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5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区域研究
研究与探讨
科技管理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开辟敢为人先的创新之路
马名杰
2025 Vol. 6 (3): 0-0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755 KB) (
47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5 Vol. 6 (3): 0-0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978 KB) (
25
)
科技管理
1
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李堂军, 邵宇宾, 杨帆, 贾国伟, 王辉, 张巧显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中国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在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尤为必要,对提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效能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梳理当前的理论研究成果,对部分已验收项目研发的专利状态进行跟踪查询,结合项目管理实践分析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和不足,并结合“健全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试点工作经验,从政策、机制、操作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创新性构建知识产权管理框架,对提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效能具有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价值。
2025 Vol. 6 (3): 1-9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085 KB) (
30
)
10
高风险高回报研究资助政策研究
王辉, 王溯, 董瑜
高风险高回报研究具有极高的新颖性和创新性,一旦取得成功,将带来重大科学范式的转变,对国家的长期创新和经济竞争力会产生深远、革命性的影响。本文选取国外17项、国内3项高风险高回报研究资助计划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自由探索型和应用导向型高风险高回报研究资助的差异。研究发现,自由探索型研究通常采用为期5年的资助周期,以科学家为核心;应用导向型高风险项目资助周期和强度差异较大,表明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项目的资助重点和策略不同。高风险高回报研究提案的遴选标准特别强调与传统项目相比更具变革性的想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同行评议和项目经理遴选方式。自由探索型研究的资助机构倾向于采用“宽松型”管理模式,应用导向型研究的资助机构则采取“积极型”管理模式。政府的长期支持和风险容忍是确保研究成功的重要保障,人才评价导向和晋升政策应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
2025 Vol. 6 (3): 10-18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2717 KB) (
18
)
创新研究
19
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规模扩张抑或质量提升
赵彬彬
本文基于异质性研发视角,探讨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规模及增长质量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利用1998—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都能够显著促进经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但样本期内试验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作用要大于基础研究;②当期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对经济增长规模产生影响的平均滞后年限分别为7年和2年、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影响的平均滞后年限分别为11年和7年;③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在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上存在差异,基础研究更多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试验发展则是通过改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政府确定研发投入的调整方向提供经验证据。
2025 Vol. 6 (3): 19-30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1145 KB) (
35
)
31
科技领军企业引领“四链”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对策建议
谢菁, 高菲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内在要求。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领军企业承担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在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中发挥引领作用。从“四链”深度融合的时代内涵和演化趋势出发,结合科技领军企业特征,探究科技领军企业引领“四链”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并通过案例分析加以验证,由此提出应增强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引领意识、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四链”引领能力、推动科技领军企业构筑“四链”融合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以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 Vol. 6 (3): 31-43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232 KB) (
20
)
44
关键技术创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理、现状与路径
马爽, 李哲, 蔡笑天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新质生产力并非一般性的科技创新所能推动,更多是由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关键技术突破所驱动。本文从内部、外部两个维度阐释关键技术创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理,通过梳理全球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提出关键技术创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进而提出关键技术创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条路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培育未来产业。
2025 Vol. 6 (3): 44-52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096 KB) (
43
)
53
颠覆性技术创新塑造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智慧农业案例研究
