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2年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7-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区域研究
研究与探讨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科技政策研究要建立系统观念
张旭
2022 Vol. 3 (7): 0-0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735 KB) (
121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2 Vol. 3 (7): 0-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935 KB) (
36
)
科技政策
1
科技创新政策的政府注意力演变与启示——基于1978—2021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
段永彪, 郑烨, 任由果
科技创新是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而科技创新政策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系统指引和制度保障。本文以1978—2021年的44篇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为样本,基于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对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政策的文本内容和特征词进行梳理,并通过语义网络分析揭示科技创新政策的政府注意力演变趋势和特征,研究发现中央政府科技创新政策注意力转变的三个特点以及演变的逻辑与趋势。最后,从科技创新政策的顶层设计和政府注意力的变化趋势着手,提出科技创新政策政府注意力分配的政策启示。
2022 Vol. 3 (7): 1-11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3766 KB) (
213
)
12
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探索创新的基本模式与实践情境——基于国内实践的多案例比较分析
司林波, 孟吉, 张盼
为了解决当前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揭榜挂帅”在全国迅速兴起。通过选取典型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进行多案例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当前揭榜挂帅制度探索创新的基本模式与实践情境。研究发现:①根据揭榜挂帅实践主体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政企合作型和企业主导型三种类型,再根据目标征集方式与管理流程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四种模式,即任务-激励模式、任务-管理模式、需求-管理模式和需求-保障模式;②每一种模式虽包含相同的核心要素和运作流程,但在具体实践中都有其特定的应用情境、关键问题、核心优势与制约因素,因此在选择揭榜挂帅模式时不能脱离特定的条件和情境;③为了推动揭榜挂帅制度的不断完善,还应从申请人资格限定、榜单发布主体、成果评价验收机制、容错机制这四方面采取完善措施。
2022 Vol. 3 (7): 12-22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1262 KB) (
297
)
创新研究
23
中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测度——来自美国专利数据库的证据
王佳希, 杨翘楚
在全球创新活动网络化特征凸显的背景下,本文利用Python爬虫技术,提取中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中申请以及与中国申请专利存在互引关联的所有专利文本。利用文本中专利联合申请和互引信息,按国家(地区)整体、细分国内省份、细分技术领域和典型企业等维度构建创新合作和专利互引网络,对中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国际专利的合作广度、合作强度以及被引用次数不断增加。但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度仍然较高。在全球创新网络地位提升的过程中,境内各省份间跨区域创新协同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从细分技术领域看,中国在信息通讯和集成电路等领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程度不断加深,与国(境)外领先者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但在稀土矿产等领域的合作伙伴数量有限。此外,核心技术领域出现了部分具有网络优势的龙头企业。中国正与其他创新国家(地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格局。
2022 Vol. 3 (7): 23-31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5959 KB) (
94
)
32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技术封锁并存情景下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选择的视角
胡文静, 马建霞, 谢珍
本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系统框架作为研究系统边界,通过文献分析法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构建模糊认知图,运用加权度指数与系统迭代识别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区域创新能力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并通过情景分析与政策模拟优化政策选择方案,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技术封锁并存情景下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政策调整与优化方向确定提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区域创新能力系统适用于情景分析与政策模拟;知识产权政策是创新驱动战略中应优先实施的基础性政策;自我管制型政策在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系统隐性要素提升方面起重要作用,是政策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2 Vol. 3 (7): 32-43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1492 KB) (
129
)
44
云制造产业三螺旋创新合作演进研究
王京
产学研有效合作是支撑云制造产业持续创新的重要力量。对Cnki数据库中云制造文献数据进行筛选,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网和个体网视角刻画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创新合作的时间演进特征。利用空间分析法刻画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创新合作的空间演进特征,采用三螺旋算法测度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能力,并从多维视角揭示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演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云制造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三螺旋创新合作网络呈现小世界性,企业参与程度有待提高。②北京是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的中心城市,其空间演进呈现从中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辐射趋势。③云制造产业三螺旋主体间的创新合作以大学-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两两为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④云制造产业创新合作沿横向扩张、纵向演进两维度协同发展。
2022 Vol. 3 (7): 44-52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3610 KB) (
247
)
产业研究
53
扩大服务业开放如何影响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
刘星翰, 戴翔, 何启志
