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4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
企业研究
研究与探讨
专题笔谈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科学自信
胡志坚
2024 Vol. 5 (3): 0-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997 KB) (
57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4 Vol. 5 (3): 0-00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630 KB) (
33
)
专题笔谈
1
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
刘冬梅, 杨瑞龙, 朱旭峰, 伊彤
2024 Vol. 5 (3): 1-5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4114 KB) (
229
)
科技政策
6
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李阳, 黄朝峰, 胡天恩
新型举国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型,在国家竞争日益加剧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领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已成为当前亟需回答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在深入分析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及创新要素基础上,从组织体系及实现机制两个层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军民协同推进新冠疫苗研发的全景式回顾进行案例探索,揭示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经验——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制度优势,以定位“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前提,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撑作用,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中国方式。
2024 Vol. 5 (3): 6-16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8782 KB) (
51
)
17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知识创新高水平收敛效应研究
杨浩东, 王高峰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重大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简称科学中心)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多重使命。本文旨在考察科学中心建设对区域知识创新及其收敛性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城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估计,对科学中心实施效果展开评估。研究发现:①基础效应层面。科学中心建设促进城市知识创新“量质齐升”。其中,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从业人数增加是其重要机制,而高能级平台数量正向调节这一积极影响。②网络效应层面。科学中心建设增加了城市与科研合作网络中的直接联系,强化了中心位置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结构洞属性。③收敛效应层面。虽然科学中心通过地理邻近和科研合作渠道实现了知识扩散,但对区域知识收敛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4 Vol. 5 (3): 17-29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9511 KB) (
22
)
30
多层级视角下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的主体、要素及作用机制
李慧, 肖云杰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其创新发展和突破将从根本上助推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提升,也是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前提。本文从社会-技术系统角度出发,运用多层级视角分析框架,探讨中国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的构成主体和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景观层、体制层和利基层三个层级协同互动推动基础研究创新的作用机制,以及三个层级的多重要素协同并发促进基础研究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推进基础研究需要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各个层级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要加强景观环境的引导和利基空间的防护培育,还应当注重体制层系统多维度的变革和调整,以突破基础研究社会-技术体制的路径依赖和锁定。
2024 Vol. 5 (3): 30-3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9144 KB) (
20
)
科研管理
40
科研仪器平台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王肖波, 穆超, 李锦钰
随着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研仪器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社会组织,与开放共享运行和评价考核一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围绕科研仪器平台开放共享运行的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便明晰评价工作的效用和现实内涵。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科研仪器平台为例,基于管理部门目前公布的开放共享考核评价结果,从效率和效益评价的视角对评价工作进行排序分析和因果逻辑研究,旨在以不同评价方式结果差异的检验解析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评价体系对应不同的结果,管理部门现行评价关注集约化运行的仪器设备开放率、使用率和共享率,兼顾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稳定情况,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评价体系对多种属性指标的赋权有异。研究结论可为科研仪器平台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为平台高效稳定运行和绩效提升提供合理指导,为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能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2024 Vol. 5 (3): 40-4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7949 KB) (
24
)
5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专家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一线项目管理者的访谈研究
宋欢, 陈金辉
