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5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05
创新研究
企业研究
人才研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伦理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重要节点的科技创新工作部署
郭铁成
2025 Vol. 6 (1): 0-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767 KB) (
6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5 Vol. 6 (1): 0-0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967 KB) (
5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
北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观察与思考
伊彤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抢抓机遇、占领产业制高点的必然要求。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立足地方实际、直面地方问题,以实现汇聚地方力量、激发地方活力的效果。本文在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北京市近年来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做法进行归纳阐述,并从提升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攻关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
2025 Vol. 6 (1): 1-8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050 KB) (
7
)
9
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机制与对策
陈海鹏, 金爱民, 朱悦, 周荣华
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受到技术、市场和治理三重力量的交互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这三重力量的影响力是动态变化的,核心驱动力是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新质生产力需要寻找科技创新突破的新路径,新质生产力关系需要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本文从技术创新驱动、市场需求牵引、治理生态推动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未来产业的发展动力,并从全链条的技术创新、全场景的应用放大和全生态的政策赋能三个角度提出未来产业的培育对策。
2025 Vol. 6 (1): 9-14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016 KB) (
9
)
15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框架体系与构建路径——以天津市为例
马虎兆, 王梦瑶, 王方, 郭海轩
区域创新体系既是理论框架,也是政策分析工具。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学术界提出一系列新的创新理论,科技创新出现了众多新范式,因此,构建一个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新框架成为当前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梳理提炼了当前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揭示了新质生产力要求下的区域创新体系演进发展新趋向,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新框架,并基于服务链接机制、平台链接机制、金融链接机制、制度链接机制、应用链接机制、条件链接机制,构建了“三层六链两通”新框架。同时基于新框架,以天津市为例,提出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思路建议,设计出“六个连接度”的构建路径,以加快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
2025 Vol. 6 (1): 15-25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1260 KB) (
5
)
26
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助推河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
王红
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途径。各省份因地制宜,遵循优势科技资源整合的核心逻辑主线培育新质生产力。本文在论述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特性、结构承载和价值旨归,以及科技资源塑造生产力跃阶的作用机制基础上,将研究视角聚焦河北省,结合协同理论,依托于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实践,深入剖析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推进河北省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三重逻辑。由此提出河北省依托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进路,为河北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提供政策启示。
2025 Vol. 6 (1): 26-33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483 KB) (
4
)
34
湖北探索以“用”为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案例研究
肖松, 林洪, 梅雨晴, 王锦民, 李静
湖北省结合自身科技优势和经济发展需求,探索以“用”为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通过建设科创供应链平台,解决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创新理论,基于湖北省的创新实践,提出以“用”为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框架模型,构建研究开发、金融供给、政府支持和服务促进四大系统,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一体发力,促进技术集聚、产业转化、人才引流、资本聚合,从而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总结湖北省以“用”为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和进展成效,提出进一步夯实研发系统、拓展金融供给、强化服务促进、优化政府服务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2025 Vol. 6 (1): 34-41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173 KB) (
5
)
创新研究
42
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演进基础、体系构成与实践启示
刘冬梅, 杨洋, 李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指引中国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运用跨学科、跨领域综合视角分析发现:在演化基础上,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拥有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西方经济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多种理论与思想来源,受到全球科技演进态势、国际科技经济竞合局势、中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国情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在体系结构上,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已经形成由新发展理念为统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本质特征、“八个坚持”为主体框架、新型举国体制等为“重点内容”的四层逻辑体系架构,并一直在持续发展。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该体系架构必须坚持动态演进与联系开放的思维。贯彻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重要精神,要坚持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优先级战略定位不动摇,协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能力建设推进科技现代化进程。
2025 Vol. 6 (1): 42-51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546 KB) (
9
)
52
重大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模式机制研究——跨部门跨层次激励内部协同视角
牛昊, 梅阳, 王倩
