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5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05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人才研究
研究与探讨
科技管理
人工智能研究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面向科技强国 谋划长远未来
樊春良
2025 Vol. 6 (2): 0-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031 KB) (
11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5 Vol. 6 (2): 0-0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831 KB) (
9
)
科技管理
1
科技创新地方立法的实践探索与完善路径——以358部科技创新地方法规为分析样本
王群, 杨雪
通过考察358部科技创新地方法规发现,中国科技创新地方立法呈现地域分布广且立法体系差异明显、立法时间跨度大且覆盖面广、立法体例结构相似但有创新立法内容的探索等特征。2023年新修订《立法法》地方立法条款进一步拓展了法制统一内涵,提出地方创制性立法、区域协同立法等新要求。依此来看,中国科技创新地方立法仍存在更新迭代缓慢,能动性不强;内容相对保守,立法创新度不够;立法主体单一,协同立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未来,科技创新地方立法应进一步推动地方能动立法,完善立法监督机制;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积极开展创新立法;强化区域协同立法,实现地方优势互补,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法治根基,以良法善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 Vol. 6 (2): 1-9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8351 KB) (
8
)
10
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推进科技创新的实践路径探析
邓恒, 姚芳遥, 陈柏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快实现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以推进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文章在明确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之内涵要义的基础上,把握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与科技创新之耦合关系,通过分析二者耦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明确了各自定位与耦合机制,并借此提出应当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发挥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协同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加强知识产权治理国际话语权,进而为中国式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形成体系化路径提供借鉴。
2025 Vol. 6 (2): 10-1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7460 KB) (
11
)
19
开放共享视野下科学数据权利配置的实现路径
李凡
合理的科学数据权利配置是纾解科学数据溯源、激励科学数据高质量生产和开放共享的关键,以数据持有者权为核心的权利配置模式契合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政策下隐含的激励学术创作、鼓励科学研究投资等目标,有必要通过初始赋权和后续制度设计调整数据来源者、持有者和使用者关于科学数据使用的利益关系,建立体现分置思想的科学数据持有者权体系,以权利形式探索规范科学数据流通利用秩序的制度工具。科学数据资源的赋权重点在于促进科学数据流通利用、实现数据要素价值最大化,科研人员、实验室团队、研究所等科学数据资源持有者基于加工处理行为和事实控制状态享有标识、使用科学数据资源的有限权利,但不得妨碍在后使用者获取引用科学数据的自由,力求建立多元开放的科学数据资源供给机制。当科学数据资源经加工处理形成形态和价值相对稳定的科学数据产品时,有必要借鉴知识产权制度赋予科学数据产品持有者有限排他的稳定产权,允许其通过授权经营实现数据产品价值,进而从科学数据产品持有权中分置出科学数据产品经营权,激励其持续提供高质量数据产品及服务。
2025 Vol. 6 (2): 19-29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9460 KB) (
4
)
30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项目组织间合作网络研究
冷雪忠, 黎江平
多元合作是应对科技创新项目复杂性的重要举措,揭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项目组织间合作网络的动态特征,对优化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动态网络分析方法,对2003—2022年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项目的组织间合作网络进行演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项目组织间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多样性持续丰富,但网络密度未显著提升,整体呈现松散关联式的网络格局;网络具备显著的“研学”引领特征,企业主体地位尚未形成,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是合作网络中的主导型组织节点,发挥链接多元组织的桥接作用;组织间合作呈现“政府-科研机构”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再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演进路径;组织间合作网络巨片呈现局域集聚式的团体网络格局,在局部稳定性提升的同时面临整体结构韧性不足的风险。基于上述结果,文章从培育生态环境保护领军型企业、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优势、市场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2025 Vol. 6 (2): 30-40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0048 KB) (
6
)
创新研究
41
技术市场中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治理逻辑——基于制度体系和市场设计理论的分析
安涌洁, 胡贝贝, 王赫然
高标准建设技术市场是促进创新资源高效流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明确要求。文章基于制度体系视角和市场设计理论,从市场厚度、市场流畅度、市场安全性3个维度构建政府和市场的互动框架。采用政策量化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北京地区技术市场为例,将技术市场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从历史演进视角研究技术市场中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治理逻辑。研究发现,政府对技术市场的治理是一个整体性的、向着尊重市场规律方向渐进性改革的过程;市场内部形成熟人社会框架的路径依赖,社会资本发挥正向功能抑制市场低效率锁定;技术市场形成“强有为政府”和“弱有效市场”的结合;政府和市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结合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高标准建设技术市场提供有益参照。
2025 Vol. 6 (2): 41-53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0706 KB) (
67
)
54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证
尹西明, 魏阙, 陈劲, 冯雪皓
