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16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4-12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研究与探讨
中英文目录
产业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
科普研究
三农问题
卷首语
 
 
       中英文目录
1 中英文目录
2016 Vol. 0 (4): 1-3 [摘要] ( 275 ) HTML (1 KB)  PDF (982 KB)  ( 168 )
       卷首语
4 卷首语
2016 Vol. 0 (4): 4-4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700 KB)  ( 430 )
       创新研究
5 开放式创新模式拓展与治理研究
温兴琦,DavidBrown
本文在对开放式创新进行界定和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从开放式创新所强调的对外部创新资源获取的视角,将开放式创新划分为获取、整合、转化、互动四个阶段。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开放式创新面临的挑战及拓展方向,包括开放式创新测度、创新资源专用性影响、开放式创新失败以及开放式创新管理等。相应地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治理路径,主要包括完善治理机制设计、强化协同创新效应、注重收益分配公平、建立退出保障体系。最后,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
2016 Vol. 0 (4): 5-10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1038 KB)  ( 397 )
11 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治理平台建设
黄晓霞,丁荣贵
本文从利益相关方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影响“政产学研用”多个主体协同创新的关键要素,构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理事会领导下的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治理平台;对平台结构、构成要素及功能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分析,为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多主体的紧密融合、良好互动和协同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并能够为地方或国家研究院及其他协同创新项目式组织的运营与管理提供参考。
2016 Vol. 0 (4): 11-17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1165 KB)  ( 286 )
18 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系统社会网络分析
邓建高,张敏,朱兰亭,王敏,张杰
在对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系统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系统框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析了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系统网络结构,对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系统网络结构的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社团结构、结点度、桥、割点、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特性进行了机理分析,丰富了社会治理协同创新机制基础理论。
2016 Vol. 0 (4): 18-24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2676 KB)  ( 309 )
25 当代新技术发展中的环境风险控制——以电子浆料技术为例
刘宏钊,陈立桥
本文运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代表信息技术进步的电子浆料技术为例,从新技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风险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发现电子浆料新技术应用在提高电子电器性能的同时,却从主客观上带来了新的、甚至更大的环境风险。有效处理电子浆料中的环境风险需要各社会主体引起重视并预先做好应对,检视中外关乎电子浆料技术发展中的环境风险控制策略并对改进中国环境风险控制的不足提出建议,以促进科技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6 Vol. 0 (4): 25-29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1020 KB)  ( 554 )
       产业发展
30 中国地球空间信息及服务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
许晔,左晓利
本文以中国地球空间信息及服务产业作为研究重点,围绕“十二五”期间重点部署的领域重大应用系统,选择全国遥感网、全球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导航与位置服务网、智慧城市空间信息网格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开展技术路线图研究。通过广泛的专家调查和专利检索分析,对重大应用系统的产业前景、产业链关键环节、产业关键技术及其专利分布状况等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016 Vol. 0 (4): 30-36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1363 KB)  ( 294 )
37 新兴产业技术扩散路径优化研究
肖灵机,汪明月,万玲,陈彦景
本文基于新兴产业技术的“井筒存储效应”,提出通过产业集群缩减空间距离,促进同质型产业技术网状扩散结构的形成和异质型产业技术融合空间扩大的微观机理。从产业集群带动创新人才集聚,加快社会网络建设,降低技术共享成本,完善相关产业链条等方面进一步剖析集群对技术扩散路径优化的作用机制。最后,结合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给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创新生态的优化和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快速扩散。
2016 Vol. 0 (4): 37-42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1092 KB)  ( 260 )
43 内聚耦合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以甘肃重大科技专项为例
杜英,李睆玲,张爱宁
本文引入软件工程领域“内聚、耦合”理论,采用物理学容量耦合概念,以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为例,分析产学研耦合下的高内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表明,产学研结合只是手段,只有提升企业、产业、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核心产业、关键领域建立自主研发机构,增强创新主体“内聚”力,才能推动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
2016 Vol. 0 (4): 43-48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1103 KB)  ( 377 )
