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4年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企业研究
科技治理研究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新质态生产要素
郭铁成
2024 Vol. 5 (7): 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91 KB)  ( 65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4 Vol. 5 (7): 0-0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987 KB)  ( 34 )
       创新研究
1 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理论基础、历史规律与现实路径
刘冬梅, 杨洋, 李哲
新质生产力兼具时代特殊性与历史一般性,与非新质生产力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体系。“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蕴含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突出表现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本质形态和最终目标三方面。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作用:一要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各类理论基础的优劣势,避免落入固定单一的理论框架与思想体系而产生认识与实践误区;二要聚焦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与关键要素,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力建设,加速进入新的“技术-经济”轨道;三要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规律,推进科研范式变革与深度技术创新创业,实现更为高效的知识生产与配置;四要以科研、创新、生产与个人发展四类良性预期为导向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形成科技创新与制度革新密切结合的“社会能力”。
2024 Vol. 5 (7): 1-7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056 KB)  ( 81 )
8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四链”融合发展:现状、关系与机制
张敬怡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为探究“四链”融合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内在机理,本文首先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内涵、系统运行结构以及效能提升框架,详细梳理单链发展现状和多链融合现状;然后针对现状解析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四链”作用关系;进一步揭示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四链”融合发展机制。结果表明,“四链”融合通过优化系统结构与布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依托、螺旋发展的作用关系是“四链”交叉作用关系网络的结构基础,资金链与人才链之间呈现激励反哺关系,合力服务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产业链上布局创新链、创新链上布局产业链、平台模式融合发展为起点的3条融合路径分别从需求端、供给端以及供需匹配视角实现“四链”融合,进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促进“四链”融合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提质增效的实践启示,置于国家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情境设计“四链”融合发展的研究展望框架,深化国家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的理论研究,为“四链”深度融合提供实践参考。
2024 Vol. 5 (7): 8-2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325 KB)  ( 45 )
21 政府“挑选赢家”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优惠政策的效果评估
祝若琰, 刘洋戈
政府“挑选赢家”被视为产业政策的重要类型和“发展型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政府“挑选赢家”的相关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基于2018—2019年“新三板”的上市企业数据,本文用倾向值匹配法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优惠政策的效果。研究发现,尽管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优惠政策显著提升企业投入研发、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但企业更多在以“策略性创新”(而非“实质性创新”)争取该项政策提供的各类优惠,且政策效果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地区和行业中存在差异。本文认为,政府“挑选赢家”要达到有效激励实质性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效果的政策目标需要更加合理的政策设计,且要以强大的政府能力作为保障。
2024 Vol. 5 (7): 21-30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401 KB)  ( 40 )
31 大模型创新变革:新模式、新挑战与新趋势
施锦诚, 王迎春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传统创新范式带来新挑战,引发各界对创新管理理论和创新实践的前瞻性讨论,审视并应对大模型所带来的创新变革富有积极意义。首先,基于人工智能创新进展,探索从传统人工智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发创新模式变化,识别大模型研发创新的核心特性;其次,探究大模型对知识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等理论带来的新挑战,并阐释基本逻辑和核心指向。最后,从大模型内在创新规律、知识管理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技术创新范式以及产业创新生态5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明确大模型所带来的创新挑战,还对加快大模型创新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2024 Vol. 5 (7): 31-40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2228 KB)  ( 35 )
       科技治理研究
41 数字技术对数字政府治理的影响路径:整合、驱动、赋能
李乐乐, 顾彤彤, 秦强
本文意在探究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对数字政府治理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分析,通过分析江苏省社保文旅一卡通、南宁市智慧健康平台、贵阳市智能化政务服务数字政府治理的案例,证明数字技术通过整合、驱动、赋能的路径推动数字政府治理方式变革,是一个“工具性嵌入—能力性嵌入—权力性嵌入”的层级递进过程,为数字技术与治理现代化的科学融合和政府数字治理效能的有效提高提供借鉴。
2024 Vol. 5 (7): 41-51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193 KB)  ( 45 )
52 选择与生产:公共价值创造视阈下的数字政府政策评估
周雅琳, 车峰