黄蝶君, 李桦
无人农场、植物工厂、智慧果园、智慧猪场、智慧渔场等融合多类颠覆性技术的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已经在实践中展示出对新质生产力塑造的强大驱动力。围绕该问题,采用扎根理论对11家智慧农业企业质性数据进行编码,构建智慧农业颠覆性技术创新塑造新质生产力路径模型,研究发现智慧农业颠覆性技术融合应用场景形成颠覆性创新,在重构农业生产价值链过程中塑造新质生产力。同时建立颠覆性技术跃迁与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动态演化理论框架,揭示不同转型阶段的情景条件。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颠覆性创新理论研究,对于农业企业实施颠覆性技术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也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2025 Vol. 6 (3): 53-64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458 KB) (
26
)
产业研究
65
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研究
杨浩昌, 赖孟, 李廉水
本研究从理论上阐释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机理,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效应及其异质性,并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中介效应,以及政府支持与市场化水平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促进本地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且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但数字化转型对邻近地区具有明显抑制作用;②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西部、东部和中部地区呈现梯次增长,而东北地区则不显著。同时,当城镇化水平较高时,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③政府支持负向调节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而市场化水平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关系,为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有效对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参考。
2025 Vol. 6 (3): 65-76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246 KB) (
15
)
77
科技创新驱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及政策研究
韩霞, 韩学影
科技创新在推动航空制造业发展及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论文通过中国航空制造业创新发展政策梳理和关键词聚类分析,揭示航空制造业技术创新焦点;重点围绕航空发动机、航空材料及航空绿色发展领域,从时间维度和技术维度分析科技创新驱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路径;结合发达国家支持航空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阐述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方向。研究发现,政府创新政策应在政府专项补贴强度、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知识产权策略以及军民融合进程方面适当倾斜,为航空制造业研发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2025 Vol. 6 (3): 77-85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2396 KB) (
19
)
区域研究
86
区域技术复杂度能否助其打破创新路径依赖——基于技术空间演化视角
王菲菲, 雷晓, 薛蕊, 谢寒子, 安童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背景下,技术创新被视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本研究聚焦于技术空间演化视角,分析2004—2022年中国2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技术创新情况,对不同城市技术复杂度进行横向比较,揭示其作为关键因素如何影响创新路径依赖,并研究创新路径赖现象对于区域创新效能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部与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正逐渐从路径依赖模式向路径突破模式发展,且东部地区技术复杂度较高;区域技术复杂度提升有助于打破创新路径依赖模式,且教育资源丰富、研发环境优越及经济水平高等因素会与较高的技术复杂度协同作用,共同加快区域技术创新路径依赖模式向突破模式转变;打破区域技术创新路径依赖有助于城市创新效能提升;同时,产业规模扩大与外商投资增加对提升创新效能至关重要。
2025 Vol. 6 (3): 86-97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3095 KB) (
40
)
98
省域科技安全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演变
梁诗, 黄栋, 贺骥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本文构建涵盖科技体系完整性、核心技术控制力、自主创新能力、风险抵御能力等内部因素以及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经济与贸易环境、法制环境、社会文化因素等外部环境变量的省域科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18—2022年中国省级行政单元的科技安全水平进行测算。权重赋值及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熵权法和优劣解距离法(TOPSIS)。研究结果揭示,在所考察期间,中国各省的科技安全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以北京及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为强势区域,形成“高-高聚集区”。其次,从空间相关与集聚角度而言,中国各区域的科技安全水平基本呈正相关,然而自相关性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
2025 Vol. 6 (3): 98-107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375 KB) (
26
)
108
地方高校的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模式探析——以上海N大学为例
朱晓波, 高鹏, 张舒
为应对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需求,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的模式与策略,以上海N大学与中国银行合作建设的“中银慧谷-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例,分析其在推动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中的创新实践。本文首先回顾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及实体化运作的现实价值,随后详细阐述上海N大学在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中采取的创新模式和策略,包括基地前置至校内、多元形式结合地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以及实现校企人才共育等。通过案例分析,揭示这些模式和策略在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方面的积极成效,以及对地方高校和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并提出推动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的策略,包括强化顶层设计、探索机制创新和注重载体建设,旨在为其他高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助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与发展。