本文从“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国家创新体系能级提升-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探讨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仿照自然生态规律,利用数据能量作为驱动创新体系能级提升的关键要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在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优化科技政策制定机制和提升科技治理精准施策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数字科技创新生态中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的生态学特征。基于研究发现,提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用好数据要素、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等路径,推进数字科技创新和数实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建议。
2025 Vol. 6 (2): 54-64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0318 KB) (
8
)
65
专利诉讼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全球ICT企业的实证研究
张利飞, 姜晓, 贺景景, 张运生
专利诉讼已逐渐成为ICT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工具和策略。选取2008—2021年全球57家ICT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不同诉讼角色下企业诉讼经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础回归研究结果表明,主动和被动诉讼经历丰富的企业,均会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这些企业更倾向于增加研发投资和专利产出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主动专利诉讼对市场领先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促进作用更大,市场追随型企业在经历被诉后则同时增加创新投入和专利产出,主动专利诉讼经历对高融资约束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明显的激励效果,相比ICT服务企业,ICT制造企业的诉讼经历对技术创新更具有促进作用。
2025 Vol. 6 (2): 65-72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5848 KB) (
2
)
人才研究
73
人才高地的内在逻辑、核心架构与战略举措
孙雨洁, 闫淑敏, 孙锐, 谭智丹
人才高地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本研究探讨人才高地的内在逻辑、核心架构与战略举措。研究发现:①内在逻辑展现了人才高地复杂且多层面的动态发展过程,表现为“战略匹配—体制驱动—系统演化”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②核心架构揭示了人才高地的核心要素及配置,呈现为包含主体结构、连接结构、层次结构在内的多维度体系;③战略举措有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现为“顶层统筹→战略协同→政策集成”的纵深布局。本研究旨在为建设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提供决策参考,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理论洞见和有益借鉴。
2025 Vol. 6 (2): 73-83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0168 KB) (
10
)
84
企业家精神驱动科学家创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硬科技企业为例
郭燕青, 邹家祎
本文以科学家创业的硬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LDA主题模型分析现实情境下科学家创业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体系,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该企业家精神体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存在3条科学家创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家精神驱动路径,即双元主导型企业家精神驱动路径、整体协同型企业家精神驱动路径和特定匹配型企业家精神驱动路径。同时也发现了4种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家精神样态,从此揭示当前中国科学家创业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企业家精神局限。从反映科学家创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发现,以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为代表的科学家创业企业,其存在着稳扎稳打型企业家精神驱动和使命赋能型企业家精神驱动两种路径。研究结论对于以硬科技企业为代表的科学家创业企业的高质量长远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2025 Vol. 6 (2): 84-94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8424 KB) (
2
)
人工智能研究
95
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基于人工智能专利数据的实证分析
屠年松, 肖涛
人工智能发展可以为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带来新的竞争力。利用2010—2022年中国省级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样本期中,人工智能技术可显著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该结论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促进效应区位异质性明显,中国东部地区与对外开放水平高的省份中促进效果更好;机制检验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空间效应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2025 Vol. 6 (2): 95-106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8096 KB) (
6
)
107
通用人工智能参与行政决策的功能、问题与优化
吴昊, 郑军
通用人工智能对行政决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通用人工智能能够在输入端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效率,在决策端捕捉到问题的关键环节,在输出端确定最优化的决策方案,为实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助益。与此同时,由于通用人工智能本身存在的迭代发育缺失、天然伦理缺憾与实践能效缺陷,在行政决策的不同信息运演阶段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信息输入阶段因信息收集的非全面性而产生的算法歧视难题、信息加工阶段因技术过度嵌入决策而带来的技术依赖难题以及信息输出阶段因人为设置或认知差异带来的算法黑箱难题。对此,应当对通用人工智能辅助行政决策进行优化,加强对信息和运算偏差的管理和监管以防范算法歧视促进算法公平,澄清算法在决策过程中的辅助性地位和工具性角色来保障决策安全,完善规范制定程序和建立算法披露制度以消解算法黑箱。
2025 Vol. 6 (2): 107-116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8752 KB) (
4
)
117
规制理论视野下的人工智能治理模式比较及启示——基于英美治理实践的观察
曾雄, 张辉
全球主要大国在人工智能治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英国倚赖框架和原则,美国偏重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国积极制定规则和推进立法,分别具有基于原则规制、基于管理规制和基于规则规制的特征。这3种规制模式各具优劣势,彼此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我国基于规则规制模式具有规则清晰、执行有力、标准统一等优点,但存在规则僵硬、适应性不足等缺陷,可以借鉴英美治理模式所具有的灵活性、自治性等优势。具体而言有以下政策启示:①在治理原则上,采取适当预防原则;②在治理理念上,通过学习型机制保证规则的动态性;③在治理主体上,发挥企业自我管理的效用;④在治理手段上,坚持技术之治与规则之治相结合。