专家库的建设质量是保障科技项目评审公平公正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对21名一线项目管理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探析受访者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专家库建立过程中的典型做法以及面临的问题。访谈结果表明,在评审专家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及更新及时性、智能匹配系统的精准性、人为主观因素介入以及专家选取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关策略建议,包括提升专家入库及信息更新意愿的具体举措、对项目与候选专家实行三级匹配模式、升级专家库平台的操作系统等,旨在进一步促进专家库的标准化和创新化管理,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完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2024 Vol. 5 (3): 50-5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7726 KB) (
28
)
创新研究
60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古晨光, 李蕾, 田宇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9年的区域创新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和区域熵方法分别测度区域创新效率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值,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对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非线性倒U形关系。从区域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
2024 Vol. 5 (3): 60-6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7934 KB) (
39
)
70
地方政府参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杨一帆, 潘君豪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持续双向互动,是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为例,借助合成控制法,基于1999—2020年中国160个地级市数据,构造与合肥尽可能相似的“合成合肥”,并比较“真实合肥”与“合成合肥”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的差距和差异。研究发现:政府参与科技创新的政策干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不显著,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着政策推行呈N形曲线变化;政策实施前期,政策效应快速释放,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时间推移,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逐渐回落,但快速反弹再次跃升,实现对同期同类城市的加速超越。将实证检验结果与合肥案例的质化提炼相结合,全景阐释政府参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为制定实施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支持引导政策提供参考。
2024 Vol. 5 (3): 70-82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9324 KB) (
42
)
产业研究
83
中国数字经济政策的焦点变迁与演进规律
秦海波, 李文翰, 孙卢玲, 李莉莉, 蔺洁
中国为发展数字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前已形成较完备的数字经济政策体系,规范与引导数字经济有序健康发展。为了揭示不同时期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变迁的演进路径、内在逻辑与基本规律,本文在构建中国数字经济政策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对1977—2023年国家层面颁布的数字经济政策展开文本挖掘与政策梳理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数字经济政策历经萌芽、信息化、“互联网+”、数字经济四个演进阶段;②政策发布数量阶段性差异明显,总体呈现波动性增长,政策发布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③政策焦点具有阶段演化性,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及国家对于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在关键历史事件推动下,数字经济政策重点从基础生产制造逐渐转向研发与应用。
2024 Vol. 5 (3): 83-94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8986 KB) (
48
)
95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发文主体及其合作网络变迁研究
许文文, 石煊, 关炳倩
30余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借助词频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1991—2022年发布的231份全国性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大多由多元主体共同发布,且政策发文主体形成了动态变迁的合作网络;②随时间推移,网络规模逐渐扩张,网络内部主体性质愈发多元,从政府内部的职能部门拓展到政府外部的社会组织;网络结构愈发复杂,逐渐从“双圈层形态”演变为“一极多层形态”;③伴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及复杂性的增强,网络由“密集—均衡型”向“松散—集中型”转变。主体间互动关系的紧密程度降低,政策发文主体角色的差异增大,工信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特别是工信部,在合作网络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而新进入的行业协会类社会组织处于合作网络的边缘。
2024 Vol. 5 (3): 95-107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2421 KB) (
49
)
企业研究
108
基于多元融合的企业技术创新合作预测方法研究
琚春华, 诸惠, 曹倩雯
合理的技术创新合作预测方法是企业寻找合适的技术创新合作伙伴以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手段。论文基于企业专利数据,构建专利所有权人共现网络,应用Katz指标计算企业之间的路径相似性,应用TF-IDF算法构建企业关键词向量,结合余弦相似性计算企业之间的内容相似性,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中心性指标计算企业的位置相似性,将三者进一步融合得到企业之间合作的潜在可能性。通过对石墨烯领域企业专利数据分析预测企业间合作的可能性,证实该方法有效,AUC指标值为0.7242,优于单一指标相似性推荐方法,能够提升合作推荐中合适匹配的精确度。
2024 Vol. 5 (3): 108-119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7763 KB) (
32
)
120
中国企业科技向善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阮荣彬, 朱祖平, 陈莞
企业科技向善作为引导企业与社会共生共益,增进用户价值与社会福祉的商业准则,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已有研究尚未系统性构建评价中国企业科技向善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基于此,本研究从理念文化、行动实践与治理制度三重维度建立评价体系,同时运用熵值法测算中国企业科技向善水平指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科技向善水平指数整体呈现攀升态势,其演进历程可分为初始萌芽阶段、形成共识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得益于三重维度的协同作用;中国企业科技向善水平指数呈现企业异质性、行业异质性特点,这与企业间资源禀赋差异性,行业间在环境、社会与治理领域管理强度不同存在潜在关联。
2024 Vol. 5 (3): 120-131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8634 KB) (
29
)
132