2025 Vol. 6 (3): 108-116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996 KB) (
28
)
研究与探讨
117
发明人型企业家:专利研发参与时间、专利产出策略与企业绩效
孙莹琳, 唐恒, 赫英淇, 周巧梅, 苏文成
根据扎根访谈理论方法构建不同专利研发参与时间的发明人型企业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框架。通过设计企业家首次参与专利研发时间、企业家首次参与专利研发与企业成立的时间间隔指标,对358家科创板企业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当企业家在企业成立前及初期参与专利研发,企业盈利绩效与成长绩效显著提升,但规模绩效显著下降;该群体严格控制专利产出数量增长,但与专利产出时长、专利产出质量呈正相关。企业家首次参与专利研发与企业成立的时间间隔与企业盈利绩效、规模绩效呈倒U形关系。随着时间间隔增长,越是后期参与专利研发的企业家越倾向于降低专利产出时长与质量。数量、速度导向型专利产出策略在发明人型企业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更明显。
2025 Vol. 6 (3): 117-128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757 KB) (
23
)
129
数智时代医疗人工智能的潜在法律风险及规制措施
游俊哲, 丁岱睿
医疗人工智能的出现引发医师诊疗活动的数字化转型。规范层面政策性文件展现出的“鼓励创新与规制风险并行”的态度与现实层面医疗AI利弊相伴的特征,唤起医疗AI风险规制的内在需求。医疗AI在当前技术阶段造成的现实风险主要包括影像识别系统的判断偏差、医疗专家系统的计算失真以及医疗机器人的行为失控。试图从主体论出发规制风险的医疗AI主体资格肯定论以“往后必然产生独立意识”为由论证赋予其法律主体资格为时过早且不具有实际意义。应在医疗AI风险规制中引入比例原则,根据患者知情同意设置适当性原则的二元标准,以医疗疾病划分构建最小侵害原则的双重结构以及合比例原则的差异化审查机制,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量化分析AI类型、疾病严重程度、患者知情同意情况、AI运用损益情况对医疗人工智能应用限度的影响,以量化形式确定AI应用的可行性与风险性。
2025 Vol. 6 (3): 129-140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200 KB) (
22
)
141
科技伦理国际研究热点与演化
罗会宇, 陶应时
本文以2003—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098篇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方法,分析科技伦理国际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结果发现:整体上科技伦理国际研究呈持续上升趋势,大致经历4个发展阶段。科技伦理国际研究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在美国和英国,中国位列前十,虽排名比较靠后,但影响力在不断攀升。近20年的研究热点聚焦以下主题:①科技伦理的基础理论研究;②传统医疗卫生与健康政策的伦理研究;③新兴科技伦理风险识别及治理研究。
2025 Vol. 6 (3): 141-151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6612 KB) (
24
)
国际研究
152
全球科研基金发展的趋势性特征及其启示
邢窈窈, 陈强, 王同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为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助力源头创新,本研究从国际视角出发,以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科研人才资助体系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全球科研基金的现状,探究各国人才类重点项目及相关重要奖项的资助模式及机制,研判全球科研基金发展的趋势性特征,探索新发展背景下中国全球科研基金的发展模式,为中国全球科研基金的设立、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开展及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
2025 Vol. 6 (3): 152-163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294 KB) (
14
)
164
美国制裁、双轮驱动与中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曹雨暄, 岳立, 潘均柏
本文以美国对中国展开的芯片制裁作为外部冲击,采用2015—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理论推导并结合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美国制裁对中国芯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探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差异,依托使命驱动理论和愿景驱动理论,借助机器学习因果效应估计方法检验政府和企业双元视角下的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美国制裁适得其反,引发中国芯片企业创新,该创新效应在国有、大规模和知识产权高保护区企业的作用更强;②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一个从基础研究阶段到技术突破阶段再到价值体现阶段的过程,美国制裁对三阶段的影响随阶段难度递增而依次减弱;③政府使命驱动和企业愿景驱动是抵御美国制裁并达成创新激励的重要作用渠道,分阶段来看,双轮驱动机制对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阶段的创新效应显著,跨越研发期的价值体现阶段则需要找寻其他机制发挥激励持续性。
2025 Vol. 6 (3): 164-176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404 KB) (
32
)
177
量子计算创新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分析
陈力凡, 王轩晟, 杨启晗, 施歆悦, 缪亚军
量子计算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全新计算模式,提供了一种从根本上实现并行计算的思路,具备实现远超经典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潜力,已成为各国前沿科技战略性竞争的焦点之一。各国的官产学三方主体纷纷投入量子计算领域的创新中,并形成了多样化创新模式。本研究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量子计算领域高创新绩效的产生路径。研究结果显示:①学界的高度参与是实现高水平创新的必要条件;②存在四条高水平创新的实现路径,即学界引领的官学驱动型(S1)、产学主导的三方驱动型(S2)、学界为中心的三方驱动型(S3)和紧密合作的三方驱动型(S4),这四条路径均以政府的高度参与、学界的高度参与和产学深度合作为核心条件;③S1~S4呈现向官产学三方更加紧密协作的演化趋势,并揭示了一条国家创新模式的潜在演化路径。研究结论揭示了量子计算领域发展初期的关键要素,对于量子计算和其他战略性前沿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5 Vol. 6 (3): 177-18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341 KB) (
36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