的升级;③伴随着创新组织演进和创新模式升级,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经历了技术吸收能力、技术改造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数字化创新能力4个阶段,同时制造能力发展经历了从基础制造能力、国产化能力、整机制造能力到智能制造能力的逐级跃升;④产业依托创新系统完成了技术 “跟跑”,依托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了技术 “并跑”,依托创新联合体则取得了技术 “领跑”;⑤创新组织演进是 “有为政府”和 “有效市场”组合赋能的结果。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组织演进机理研究既能丰富产学研融合创新理论体系,也为其他高端制造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国际封锁提供理论启示。
2024 Vol. 5 (2): 105-117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208 KB)  ( 57 )
118 罕见病防治药械研发激励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许迎玲, 杨悦
罕见病防治药械关涉人民生命健康,如何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可及,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积累了通过立法开展研发激励的有益经验,但存在激励措施单一、关键制度缺位、激励领域失衡、专门立法缺位、政策待法定化、规范之间存在冲突等问题。从保护患者权益、落实宪法条款、加强制度建设等角度出发,应当在法治轨道上以制度创新、制度合力提升产品可获得性。具体到研发激励法律保障机制建构上,应当遵循回应性立法与前瞻性立法并重、研发激励与全生命周期监管并重等理念;将研发激励立法融入一般法和专门法,聚焦监管环节布局下位法;以“上市前节约研发成本,上市中加快上市进程,上市后提高研发回报”为目标,明确各阶段制度建设重点、框定立法实质内容。
2024 Vol. 5 (2): 118-125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045 KB)  ( 27 )
       研究与探讨
126 专利技术特征溯源及其规范化
饶先成
技术特征是专利法领域的基础性术语,但专利法和专利审查指南均未对如此重要的术语进行定义,从而导致技术特征的适用困难。梳理权利要求制度的发展过程可知,权利要求虽然起到界定专利权范围的作用,但实际起界权功能的是构成权利要求的要素即技术特征。经历了前专利法时代到专利法领域的应用,技术特征术语从技术认识和表达的工具转变为具有规范意义的界权工具。对技术特征的定义和分析有助于消除各种术语之间的混乱,然而由于技术特征的定义造成技术特征划分取决于技术功能的抽象化程度,导致技术特征划分量级的不确定性。以事实与价值二分原理作为理论依据,对于不同价值判断的技术功能抽象化水平则应结合所处的具体情境,在实践理由支撑下进行价值衡量,从而实现技术特征划分的理性化和规范化。
2024 Vol. 5 (2): 126-135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081 KB)  ( 20 )
136 校友关系对科研产出的负效应——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样本的实证
李开顺, 胡奕明, 谢坤煌
校友关系对科研产出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教育背景数据难以获取,从校友关系视角开展的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研究相对不足。基于2009—2015年立项的3098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构建负责人校友关系中心度与研究产出指标。研究发现:①校友关系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对普通论文数量的负效应强于高质量论文,对技术效率的负效应强于规模效率,直接校友关系的负效应强于间接校友关系;②当负责人处于职业初始期,当项目所在学科知识壁垒较高,当依托单位属于985、211高校以及中科院研究所,当论文采用中文发表时,校友关系对科研产出负效应更强;③校友关系会通过增加负责人的弱关系和减小项目团队规模这两种机制对科研产出造成负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校友关系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可对中国科研资源配置优化提供指导。
2024 Vol. 5 (2): 136-146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104 KB)  ( 64 )
147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数据安全治理的路径选择
李晓东, 董少平, 吴菁
数字时代的数据安全问题已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重要方面,但是在数据安全治理中存在以数据主权适用的模糊性、数据安全范围的动态性、数字人权保护的多面性为核心的现实困境,以及以数据安全本位与数据自由本位之争为核心的理论困境,因此需要寻找新的理论供给以解决上述困境。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指导和数字领域的理论应变,可以形成数据安全治理的第三条路径。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基本指引,凝练出以安全实践本位、总体性治理方式和人民安全价值目标的数据安全治理基本原则。“节点论”“数据生命周期论”“协同论”在承袭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以体系化地解决数字安全治理中“靠谁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的难题,最终构建数据安全治理的第三条路径。
2024 Vol. 5 (2): 147-157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173 KB)  ( 32 )
158 基于价值传导视角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机制研究
刘辉, 梁洪力
科技人才评价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反映了国家的价值认知。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对科技创新的价值认知已发生变化,新的价值导向集中体现为 “四个面向”。当前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转变价值导向方面尚未破题。改革的深层逻辑是建立以新的创新价值认知为基础的评价价值导向,这不仅是评价方式方法上的优化或评价内容的调整,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变革。同时,研究提出科技创新价值传导的两条路径,即基于政策制定落实的直接路径和基于科技资源配置的间接路径,分析从国家科技创新价值认知到科技项目、机构、人才计划和奖励、基地平台、学科学位等评估评价评审工作,再到科技人才微观评价的价值传导逻辑与转化机制。最后,从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角度,提出未来应进一步围绕 “改政府” “放主体” “强社会” “立文化”展开的 “四元”改革建议。
2024 Vol. 5 (2): 158-167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2534 KB)  ( 58 )
       国际研究
168 技术政治时代下中美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转向比较研究
胡雯, 鲍悦华
技术政治时代背景下,国际竞争焦点围绕技术权力的争夺、布局和秩序构建展开,国际科技合作的驱动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主要国家战略转向态势明显。本文以技术政治时代的重要特征作为变革动因,选取中国和美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采用 “目标-理念-路径”分析框架对两国在战略目标、战略理念、实施路径上的转变方向进行对比,接着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总体发展态势、主导地位变迁、合作网络演化3个维度进一步开展量化验证和具体分析。战略转向趋势的多维度对比结果表明:①技术政治时代下中美战略布局呈现差异化走向,美国以排他性多边主义框架为核心的 “技术联盟”战略逐步形成,中国则以 “开放创新”为核心理念,由参与全球创新转向引领全球创新;②中国在时代变局中所受影响更为明显,析出的合作需求还未得到充分转移和补充;③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能级和利用国外科研资金方面尚有提升空间;④在共同关注的全球性挑战议题上,中美仍有持续合作空间。在此基础上,从战略层、战术层、操作层提出启示建议。
2024 Vol. 5 (2): 168-179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453 KB)  ( 69 )
180 中、美、日、韩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优势测度与比较研究——以锂电池汽车为例
杨武, 宋晓晴
本文基于中、美、日、韩近30年在锂电池汽车领域的专利数据,选取20个关键指标构建 “技术-经济-法律”三维分析模型,并划分出关键核心专利,在此基础上应用景气综合指数法计算四国在锂电池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指数,并对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日、韩在锂电池汽车领域的总体发展布局已基本到达顶峰,且于近两年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总体来看,美国获得竞争优势时间最早且指数发展趋势最为稳定,连续多年稳居第一;中国获得竞争优势时间最晚,但指数发展速度最快,截至2021年末,中国总体竞争优势指数与美国持平,远超日、韩两国。分维度来看,中、美分别于经济、技术维度具有绝对竞争优势;韩国在经济、法律维度发展较为稳定,但技术维度影响整体,导致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日本在各维度均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仅在技术维度下降幅度较小。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发展带动整体,已基本实现锂电池汽车产业的技术赶超,技术维度的发展是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应在保持现有锂电池汽车领域竞争优势的同时注重相关技术轨道的跨越与变迁,以获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性竞争优势。
2024 Vol. 5 (2): 180-188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762 KB)  ( 71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