从服务要素进入制造业生产过程从而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角度看,扩大服务业开放通常有两种渠道:一是扩大服务业开放后,国外服务要素作为中间投入直接进入制造业;二是扩大服务业开放所产生的溢出效应等反向拉动国内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本土服务要素进入制造业生产过程。上述两种途径实现的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究竟会产生何种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经验分析。本文在对传统理论进行修正并形成待检验假说基础上,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扩大服务业开放总体有助于提升制造业企业价值链分工地位,但上述两种作用机制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作用。具体而言,依托国外服务要素投入实现的制造业服务化,不利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而依托本土服务要素投入实现的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具有促进作用。上述研究发现对于如何依托扩大服务业开放,从而实现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路径优化,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
2022 Vol. 3 (7): 53-64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1100 KB) (
112
)
65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内容组态及其绩效生产路径——基于28份省级规划文本的fsQCA方法
卢扬帆, 邓紫晴
依托政策情境理论,公共政策绩效生产机制研究是政策科学分析的发展前沿。围绕“差异化的政策内容组态如何导向产业发展”问题,选择国内28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样本;通过其内容归纳并与理论、文献对照共同确定变量,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提炼政策绩效生产的3条典型路径,即产业基础引导目标资源的“有限适配”路径(对应产业欠发达梯队中亮点鲜明的省域)、政策目标驱动任务资源的“行动衔接”路径(对应产业后发梯队中进步明显的省域),以及规划政策逐层推导的“系统完善”路径(对应产业发达的领先省域)。各省可对标同类获得启发,因地制宜优化政策设计,以提高产业培育绩效。
2022 Vol. 3 (7): 65-76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1154 KB) (
111
)
77
跨境电商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及路径研究——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
张诚, 刘守臣, 于兆宇
在全球疫情常态化和国际经贸形势不确定背景下,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跨境电商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提供新的机会,在带动制造业升级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本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下,分析跨境电商对中国制造业升级作用机制,基于ARMA模型论证跨境电商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并获得结论:跨境电商发展对国内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具有驱动力;跨境电商通过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两个路径有效助推中国制造业升级,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和制造业升级水平均呈增长趋势;跨境电商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有效预测变量,且二者显著正相关。最后构建跨境电商促进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
2022 Vol. 3 (7): 77-88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1535 KB) (
141
)
89
研发投入对企业专利申请的决策影响——资源交互及制度情境的调节作用
赵晓阳
为了探究企业专利申请决策形成机理,分析企业和制度层面因素影响专利申请决策异质性的机理和结果,本文利用2010—2015年中国A股976家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研发投入、财务冗余及其交互对专利申请决策的影响,制度情境在研发投入与专利申请决策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研发投入、财务冗余与企业专利申请决策显著正相关;研发投入与财务冗余交互显著负向影响企业专利申请决策;行政制度保护在研发投入与专利申请决策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市场化水平在研发投入与专利申请决策间起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理解资源配置及制度情境对专利申请决策的影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2 Vol. 3 (7): 89-97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1163 KB) (
207
)
区域研究
98
新时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选取与相关建议
刘冬梅, 陈钰, 玄兆辉
以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引领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实施,对于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1个省区194个地级市的科技指标数据,深入分析长江、黄河流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建议依次以武汉、郑州、西安、沈阳为核心城市,推动建设4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地。鼓励和支持太原、呼和浩特、银川、贵阳、昆明、福州建设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地区新经济增长级,辐射带动相关省域和周边地区发展。相应提出加快制定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建设总体方案,优化国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水平,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2022 Vol. 3 (7): 98-105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1026 KB) (
137
)
106
中国南北差距现象能得到改善吗——基于三大重点城市群创新网络韧性监测和比较
梁林, 段世玉, 李妍
城市群已经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有效监测城市群创新网络建设情况能够判断区域协调发展趋势,为解决南北差距提供方案。基于城市群创新网络韧性化解释,提出包括多样性、兼容性、流动性、缓冲性和进化性的五维韧性特征,构建创新网络韧性监测、预测和预警体系。通过实证分析2014—2018年三大重点城市群创新网络韧性得出结论:①从韧性监测现状看,韧性均值排名是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粤港澳呈上升趋势,而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呈下降趋势,且发展都呈不均衡态;②从韧性预测和预警看,2021—2023年京津冀与南方两大城市群之间的韧性差值将显著缩小,南北差距有望改善,但三大城市群均处于较高警戒状态也值得密切关注。本文提供城市群创新网络韧性动态监测及预警的完整解决思路,同时也可在其他城市群中应用。
2022 Vol. 3 (7): 106-117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1146 KB) (
300
)
118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
刘超, 丁晨辉, 郑垂勇, 李峰
