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3年 第8期
刊出日期:2023-08-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企业研究
人才研究
研究与探讨
专题笔谈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治理决定创新成败
郭戎
2023 Vol. 4 (8): 0-0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782 KB) (
71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3 Vol. 4 (8): 0-00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964 KB) (
24
)
专题笔谈
1
税收精准激励是科技型企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加速器
宋凤轩, 高硕
2023 Vol. 4 (8): 1-3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810 KB) (
41
)
3
共同富裕视域下农业技术的组织逻辑: 政府协助的内源性合作社
张领
2023 Vol. 4 (8): 3-5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603 KB) (
19
)
5
在加强创新资源流动和共享中推进共同富裕
谷彦芳, 张泽华
2023 Vol. 4 (8): 5-7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602 KB) (
67
)
7
应以需要而非需求为导向促进科学技术与共同富裕的耦合
杜磊
2023 Vol. 4 (8): 7-9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603 KB) (
66
)
9
科技驱动数字营销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张春玲, 范默苒
2023 Vol. 4 (8): 9-11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601 KB) (
62
)
11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
刘晓明
2023 Vol. 4 (8): 11-13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600 KB) (
99
)
13
发挥科技在缩小城乡差距促共富中的推动作用
孙健夫, 郭赞
2023 Vol. 4 (8): 13-15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811 KB) (
28
)
科技政策
16
科技成果评价政策演变研究:趋势、特征和脉络
吴梦圈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正确认识科技成果价值和推动落地转化,支撑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成果评价政策作为科研活动的指挥棒,有效发挥其激励和导向作用是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关键。通过梳理历年的科技成果评价政策,把握政策发展的整体趋势,基于共词分析法,抓住政策演变的关注点和特征,从评价参与方、评价活动环节、评价方式手段这三条主线脉络梳理政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机制,针对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怎么用四大核心问题,为新时期科技成果评价政策出台提供建议。
2023 Vol. 4 (8): 16-26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5582 KB) (
75
)
27
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2011—2021年
周楠, 杨珍, 赵晓旭, 陈鹏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核心观点,构建要素-系统双维度分析框架,以2011—2021年京津冀区域461份科技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力度三个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处理。在要素维度,利用状态协同度模型计算政策目标之间、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度;在系统维度,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京津冀科技创新政策子系统集以及系统整体的政策效力协调水平。研究发现:在政策目标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及技术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两两之间呈高度协同状态且协同态势平稳,消化吸收与其他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性不足且协同度波动幅度较大;在政策工具中,需求型工具使用偏少,需求-供给之间的协同效果不理想,但与环境型工具的协同效果均良好;在子系统集中,京津、京冀、津冀的耦合协调水平于2015—2017年相继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京津、津冀处于中度协调区间,津冀处于勉强协调区间;在系统整体中,京津冀区域综合协调水平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走向深入。
2023 Vol. 4 (8): 27-38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455 KB) (
93
)
创新研究
39
科教产融合创新机理研究——基于场域理论
贾永飞, 郭玥
本文以场域理论为视角,根据科研场域、教育场域、产业场域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将创新模式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一元创新模式、二元创新模式和三元创新模式三个阶段,根据场域的性质、资本、惯习以及行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从融合动力、价值共创、利益分配和障碍协调四个方面探索实现科研、教育、产业融合创新的作用机理,根据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推导出叠加式、衍生式、螺旋式、共生式四种融合创新模式,并以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省科学院)为例分析国内高校在科研、教育、产业融合方面进行的探索,为充分发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探索科研、教育、产业功能为一体的 “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多元主体耦合协同创新模式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
2023 Vol. 4 (8): 39-50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226 KB) (
100
)
51
产业协同集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技术创新
张艾莉, 孙新宇
本文运用2015—2019年中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讨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二者关系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①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影响在低劳动力成本地区显著,在中、高劳动力成本地区不显著;②产业协同集聚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中存在单门槛效应,伴随产业协同集聚跨越门槛值,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由负转正;③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其中,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均存在单门槛效应,除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工业机器人应用系数由负转正外,其余行业均由不显著变为显著正向影响。未来中国要加速机器人全行业应用,以产业协同集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 Vol. 4 (8): 51-61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1113 KB) (