针对当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上下有脱节、内部少协同、内外缺联动等问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尤为重要。基于当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研究现状,论文提出跨部门跨层次激励的内部协同视角并探究重大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机制与模式。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自身构成、组织方式和国家战略体系的能力绩效3个维度考察重大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内部协同的潜能优势,从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阶段阐明重大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内部协同的作用机制,从而分析指出先军领导追随型、战略联盟合作型、开放自由组合型、平台共享驱动型、应急动员指令型等重大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模式。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剖析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科技力量的实践举措。最后,从加强党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专项小组”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法治保障、构建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数字平台等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2025 Vol. 6 (1): 52-64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201 KB) (
4
)
企业研究
65
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智慧专业化评价——基于547家“小巨人”的实证分析
杨菲, 钟书华
基于智慧专业化视角,设计由知识竞争力、创新网络嵌入性、产品专业化构成的“三维一体”评价框架,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智慧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熵权TOPSIS法、灰色关联法,对2011—2022年547家“小巨人”开展实证分析。评价结果显示,547家企业分别属于领航企业、上坡企业、下坡企业、落后企业,智慧专业化水平整体呈“两头少,中间多”的正态分布特点;知识竞争力、创新网络嵌入性对专精特新企业智慧专业化的影响相对更大;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的专精特新企业智慧专业化水平均值呈波动减少特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13个行业的呈波动增长特征;东部地区的领航企业和上坡企业占比最大,高智慧专业化水平企业集中分布于东部和东北地区。
2025 Vol. 6 (1): 65-77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900 KB) (
5
)
78
高价值专利知识网络嵌入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创业行为的调节作用
彭华涛, 韩一佳, 范丹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选取CNIPA数据库中拥有高价值专利的28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高价值专利知识网络嵌入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创业行为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主要结论为:高价值专利知识网络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均正向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组合创业行为、连续创业行为均正向调节高价值专利知识网络关系嵌入、结构嵌入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国际创业行为增强高价值专利知识网络关系嵌入和企业高质量发展间的正向关系,但对高价值专利知识网络结构嵌入与企业高质量发展间的正相关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此外,高价值专利知识网络嵌入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企业所有制和行业竞争程度异质性。研究结论对于企业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构建以高价值专利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2025 Vol. 6 (1): 78-87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197 KB) (
4
)
88
环境规制与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效率——中国式“波特假说”的再检验
范静波, 赵睿
本研究以2006—2020年中国重污染企业为样本深入探讨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波动式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各类环境规制强度则呈现出时序与空间上的差异。适宜强度的环境规制能提升绿色创新效率,这验证了“波特假说”的有效性。然而当强度超越拐点值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正向效应将会减弱,命令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则开始产生抑制效果。在当前阶段,中国命令型和公众型环境规制强度适宜;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强度则显著过高,需将其进行调整以更有效地提升绿色创新效率。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环境规制在环境绩效方面的边际效应,且深化了学术界对环境规制政策与企业创新行为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
2025 Vol. 6 (1): 88-9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909 KB) (
3
)
人才研究
99
人才生态及其对创新活力的作用机理研究
李言, 陈丽君
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是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抓手,如何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是优化人才生态的主要目标。基于Z省75份人才群体的访谈文本,本研究识别人才生态的核心构成要素,搭建人才生态对创新活力的作用机理模型;通过融合自我决定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将其归纳为“认知-动机”链式中介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多样性和可得性的资源环境、包含各类政策支持和服务供给的服务环境、具备创新包容性和系统开放性的社会环境、具有团队协作性和工作自主性的组织环境,是人才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亦是影响人才创新活力的关键因素;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作为描述人才心理的主观变量,不仅能直接影响人才创新活力,在人才生态与创新活力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2025 Vol. 6 (1): 99-10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307 KB) (
4
)
109
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现状及其差异研究——基于2023年科学技术与社会晴雨表调查的实证分析
阎妍, 王硕
基于2023年科学技术与社会晴雨表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差异性检验及多重比较等方法,本研究分析了我国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现状及其群体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程度较高,但在某些维度上仍存在提升空间。其中,女性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程度高于男性;“00后”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程度低于其他世代;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个体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程度越高;与更多通过自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公众相比,那些更多通过官方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程度更高。为此,未来要进一步制定差异化的科学传播策略,深化公众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加强科学共同体的自律,自觉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重塑媒体与科学家之间的信任,优化科学家形象塑造机制;强化舆情监测与风险评估,提升科学议题的社会认知与影响力管理。