同行“双碳”政策感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张雪峰, 王星, 袁贵博, 玄兆辉
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如何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则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本计量方法测算上市公司的同行“双碳”政策感知,定量分析同行“双碳”政策感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对这种溢出效应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同行的“双碳”政策感知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研发强度、专利申请量和专利获取量;该创新促进效应的重要渠道是“双碳”政策感知在行业与企业间的传递;外部环境、企业性质和行业特征是该创新促进效应的重要调节变量。本文研究结果验证了凝聚绿色低碳转型的行业共识,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出激励政策和给予特殊行业补贴的策略至关重要。
2024 Vol. 5 (3): 132-141 [
摘要
] (
2
)
HTML
(1 KB)
PDF
(7088 KB) (
39
)
研究与探讨
142
战略科学家研究述评及未来研究议题展望
张丹丹, 王小理
战略科学家是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大议题,战略科学家概念和政策是新兴学术课题。本研究围绕“什么是战略科学家”“为什么需要战略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从哪里来”这三大核心议题和相关概念进行多层次学理和政策比较辨析,提出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和十个延展子议题,为拓展战略科学家深层次学术探讨、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和政策转化等提供参考和启发。
2024 Vol. 5 (3): 142-149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6494 KB) (
53
)
150
平台数据垄断的规制纾困——基于三权分置的视角分析
韩世鹏
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具有非竞争性、非消耗性等特点,不仅对传统产权认定与流通造成挑战,还能促使平台将数据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进而提高市场进入壁垒,引发包括算法共谋、算法价格歧视、平台扼杀式并购以及平台封禁等在内的数据垄断。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为了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发挥市场在数据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亟待明确数据产权的基本内涵与边界。“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定位可以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更能明确数据权属,维护数字市场的竞争秩序,是当前破解数据垄断的有效思路。在具体路径方面,应厘清反垄断语境下的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的权利内涵,同时细化平台互联互通义务的边界,并完善数据垄断下的用户隐私保护规则。
2024 Vol. 5 (3): 150-15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8335 KB) (
30
)
160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信息披露机制构建研究
陈俊凯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信息内容治理构成严重挑战。现行以显著标识附随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信息披露模式信息承载能力有限,忽略服务提供者以外的其他主体信息披露义务,不利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可控发展。基于对“模型训练—内容生成—信息传播”各阶段信息披露目的与目标受众的考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信息披露要素应包括技术性信息、权利描述信息、人工智能贡献度信息以及警示性信息。在信息披露的程序设定与配套举措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信息披露应根据不同场景需求设置查询式与类权利管理信息式披露模式,明确使用者承担未准确披露的瑕疵责任以及传播平台负有主动标识义务,并加强参与主体间技术互操作性建设,实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披露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标。
2024 Vol. 5 (3): 160-167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7739 KB) (
66
)
国际研究
168
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关键要素——基于全球通信企业的实证分析
张利飞, 姜卜榕, 张家星
技术标准国际化已成为通信企业国际化的重要目标,技术引进、合作研发和专利国际化构成通信企业打通技术标准国际化路径的关键要素。本文运用76家全球通信企业2000—2019年的数据,对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关键要素展开实证检验。总体回归模型表明,专利国际化能显著推动企业技术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影响作用最大,技术引进作用次之,合作研发的作用存在不确定性。从技术来源看,与跨国之间的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相比,国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更有助于增强企业标准竞争力,说明跨国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存在“外来者劣势”特征。从企业类别看,技术领先企业和归属发达国家企业的回归结果表明专利国际化的影响作用最为突出,然而,归属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技术引进方面的作用效应却显著为负,说明对于技术追赶中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技术引进不一定是通往标准国际化的一条“捷径”。
2024 Vol. 5 (3): 168-176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6798 KB) (
40
)
177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融合与发展趋势——基于中美欧专利的比较研究
彭文波, 余翔
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融合的演化规律有助于预测技术发展趋势,识别技术机会,推动新技术涌现。本文采集中美欧3个经济体的授权发明专利数据,分别构建3个经济体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二级子技术的融合网络,综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层次结构树分析方法对中、美、欧的技术融合变化情况进行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和空间维度上的横向比较,分析中美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融合趋势的相似性并进行显著性检验。中美两国都抓住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但技术融合方向上存在区别;中国应该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融合的规律和趋势,避免产业发展方向判断失误;要鼓励通过技术融合开发出新的技术路线和新的商业模式,要借鉴美欧成功的技术融合方向,发挥高融合广度产业的引领优势。
2024 Vol. 5 (3): 177-188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6375 KB) (
60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