2025 Vol. 6 (2): 117-126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8020 KB) (
6
)
研究与探讨
127
经济回报还是社会回报?组态视角下医生在线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郭雨姗, 张建同, 田贵超
在线医疗平台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远程医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医生经济回报行为对在线服务质量影响的研究结论存在矛盾,且缺乏对社会回报行为及二者交互效应的系统分析。本文整合社会支持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以医患沟通文本和医生行为数据为样本,采用文本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医生行为对在线服务质量的联动影响及其多种配置,并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进一步验证两种行为的交互效应。研究发现:①单一行为无法构成高质量服务的必要条件,但经济回报行为和社会回报行为的联动可以形成多样化的高质量服务组合,并产生长期增长的效应;②从要素关系看,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存在替代效应,信息支持和服务优质性存在促进效应;③基于科室异质性组态分析,不同科室形成高质量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其服务模式可分为全面成熟型、虚拟咨询型、线下主导线上科普型和全面发展型。本研究揭示了两种行为的协同效应,并为医生、在线医疗平台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于因果关系的建议。
2025 Vol. 6 (2): 127-136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7306 KB) (
4
)
137
大数据政策能否催生企业新质生产力——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李华龙, 李钟文, 杨珂凡, 高远东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核心在于创新性地配置新型生产要素。本文分析了数据要素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并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视为准自然实验,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法、双重机器学习等方法检验大数据政策对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数据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机制分析揭示,大数据政策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拓展企业知识宽度和增强企业吸收能力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大数据政策在中西部地区、低市场化地区、成长期、低融资约束的分组企业中具备更强的新质生产力驱动作用。
2025 Vol. 6 (2): 137-149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9321 KB) (
4
)
150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若干思考——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例
朱晔, 尹海涛, 庄柯, 刘娟, 徐石明, 查冬兰, 李波念, 封红丽, 杨政勇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视角,提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思路,回顾两个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思考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必要性、可行性、历史实践、综合条件等方面分析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具体原因,在宏观规划、试点内容、关键要素、系统性目标、时间进度、保障措施五个方面提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具体建议。
2025 Vol. 6 (2): 150-156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6962 KB) (
38
)
国际研究
157
发展中经济体能否通过“南北”型国际研发合作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黄艳希, 邹紫微, 章添香
本文利用OECD国际研发合作专利数据、2000—2018年世界投入产出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南北”型国际研发合作对发展中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南北”型国际研发合作降低发展中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且扩大其与发达经济体间相对价值链分工地位差距,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一步分解发现,发展中经济体在“南北”型国际研发合作中更多地承接研发后的下游生产环节,提升后向参与度和中间产品进口依赖,但显著增加中间产品贸易利得;②“南北”型国际研发合作通过增强前向参与度显著促进发达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③吸收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缓解了“南北”型国际研发合作对发展中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相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抑制作用,发展中经济体应通过提高研发投入来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相对价值链分工地位。
2025 Vol. 6 (2): 157-167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7304 KB) (
6
)
168
战略科学家成长特征研究——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为例
邹欣然, 冯迅, 董瑜
本文基于人才生态学理论构建战略科学家成长特征指标体系,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为例,综合采用履历分析法、扎根理论方法、案例分析法,从人格特质、教育背景、职业经历、家庭环境、时代背景五个维度分析战略科学家的成长特征。结果显示,战略科学家具有强烈的科学使命感、复合的教育背景、顶尖的学术成就、卓越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以及跨界任职经历,其成长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战略科学家培养和使用的建议,包括构建战略科学家涌现“蓄水池”、打造有利于战略科学家成长的人才梯队、健全战略科学家培养和使用长效机制。
2025 Vol. 6 (2): 168-179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8626 KB) (
17
)
180
美国技术出口管制法律制度研究——以“视同出口”制度对高校的规制为视角
史晓丽, 闫伟泽
在国际经贸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大国间竞争已上升至前沿科学技术领域,具体表现为对尖端技术、高端人才的动态博弈与对外部威胁的安全防范,发达国家利用“小院高墙”式技术出口管制等措施为中国的高科技发展设置壁垒,通过实施超WTO规则的“视同出口”制度来减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外流,从而达到在尖端技术领域完全垄断的局面。美国“视同出口”制度的实施与升级对全球科研技术的进步增设了障碍,在防范本国高端技术外流的同时也束缚了美国“科技领航”的吸引力,阻碍外国专家学者在美进行尖端科学研究,拉宽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科技发展鸿沟,并警示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应多措并举独立实现科技高质量发展。
2025 Vol. 6 (2): 180-18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7452 KB) (
11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