76
)
产业研究
62
新型研发机构如何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双案例分析
范旭, 徐彦申
以仙湖实验室和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作为案例对象,通过构建 “机会识别—任务部署—资源策略”的研究框架,对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准确的机会识别是产业发展高阶化的先导条件。新型研发机构利用多元化的信号捕捉手段,挖掘出潜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中 “创新机会”与 “套利机会”。②技术体制与机会识别交互作用,分化了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产业发展的任务重点。③受产业服务的主导任务牵引,新型研发机构结合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特征,分别采用 “资源拼凑”策略与 “资源优化”策略,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培育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④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中,新型研发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对接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2023 Vol. 4 (8): 62-73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167 KB) (
127
)
74
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创新适宜度评价及提升研究
尹洁, 唐益谨, 李锋
本文从生态学视角,基于市场环境、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文化4个生态因子,构建光伏产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产业创新生态位超体积模型构建光伏产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完成2009—2021年光伏产业创新适宜度评价与分析,对光伏产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与产业创新产出进行回归分析,探索创新生态因子对产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9—2021年光伏产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平均值为0.5345,处于一般水平,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产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与产业创新产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市场环境因子、创新资源因子对光伏产业创新产出呈正相关关系。从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开拓新兴市场、培育产业创新文化等方面,提出提升中国光伏产业创新适宜度的管理策略。
2023 Vol. 4 (8): 74-85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1143 KB) (
121
)
企业研究
86
研发投入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基于数字普惠金融视角
贺炎林, 刘冠丞
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居于重要地位,但较高的信用风险阻碍了其高质量发展。本文以2011—2020年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研发投入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降低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门槛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没有改变这种负向关系。机制研究显示,研发投入会通过降低企业负债水平和提升企业价值两个路径来降低企业信用风险。拓展性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会削弱两者的负向作用,且数字普惠金融的调节作用在金融监管强度较低、内部治理水平较差和数字化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在金融监管强度较高、内部治理水平和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样本中则不明显。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相关建议。
2023 Vol. 4 (8): 86-96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116 KB) (
74
)
97
技术追赶视角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以中芯国际为例
李玥, 王璐, 王卓, 邓倩玉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集成电路产业成为全球各国高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必争之地,积极推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实现技术追赶乃至超越的重要方式。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中芯国际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探究技术追赶视角下中芯国际如何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表明:①技术追赶驱动作用下,中芯国际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开拓布网期—扩展织网期—颠覆融网期3个演化阶段。②针对 “卡脖子”技术突破和全球产业链位置攀升的战略需求与目标,构建基于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嵌入性全球产业链重构、交互性价值网络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升级的过程,其本质是紧抓技术、市场、制度机会窗口,不断积累技术创新能力、资源协调能力与价值创造能力,实现技术追赶乃至超越目标的过程。本研究为促进集成电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升级,以实现技术追赶和跨越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23 Vol. 4 (8): 97-108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1294 KB) (
77
)
109
技术创业还是模式创业?创业战略选择与高地位风险投资获取
谢福泉, 张诗韵, 郝斌, 吴昀桥
技术创业和模式创业作为两种不同的创业战略,在特定情境下对企业能力要求不同,也会对未来成长产生差异性影响。创业者在二者之间的选择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命运,更关系到行业乃至国家的技术发展。本文探究新创企业不同创业战略对风险投资 (VC)的作用,分析技术创业和模式创业在吸引高地位VC时的差异性。基于2000—2016年中国信息通信技术行业1624家新创企业所获得的2210次风险投资事件的面板回归结果,相比于技术创业,模式创业对高地位VC具有更高吸引力;当资本市场行情向好或领域中存在较多政府风险投资时,技术创业相比于模式创业对高地位VC吸引力不足的效应被减弱。本文丰富了有关创业战略与VC关系的研究,同时也对新创企业战略选择和行业技术发展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2023 Vol. 4 (8): 109-118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1097 KB) (