数字政府作为实体政府的“孪生态”,其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基于公共价值创造的过程视角,借助内容分析法和PMC指数模型,对2019—2022年颁布的中央、省级、省会城市数字政府政策进行系统性挖掘和实证评估,考察数字政府政策的整体情况以及层级特征、区域特征。结果表明:数字政府政策更加关注公共价值的行为性和社会性,省级数字政府政策整体处于优秀水平;数字政府政策在公共价值识别和选择中呈现明显的层级特征,在公共价值生产和管理中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研究结论可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政府变革背景下调整和改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制度安排提供有益借鉴,有助于结合数字中国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4 Vol. 5 (7): 52-63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3606 KB)  ( 28 )
64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竞争风险、监管逻辑与反垄断应对
雷昊楠
2022年末,ChatGPT的崛起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迈入新发展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产业创新、赋能数字中国建设的同时,可能会产生双层竞争风险。在市场结构层面,技术与财力将导致高进入壁垒;在限制竞争行为类型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涉及限制竞争程度更大的算法共谋、限制竞争的自我优待与拒绝访问,以及大型跨市场并购。据此,我国应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竞争风险的监管逻辑,包括重塑监管价值取向与界定技术标准。最后,通过建立新逻辑范式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反垄断规制路径,即引入互操作制度与创新补贴政策以实现市场进入壁垒的降低,以及导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垄断行为的规制方案,共同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竞争风险防范,实现长期创新发展。
2024 Vol. 5 (7): 64-74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318 KB)  ( 70 )
       产业研究
75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平台数据垄断的成因分析及行业规制路径创新
曾雄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破除平台数据垄断是一个紧迫课题。反垄断有适用门槛高、救济效果滞后的缺陷,对用户赋予数据可携带权有共享数据有限、效果不足的缺陷。基于这些缺陷,对超级平台专设规制措施可以作为第三条路径,即为超级平台施加应保障特定数据可携带之特殊义务。推动反垄断路径、用户赋权路径和超级平台特殊规制路径三轨并行,实现对数据垄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链条治理。
2024 Vol. 5 (7): 75-82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083 KB)  ( 25 )
83 基于专利和微博的颠覆性技术主题识别研究——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
王海军, 于佳文
颠覆性技术被广泛认为是后发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的最佳赛道。如何把握颠覆性技术未来发展主题及方向?围绕这一关键问题,本文基于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性、扩散性、转轨性、提升性及替代性等特征,从专利和微博视角切入,构建颠覆性技术主题识别模型,并以人工智能领域为研究对象,验证所提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地,分析出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与虚拟现实是未来颠覆性技术发展的重要主题。本文研究结论丰富既有颠覆性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可为企业制定和调整技术创新战略和方向提供借鉴。
2024 Vol. 5 (7): 83-94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2104 KB)  ( 32 )
95 智能化转型背景下自动驾驶产业化的中国实践
霍治方, 刘刚
自动驾驶是当今交通社会转型的一种变革性力量。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集中应用的典型场景,自动驾驶具备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其产业化过程本质上是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建构的过程。基于175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关系数据和819份自动驾驶实地社会实验的问卷数据,对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化实践方案的形成机制与理论逻辑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自动驾驶在高环境嵌入性作用下,一方面嵌入中国复杂道路环境,另一方面嵌入中国独特社会环境,导致以单车智能为核心的技术路线难以为继,最终在一系列互补性技术创新和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创新作用下,以车路协同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道路成为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化的实践选择。
2024 Vol. 5 (7): 95-109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3240 KB)  ( 25 )
       企业研究
110 技术和生态双元“卡脖子”情境下科技领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霍影, 孙辉
基于协同追赶视角,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剖析技术和生态双元“卡脖子”情境下科技领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发现:中国科技领军企业主要通过原创技术追赶(第Ⅰ类)和引进技术追赶(第Ⅱ类)两种战略,在技术和市场上缩小与国外领先企业的差距,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主要的创新形式;两类科技领军企业分别通过“技术架构源头突破”和“技术授权自研突破”的模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第Ⅰ类科技领军企业通过“技术联盟对冲突破”的模式破解技术生态封锁,两类企业都可以通过“技术平台兼容突破”的模式降低商业生态掣肘;第Ⅰ类科技领军企业的存在和快速进步有效促进第Ⅱ类科技领军企业持续获得知识更新,第Ⅱ类科技领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则加速第Ⅰ类科技领军企业快速提升产品性能;在协同追赶突破性技术创新进程中,中国科技领军企业不仅承载起“双链”链长的使命担当,还通过“技术互补融通突破”的模式关联起“四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稳健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 Vol. 5 (7): 110-122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2088 KB)  ( 21 )
123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加计扣除税收优惠与企业科技创新责任