2025 Vol. 6 (1): 109-11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115 KB) (
7
)
119
创始人技术背景在企业风险投资获取中的作用研究
马荣康, 陈静荣
基于信号理论,将创始人技术背景作为减少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间信息不对称的有效信号,研究创始人技术教育背景、技术工作经历及技术知识资产对企业风险投资规模的异质性影响,并考察创始人横向关系网络的调节作用。然后,利用2014—2020年152家生物医药行业创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创始人技术教育背景与技术工作经历对风险投资规模具有正向影响,技术知识资产具有负向影响,但技术工作经历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②创始人横向关系网络显著弱化了技术教育背景与技术工作经历对风险投资规模的积极作用,却显著强化了技术知识资产对风险投资规模的消极作用。
2025 Vol. 6 (1): 119-129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211 KB) (
2
)
130
“第一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基于2011—2023年两院院士的实证分析
李玲玲, 王晓嘟, 梁晶晶
在当今“学历社会”的加持下,“第一学历”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两院院士作为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顶尖人才,关注其学历背景及其工作情况对于中国优秀科研人才的遴选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3年高校系统当选院士为对象,分析其第一学历背景及其成长历程。结果发现,第一学历对院士成长周期长短没有显著影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弥补第一学历短板的重要方式;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背景是成为院士的优势条件。研究结论及建议对早期培养和有效遴选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加快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2025 Vol. 6 (1): 130-139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3942 KB) (
12
)
科技伦理
140
基于试探性策略的新兴科技伦理治理路径探究
于雪, 王前
新兴科技的良性发展亟待伦理治理的框架支撑,这一点已成为学界共识。当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有三个关注点:风险治理、敏捷治理和全球治理,通过对这三个关注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仍存在科技伦理治理应急能力不足、治理效能不高、全球协作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本文认为,科技伦理治理的试探性策略有助于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试探性策略具有以谨慎、动态、灵活和渐进方式处置问题的特征,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治理方法,特别注重先兆、反馈并据此调整策略,以寻求最佳效果,其治理过程更适用于新兴科技发展的“上游”阶段。作为对不确定性的回应,试探性策略有助于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但其策略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临时性与长远性的兼顾、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协同等实践智慧。
2025 Vol. 6 (1): 140-147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060 KB) (
5
)
148
中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践与挑战——基于三期交叠视角
朱依娜, 卢阳旭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处于技术快速发展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期、国际秩序深度调整期“三期交叠”的特殊时期。技术不确定性、经济社会发展多目标属性以及大国博弈相互交织,给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在梳理中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三期交叠”给中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带来的挑战突出表现为影响识别难题、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无人区”难题和伦理治理体系有效性难题三个方面。就此,本文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伦理审查机制建设、伦理教育、治理工具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2025 Vol. 6 (1): 148-153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064 KB) (
4
)
154
新兴技术伦理治理的国际实践与启示
杨耀, 施筱勇
科技伦理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兴技术伦理治理已成为全球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选取新一轮科技革命先导性技术人工智能、人类基因编辑和干细胞技术的伦理治理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联合国、欧盟、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在这些新兴技术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025 Vol. 6 (1): 154-161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059 KB) (
7
)
162
科技传播中的科技伦理价值传递与治理原则
刘萱, 马健铨, 李正风
科技传播中的科技伦理价值传递是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同时科技传播也是广泛传递科技伦理价值内涵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本研究分析了科技传播中科技伦理价值传递的重要意义及内在特征,结合科技传播过程自身的特性分析了当代科技传播所需要传递的关键价值,并讨论了当代科技传播在实现价值传递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进而提出科技传播实现科技伦理价值传递的治理原则。
2025 Vol. 6 (1): 162-16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033 KB) (
9
)
169
中国科技期刊参与科技伦理治理的责任与边界
李响, 赵勣, 任福君
自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来,科技伦理治理已成为国家科技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科技期刊作为参与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主体,既要恪守业内共识和规范,又要在科技伦理治理中合理、适度参与,尽职尽责地发挥自身作用,共同完成协同治理的时代重任。本文在分析总结新时代新要求下科技期刊参与科技伦理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基础上,提出中国科技期刊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作用所亟需的理念上的提升与转变,通过更加清晰地认识责任与边界来保障自身作为国家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中关键一环的作用发挥,进而提出贯彻这些理念所需要的具体措施。
2025 Vol. 6 (1): 169-17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074 KB) (
15
)
179
面向未来的中国科普伦理发展探索
任鹏, 任定成
本文针对当前科普伦理建设实际,探讨新时代中国科普伦理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对未来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作用,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以及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科普伦理实践和启示,提出科普伦理建设策略和实施路径,为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支撑,并补全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强化科普伦理建设,可以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社会责任化、公众对科学理解和接受度的提升,以及科技与社会和谐共融的实现,为中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道德指导和伦理保障。
2025 Vol. 6 (1): 179-18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083 KB) (
6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