37
)
人才研究
119
绩效优先与结构优化——试论中国人才项目遴选原则的竞争性与均衡性
黄依梵
本研究结合相关的政策文本以及专家学者的访谈内容,以1994—201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以下简称杰青项目)的获得者为分析对象,从竞争性与均衡性这两条线索切入,基于名额分配的视角来审视中国高层次人才项目的遴选原则。研究结果表明:在省份层面,杰青项目名额的分配体现出一定的绩效优先导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水平、教育程度、政治距离的影响有所增大,兼具结构均衡倾向;在院校层面,杰青项目在院校层面的分配一贯秉持绩效优先的原则,不过也体现出结构均衡的趋势。此外,杰青项目入选人数在省份之间的分布趋于均衡,但在院校之间的分布逐渐固化。
2023 Vol. 4 (8): 119-127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1133 KB) (
32
)
128
人工智能对发明人制度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李青文
人工智能生成发明并非自然人发明,以其为主题申请专利时客观上难以填写 “发明人”,这给以 “自然人发明”为核心的专利制度带来严峻挑战。为了避免申请人将自然人作为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的发明人之乱象发生,有必要适当调整发明人制度和现行专利申请规则。按照专利法基本原理,填写发明人作为专利申请人的义务,其目的并非限制发明人署名权的行使,而是为了维护发明人对其发明创造所应享有的精神权利和经济利益。因人工智能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故无法作为适格的发明人。为了保障发明人正当行使署名权的自由,从法律规则的可操作性视角,可以不再强制要求专利申请人在申请文件中填写发明人,进而从专利法律制度层面解决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申请专利过程中填写发明人的实践难题。
2023 Vol. 4 (8): 128-138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102 KB) (
164
)
研究与探讨
139
政府数据开放的公共安全悖论及其法治策应
姚志奋, 王保民
在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开放制度有利于缩小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鸿沟、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藩篱、优化国家数据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但也面临着公众隐私权的入侵风险、国家安全情报的泄露风险以及数据开放技术的依赖风险。因此,如何在释放数据公共价值的同时,确保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不受影响,已然成为当前政府数据开放制度最大的悖论。事实证明,政府数据开放立法体系有待完善、政府数据开放裁量权不甚清晰、公民数据权利保障机制尚未健全以及数据开放多元治理机制不够成熟是当前引发公共安全悖论的主要根源,基于此,今后必须完善政府数据开放立法体系、规范政府数据开放自由裁量权、健全公民数据权利保障机制、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多元治理,惟其如此,才能将政府数据开放融入法治轨道之中。
2023 Vol. 4 (8): 139-149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098 KB) (
111
)
150
基于案例分析的地方数字政府规范化建设策略
潘建红, 刘昊
大数据时代,数字政府建设对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至关重要。数字政府建设既需要中央政府统筹,也需要各级地方支持响应,以营造规范的数字化政务服务管理新生态。当前,地方政府在数字化实践过程中因缺乏规范性而遇到一些问题。本文依据TOE理论框架,从主体、技术、公众和伦理4个维度提出地方数字政府建设的规范标准。同时基于多案例分析方法,概括了地方数字政府在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瓶颈,并从主体协同、技术赋能、公众保障和伦理适应4个方面提供了促进地方数字政府规范化建设的策略,以加快地方数字政府转型步伐,打造人民满意的数字化新型政府。
2023 Vol. 4 (8): 150-158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084 KB) (
32
)
159
大科学装置科普效果的影响路径探究——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
李苏蕊, 谢起慧
大科学装置的公共性决定了其不应仅局限于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而应是全社会共享设施的发展成果,因此对于大科学装置的科学原理和科学内涵进行普及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意在探究大科学装置科普效果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期产生普适性结果。以北京、上海和合肥三地的13项大科学装置项目为案例样本,基于整体论视角和组态思维,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选取地理位置、科普人力资源、科技成果科普化的实现形式、多主体合作和科普宣传5个条件变量,探讨影响大科学装置科普效果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复杂因果关系链。结果显示:①条件与条件之间是以相互关联的方式发生作用的,单一要素对大科学装置的科普效果并不构成必要条件;②地理位置和科技成果科普化的实现形式是大科学工程科普宣传良好的核心要素;③大科学装置科普效果良好与欠佳的实现路径都为2条,且具有非对称性。根据各要素在每条路径中扮演的关键作用,提出改善大科学装置科普效果的建议。
2023 Vol. 4 (8): 159-168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166 KB) (
136
)
国际研究
169
大数据资源与新服务开发绩效:人工智能能力调节作用的跨国实证
张晓棠, Michael Song, 张海丽, 王宇凡
人工智能能力影响企业能否利用大数据资源来提升新服务开发绩效,但影响机理及结果有待理论论证与实证检验。基于信息处理理论,构建以人工智能能力为调节变量的大数据资源与新服务开发绩效模型;收集477个美国与632个中国新服务开发项目数据,经回归分析发现:人工智能能力很低时,大数据资源负向影响新服务开发绩效;人工智能能力较低时,大数据资源不影响新服务开发绩效;人工智能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时,大数据资源正向影响新服务开发绩效;人工智能能力会强化大数据资源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正向影响,但该强化效应在美国较高且逐年递增,在中国则较低且未逐年递增。
2023 Vol. 4 (8): 169-17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181 KB) (
52
)
180
对华科技脱钩政策下的美国数字公司:压力与行动
刘兴华, 吴俣
以产业本土化和 “去中国化”为目标的美国对华科技脱钩政策对美国数字公司造成自上而下的压力,如出口损失、产业迁移负担、合作链条断裂、人才流失和重组获利渠道丧失等。美国数字公司通过出口方向调整、本土化和差别化策略,以及数字多业态化等方式回应美国政府的对华科技脱钩政策。脱钩政策在短期内无法切断美国数字公司与中国市场的联系,其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分为五种类型,即激发对立型、完全顺从型、理性合作型、折中斡旋型和两边宽慰型。在脱钩政策出现浮动的背景下,美国数字公司寻求向中国数字公司出口安全敏感性较弱的数字技术产品,开发管制政策范围以外的合作领域,同时迎合美国政府的联盟战略。随着美国将科技议题 “泛安全化”,美国数字公司卷入 “政治化”洪流,其介入选举以影响科技脱钩方向,施压政府放松对华科技脱钩政策,向政府索要补贴和资金支持以弥补脱钩损失,从而对美国政府产生反向压力。
2023 Vol. 4 (8): 180-188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087 KB) (
185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