49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李俊强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水平各因素影响变化规律。本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水平各影响因素具有不同变化规律;各子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水平受各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不尽相同(技术创新和金融发展呈上升曲线,而人才队伍和集群发展则呈现类U型);各因素对各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影响也具有显著差异。结合上述研究结果,从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人才支撑及集群发展等方面设计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发展路径。
2016 Vol. 0 (4): 49-55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1158 KB)  ( 242 )
56 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章成帅
本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方法和指标、效率水平、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结果发现,无论整体还是分阶段,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呈缓慢提高趋势,但处于较低水平;效率提升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未明显改善;成果转化阶段效率普遍较低,“高投入、低效益”矛盾依旧;竞争市场结构、大规模企业和出口有利于创新效率提高,国有成分起抑制作用,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效应模棱两可。
2016 Vol. 0 (4): 56-62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1038 KB)  ( 1138 )
       科技成果转化
63 基于专利信息的新能源汽车及驱动电机发展现状分析
汪守霞,汪张林
本文通过使用Incopat平台,对全球新能源汽车以及驱动电机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发现纯电动汽车是技术研究的热点,而对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相对滞后。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是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之一,因此本文重点分析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专利申请趋势、主要竞争者、热点专利以及各国申请人在全球的专利布局,发现德日韩企业在驱动电机方面的研发实力较强,中国专利申请量比较高,但专利质量不是很高,且研发力量过于分散,同时国际汽车巨头非常善于使用专利策略,在全球进行了合理的专利布局。因此,中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要通力合作,发挥协同作用,并且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力争早日抢占战略制高点,摆脱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
2016 Vol. 0 (4): 63-69 [摘要] ( 188 ) HTML (1 KB)  PDF (2375 KB)  ( 1233 )
70 基于专利权转移的高校专利转化有效模式分析
王健,李燕萍
相比专利申请权的转移与专利实施许可,基于专利权转移的高校专利转化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根据中国知识产权网中专利法律状态中的专利权转移信息,对专利转化量排名前10位的高校进行受让人分析,发现高校专利转化存在巨大增长潜力。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高校专利转化的三种有效模式:地校模式、队企模式和科技中介模式,并对三种模式的未来发展给予了针对性建议。
2016 Vol. 0 (4): 70-75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1064 KB)  ( 531 )
76 高校专利转化模式选择影响机制及演化模型
李昶,唐恒,金玉成,程龙
本文从专利转化模式的视角确立了需求导向的概念,以及需求导向对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作用机理。通过文献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梳理出了高校专利转化的典型模式与演化路径,并借由典型模式之间的对比分析以及模式演化路径的特点分析,构建了高校专利转化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及模型。结果表明,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选择决策时应注意其影响因素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前后衔接,同时应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尤其应注重协同创新与专利转化模式的有效融合。
2016 Vol. 0 (4): 76-82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1241 KB)  ( 234 )
83 光伏龙头企业的技术知识定位研究
周源,潘美娟,薛澜,李欣
本文基于专利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光伏龙头企业的技术知识定位,探析光伏产业在国际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从三方面分析技术知识定位:以专利地图识别企业在产业链分布中的定位,以跨国专利引文网络演进实现对企业在知识网络的定位,以专利家族数据阐释企业国际竞争布局的定位。发现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并不仅仅依靠产能扩张及低成本,而是在发展中逐步构建了技术创新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2016 Vol. 0 (4): 83-89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2385 KB)  ( 248 )
       科普研究
90 发达国家科普相关产业税收经验借鉴与分析
张伟捷,郭健全,魏景赋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科普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在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四个发达国家与科普相关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科普产业税收政策的三点建议:要注重对税收政策的差异化设计;生产环节要鼓励资本投入与技术投入;消费环节应鼓励国内消费与对外出口。
2016 Vol. 0 (4): 90-95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2787 KB)  ( 285 )
96 “互联网+”下全新科普模式研究
关峻,张晓文
在总结了国内外互联网+科普现状的基础上,从互联网9大思维的角度入手,建立科普传统模式的转变模型。从现有科普平台改进和新平台建设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互联网+科普新型模式的实现路径。提出科普各级组织可通过优化各个科普平台的科普内容、建立多方合作的科普创作模式、制定科学的科普整体营销策略、构建完善的科普绩效评估体系等方式来提高“互联网+”思维下的科普效率,增加科普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016 Vol. 0 (4): 96-101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1066 KB)  ( 679 )
       三农问题
102 “新中农”参与农业技术信息传播的动力机制与实践样态
王建华,郭儒鹏
新中农阶层是近几年在农村人口流动和土地流转双重压力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资源禀赋成为村内各阶层间的“缓冲带”,并在农业技术信息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彰显出独特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对新中农阶层在农业技术信息传播过程中内推和外拉的动力机制分析,得出其具有参与农业技术信息传播、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并给出其具体的培育路径。