本文通过DEA-Malmquist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9年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及成因进行测度和分析,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Moran指数及Markov链评估该地区数字经济产出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变趋势。研究发现,长江上中下游数字经济产出效率及增长率呈现不同特点,技术创新、扩散及引进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的发展。长江经济带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所致,且地区间不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长江中游地区数字经济效率相较于上游和下游地区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弱,存在高水平效率向下转移的趋势。据此,提出推动技术进步、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及构建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化协同发展机制等建议。研究结果与结论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塑造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2 Vol. 3 (7): 118-128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1698 KB) (
336
)
129
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张红, 孙艳艳, 苗润莲, 毛卫南, 曹倩
基于产业协同和创新网络等理论,以主体、载体、要素、环境等资源分布和互动关系为重点构建资源视角下的产业协同创新分析框架,结合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环节,研究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资源基础,从主体培育、载体共建、要素共享等方面分析协同进展与成效。基于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以链布局—强核引领—平台支撑—服务配套”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为提升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加快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2022 Vol. 3 (7): 129-139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1158 KB) (
172
)
研究与探讨
140
政府数据开放视域下政府首席数据官制度的必要性及其构建
王东方
政府首席数据官制度是推动政府依法履行数据开放职责、提高数据开放质量、保障国家数据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全维度检视政府数据开放的逻辑与困境,明确政府首席数据官制度的必要性,从政府首席数据官的选任、职责以及评价机制等多角度进行制度构建。研究发现,政府首席数据官的职责包括数据安全管理职责、数据生产职责以及数据开放的统筹、实施与评估职责。政府首席数据官的设置应坚持混合型模式,并在整体上从横向与纵向进行机构配置。政府首席数据官的选任应契合政府数据开放的专业性需求,从经验导向型向知识导向型转变。政府首席数据官的评价机制包括内部与外部两种,内部评价机制应由行政机关主导,外部评价机制应由第三方主导。
2022 Vol. 3 (7): 140-146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1060 KB) (
186
)
147
中国科技社团运作模式变迁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以M学会为例
许文文
历经由行政依附模式向功能性自主模式的变革,中国科技社团的运作模式呈现出处于依附与自主之间的典型特征。为了探寻这一特征的形成机制,依托新制度主义理论,构建分析科技社团运作模式变迁机制的理论框架,透过M学会这一典型案例,可以发现:①机构发展历程(积累的核心资源、既定的利益结构)、相关人员的理性选择(政策制定者、机构领导层及员工的选择)、组织外部合法性三大因素影响科技社团运作模式的变迁过程;②三大因素的影响力是双向的,既有正向的推动其走向功能性自主的推动力,也有反向的将其拉回行政依附状态的回拉力。对抗存在的作用力决定了科技社团既远离行政依附模式,也不能达到功能性自主的状态。基于此结论,可以梳理出三条塑造科技社团自主性的有效路径:资源拓展,应对资源空心化;理念倡导,提升变革动力;生态塑造,构建组织合法性。
2022 Vol. 3 (7): 147-156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1247 KB) (
65
)
157
基于生存分析视角的战略科学家成长路径研究
瞿群臻, 高思玉, 汪鹏飞, 唐梦雪, 宫准, 牛萍
工程院院士作为战略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引领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对其成长的研究已成为众多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以2011—2019年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250名院士的履历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采用生存分析法研究院士成长过程中各因子的影响效果。Kaplan-Meier分析表明,工作单位性质对教授阶段的成长不显著,但随着职业生涯进入院士阶段,这种影响趋于显著。Cox分析结果表明,有过海外留学经历、最高学历授予单位为科研院所、发表的SCI与EI均对教授阶段的生存风险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从而加快教授阶段的成长;年龄、接受过连续性高等教育经历降低院士阶段的生存风险进而延缓院士阶段的成长,最高学位类型为医学、国家科学技术奖则增加院士阶段的生存风险进而加快院士阶段的成长。
2022 Vol. 3 (7): 157-166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1123 KB) (
295
)
167
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的逻辑厘定与制度构建——以重要数据识别和管控为中心
袁康, 鄢浩宇
数字经济和科技变革浪潮下,数据保护利用需求更加多元,数据流通处理形态日益复杂,传统的“整齐划一”数据安全保护模式力有不逮,传统的信息安全保护范式也难以应对因大规模流通处理而产生的新型数据安全风险。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在转变数据安全保护理念和更新保护范式的基础上,对不同重要性和风险等级的数据采取差异化和针对性的管控措施,能够应对数据大规模流通处理下的新型数据安全风险,兼顾数据安全保障和数据开发利用的双重需求。应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作为制度衔接与启示,总结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的实践经验,明确数据分类分级的基本理念和关键要素,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体系标准和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框架,以充分发挥数据分类分级制度的实效,平衡数据安全与利用,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2022 Vol. 3 (7): 167-177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1080 KB) (
263
)
国际研究
178
美日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模式及其启示
李双美, 王昶, 耿红军
建立适合国情的系统高效的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模式,是支撑国家智能制造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综合应用技术创新系统和科学-技术-商业化理论,从创新突破主体、重点领域、着力点和举措四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归纳美国和日本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模式,对比分析两国模式异同及其差异背后的原因。研究表明:美国采用政府引导-双轮驱动-多主体协同模式,日本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助推-科研院所配合模式。两国模式均呈现服务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知识管理、构建创新生态的特征,但在角色定位、重点领域、着力点、举措方面各有侧重,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历史文化、国际地位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本文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实践经验模式,结合中国情境,提出优化中国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模式的建议。
2022 Vol. 3 (7): 178-188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1147 KB) (
242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