徐海峰, 冯丽红, 张梦婷, 聂建青, 王涵昱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国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减轻企业税负提升科技实力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资源配置和利益相关者等理论,以比亚迪、复兴医药、宝钢股份、柳工机械为案例企业,从消费者、政府、社区、员工、非政府组织5个维度理解企业的科技创新责任,分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对企业科技创新责任的影响路径和效果。研究发现:加计扣除可以通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度两条路径影响企业的科技创新责任;从影响效果看,消费者、政府、社区和员工4个维度上的科技创新责任效果显著,非政府组织维度上的企业科技创新责任效果较弱。
2024 Vol. 5 (7): 123-131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2072 KB)  ( 35 )
132 技术-组织-环境三维视角下企业专利价值提升路径研究
唐恒, 黄文, 程龙, 孙莹琳, 闫宸铭
以90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为样本,立足于企业培育专利价值的技术(T)、组织(O)、环境(E)三个维度的资源能力禀赋,梳理专利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市场价值和战略价值的影响因素,运用组态思维和QCA方法解构企业专利价值提升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复杂因果机制,并对典型案例进行验证性分析。研究发现:企业专利价值提升与其技术所处发展阶段相关,共有3类提升路径,分别为技术开发阶段的“组织主导型”、市场开拓阶段的“技术-组织主导型”、市场成熟阶段的“技术-组织-环境主导型”。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企业对多重影响因素协同提升专利价值的理性认识,并为政府培育高价值专利提供实践启示。
2024 Vol. 5 (7): 132-142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429 KB)  ( 22 )
143 “民参军”硬科技企业成长研究:量表编制和效度检验
韩志弘, 张纪海, 胡羊兵
企业成长对于不同类型企业的构成维度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学者已经对中国情境下很多类型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测量,但是针对“民参军”企业,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民参军”企业成长机理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本文构建并检验了“民参军”硬科技企业成长的理论模型,开发了“民参军”硬科技企业成长及其影响因素的测量量表,采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法筛选确定了正式量表,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平均变异抽取值验证了“民参军”硬科技企业成长的基础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的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假设模型和有效的测量工具。
2024 Vol. 5 (7): 143-153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754 KB)  ( 21 )
       国际研究
154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颠覆性技术培育模式研究——基于DARPA及欧洲实践的分析
黄雁宁, 赵志远, 李艾丹, 赵筱媛
本文围绕如何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模式的问题,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结合案例分析和归纳比较的方法,分析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颠覆性技术培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并结合欧洲典型国家以及欧盟对DARPA模式的效仿和本土化,验证、归纳出DARPA模式最为关键的要素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欧美颠覆性技术培育机构或基金在战略目标上存在军事化与非军事化的不同,但是在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明确的创新战略、高容错度的文化理念和深度参与创新过程的创新参与者起关键作用。
2024 Vol. 5 (7): 154-163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200 KB)  ( 21 )
164 中美数字产业与制造业融合测度与比较研究
陈子凤, 王怡文, 成泷, 贾卫峰
在数字经济时代,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已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中美两国在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比较两国的数字产业融合模式异同对中国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利用企业跨产业并购数据构建产业融合网络,基于中美比较视角对两国数字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展开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两国数字产业与制造业均存在互补性融合,融合的重点领域为数字产品制造类产业;②两国产业融合范围存在差异,美国制造业对数字产业融合的覆盖面更广,但中国追赶势头强劲;③两国产业数字化程度均明显高于数字产业化程度,融合的重点领域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数字服务业,但两国的数字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导致数字产业化方向存在差异,美国正逐步减少数字产业并购制造业的行为,而中国与之相反。因此,一方面需要从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数字技术创新上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分类分行业制定不同措施,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2024 Vol. 5 (7): 164-175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8080 KB)  ( 20 )
176 日本构建大学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实践与启示
崔健, 侯庆敏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大学提高学术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日本遵循“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战略目标,以知识生产、创新网络、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为理论基础,利用政策和不同层次路径的实践来构建大学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通过综合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建设,从知识开发上着重增加知识生产存量,建设大学创新生态系统;以产学研的合作为主要推动手段促进知识的流动性,增加知识流量,建设特定领域创新生态系统;以开放式创新合作基地建设作为价值共创手段,从知识的转化中推进知识生产,建设平台创新生态系统。大学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为日本带来积极的实践效果,具有可持续性、大规模和整体协调性特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日本的经验总结,为中国构建和优化大学主导型知识生产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带来启示。
2024 Vol. 5 (7): 176-188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2236 KB)  ( 23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