2016 Vol. 0 (4): 102-106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1058 KB)  ( 307 )
107 种业出口贸易与育种技术创新的关系
任静,宋敏
本文利用国内育种授权专利度量育种技术创新,采用联立方程组系统估计方法对1992—2012年种子出口贸易总额和育种技术创新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育种技术创新对种业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种业出口贸易对育种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不仅要增强通过自主创新等技术手段提高出口竞争力的能力,而且要增加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育种技术交流,加大种业出口贸易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2016 Vol. 0 (4): 107-113 [摘要] ( 144 ) HTML (1 KB)  PDF (1131 KB)  ( 212 )
       研究与探讨
114 高管团队成员社会关系、联盟伙伴间信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李擘
本文以资源基础观、交易成本与社会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高管团队成员社会关系、联盟伙伴间信任与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模型,收集了环渤海地区253家战略新兴行业企业的调研数据,运用了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本文的研究假设。结果表明,高管团队成员的社会关系以联盟伙伴间信任为中介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情感信任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而能力信任的假设在检验中并未得到支持。因此,处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企业应当积极利用高管团队成员的社会关系增强联盟伙伴间的信任,让信息、资金与技术等资源加速在联盟内流动,最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2016 Vol. 0 (4): 114-120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1082 KB)  ( 236 )
121 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的制造业能源安全解锁模型
张峰,薛惠锋,董会忠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方向,针对制造业发展的多视角研究现状,确定了以产业能源安全角度对实现“智造强国”新路径进行探析的新思路。基于系统分析的“物理-事理-人理”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制造业能源安全的WSR三维解锁模型,并对制造业能源安全的物理(人类社会-能源系统状态)、事理(制造业能源安全预警)、人理(制造业能源立法)进行辩证分析,为制造业能源安全的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
2016 Vol. 0 (4): 121-126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1364 KB)  ( 392 )
127 铁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
屈继成,陈小君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对不同地区铁路局的实地走访调研,构建了铁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决策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运用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验证了铁路信息技术服务特性、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能力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铁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从铁路信息技术服务特性角度来看,铁路信息技术服务的复杂性以及资产专用性对其有显著影响;从考虑政治关联因素的中国铁路总公司责任能力角度来看,中央政府支出和系统内部竞争对其有显著影响;从市场经济环境角度来看,中国铁路总公司经济能力及财务状况对铁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而从决策能力来看,中央政府的支持及内部竞争与铁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决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016 Vol. 0 (4): 127-133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1245 KB)  ( 269 )
       国际研究
134 超越市场失灵:创新英国与使命导向型创新组织
诚然,季宇
创新英国是英国的独立创新部门,其工作职责是对创新企业进行资助与支持以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本文以创新英国的组织实践为例,阐述英国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过程中,如何将诸如创新英国的国家创新机构置于创新系统的核心位置,并持续发挥这些机构在各个领域中的引领作用,以使命导向的组织模式积极创造与构建新兴市场。
2016 Vol. 0 (4): 134-139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1033 KB)  ( 400 )
140 中美网络零售组织模式本质差异的识别与刻画
王超贤
本文从技术和合约两个视角出发,识别并刻画了这两种网络零售组织的本质差异。研究表明:中美网络零售组织模式的本质差异从组织形态(技术视角)来看是外部化与内部化职能配置方式的差异,从治理结构(合约视角)来看则是市场型与一体化治理机制的差异。综合来看,它可以用组织理论中经典的分散化与一体化组织结构的区分来概括。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美网络零售组织演进规律奠定了基础,也为网络零售企业组织战略的制定提供了辅助分析工具。
2016 Vol. 0 (4): 140-146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2899 KB)  ( 302 )
147 美国页岩气公共研发的经验与启示
李杏茹
本文论述了美国政府进行的一系列页岩气的科技活动,总结了其科技投入的经验,同时分析了中国页岩气科技研发中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投入与转化的高效协同、加强部门间协调、完善资料共享等对策建议。
2016 Vol. 0 (4): 147-153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5335 KB)  ( 296 )
154 国内外智能制造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王友发,周献中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选取1992—2015年收录的智能制造研究文献为样本,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现状、主题及热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内容进一步对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和分析,找出与国外存在的差距,为中国学者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2016 Vol. 0 (4): 154-160 [摘要] ( 130 ) HTML (1 KB)  PDF (1070 KB)  ( 1914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