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5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05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企业研究
研究与探讨
科技管理
目次
卷首语
 
 
       卷首语
0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着力点
伊彤
2025 Vol. 6 (4): 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81 KB)  ( 17 )
       目次
0 中英文目录
2025 Vol. 6 (4): 0-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973 KB)  ( 13 )
       科技管理
1 确权规制模式下数据要素治理的转型逻辑与实现路径
韩世鹏
数据要素的财产属性日益凸显,以竞争法为核心的行为规制模式无法回应数据要素流通与收益分配的现实需要。依托结构功能理论,确权规制模式可以通过各项子权利的赋予,实现数据要素经济价值的功能,还能保障人格正义、交易效率以及数据安全。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权利分离理论以及明确新型权利的性质定位,可为确权规制模式下的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提供法理支撑。实现路径方面,在数据资源阶段须重点关注个人数据所有权的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方式,在数据加工使用阶段可根据原创程度界分数据加工使用的权限,在数据产品经营阶段应细化数据产品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分权能。
2025 Vol. 6 (4): 1-1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095 KB)  ( 20 )
11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成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迟婧茹, 周小林, 南方, 任孝平, 杨云
构建国家层面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专项、基金)成果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总结计划执行成效,为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提升计划 (专项、基金)的管理绩效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所取得的成果,在初步拟定专项层面成果评估指标框架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和指标框架进行优化和筛选,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形成专项成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构建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成果评估指标体系时,应强调计划与国家战略的相符性,关注合作双方的收益,注重科技合作的可持续性。
2025 Vol. 6 (4): 11-2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160 KB)  ( 13 )
22 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应用风险与法律规制研究
陈力, 黎晓奇, 王赫然, 王冰, 王灿, 许雪花
自动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之一,通过分析自动驾驶领域新技术应用风险,比较借鉴美欧等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立法实践,对推动完善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法律体系建设意义重大。研究总结了当前自动驾驶主要面临的技术应用五大风险体系,即汽车制造质量风险、网络与算法安全风险、数据与隐私风险、法律责任归属风险、驾驶伦理与道德风险。在法律规制方面,中国自动驾驶领域 “软法”发展蓬勃, “硬法”发展缺位。未来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人工智能通用领域法律制度,基于分级监管审慎原则,加强自动驾驶领域特有风险监管,强化人才、技术等领域国际合作,推动自动驾驶产业提质升级、风险防控监管和法律规制救济的并重发展。
2025 Vol. 6 (4): 22-3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2752 KB)  ( 10 )
31 中国人工智能治理研究述评与展望
敦帅, 陈强, 贾婷
探究如何通过治理变革消解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风险,促进人工智能真正实现可信、可控、可用,对推动数字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与强烈的现实意义。研究立足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视角,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和可视化处理,深入探讨了研究概况、热点趋势及主题变迁,为后续人工智能治理研究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框架。研究结论显示:①人工智能治理研究自2018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未来上升趋势依然强劲;②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③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领域学者群体较多,但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④人工智能治理研究热点演进和主题演化呈现出 “新技术—新领域—新风险—新理念—新应用—新治理”的基本逻辑和结构;⑤人工智能治理研究的演进脉络是从新技术到新风险、从新理念到新治理的延伸和拓展。
2025 Vol. 6 (4): 31-42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2507 KB)  ( 11 )
       创新研究
43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机理、重要环节、外部支撑
蔡怡然, 刘庆龄, 曾立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通过理论内涵分析发现,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推动生产力三要素发生质态重塑、支撑生产力水平实现质性飞跃,有力增强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依托 “积极搭建桥梁—提高发展韧性—对接战略任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逻辑脉络,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成果有效转化,支撑产业体系实现安全可控、发展动能水平提升、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切实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新动能。为确保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有序推进,需要构建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骨干的政产学研联合体、打造以大型科技创新园区为引领的综合研发平台、营造以多元协同创新网络为基础的共融共生环境,从参与主体、支撑平台、创新生态3个维度强化外部支撑,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获得持续新动能支持。
2025 Vol. 6 (4): 43-52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144 KB)  ( 17 )
53 理解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整合性框架——基于边界、主体、职能互动关系的分析
刘继安, 郑润廷, 徐艳茹
高校有组织科研是大科学时代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科研组织形式。科技发展本质上是在政府、产业、高校共同推动下,知识边界和工程边界扩展的结果,这既需要高校内部职能的协同,也需要高校与外部主体协作,而多主体协作方式的变化与高校内部职能的变化相伴相生。本文基于文献与思辨研究,提出一个包含主体、边界、职能互动关系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力求在国家对高校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的时代背景下,揭示政府、产业和高校多主体的协作机制,以及与之相应的高校内部职能与结构的调整机制。本文认为,高校受限于单位制度、科技资助和管理制度、学科目录和行政权威管理逻辑,仅凭自身难以完成 “职能”变革,这导致多主体协作受阻,不利于开展有组织科研。为破解这一现实困境,需要政府推动制度变革,以保障高校内部的职能变革,推动多主体协作,促进科技创新。
2025 Vol. 6 (4): 53-62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209 KB)  ( 14 )
63 高校基础研究多主体协同因素识别及理论逻辑研究
覃若兰, 王春娥
高校作为国家重要创新主体,其基础研究的发展与国家整体基础研究能力、科技创新实力紧密相关。高校基础研究的发展是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过程,识别高校基础研究多主体协同的影响因素,是构建高校基础研究良好创新生态和实现高校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构建高校基础研究多主体协同机制,采用扎根理论,从政府、高校、科研人员和社会力量等主体视角,识别多主体协同的影响因素,提炼出研究基础与时代背景,使命担当与利益诉求,平台支撑与条件保障,内源动力与外部推力4个主范畴,构成理论模型的4个基本因素,即基础因素、使命因素、保障因素和驱动因素,构建高校基础研究多主体协同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以此提出合理考评和加大激励相结合、充分激发社会力量的作用、构建成果转化贯通机制等政策启示。
2025 Vol. 6 (4): 63-74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771 KB)  ( 6 )
       企业研究
75 中国大中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景气指数研究
杨武, 任禹佳
本文以熊彼特的创新周期为理论依据,运用合成指数法构造系统、动态的中国企业科技创新景气指数,并深入分析其波动特征。结果显示,在观测期间,中国企业科技创新景气指数呈现出显著的持续波动,且该波动在高度、深度、振幅等多个维度上均展现出清晰的周期性特征,这种周期性波动具有不规则性、非对称性的复杂特征;在中国企业科技创新分项指数中,各项指数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但经济产出指数的增长明显低于科研产出指数;谷峰分析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先行指数领先一致指数4年左右,对一致指数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
2025 Vol. 6 (4): 75-84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268 KB)  ( 9 )
85 组态视角下高技术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驱动路径研究
安琪, 冯启良, 方炜
关键核心技术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动机-机会-能力 (MOA)理论框架,以64家中国高技术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高技术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因素及驱动路径。研究发现:存在3类构型可以实现高水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分别为动机-机会双驱动型、动机-能力双驱动型、动机-机会-能力综合驱动型;在实现高水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中,企业合作网络嵌入或者知识网络嵌入对企业高水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关键触发作用,政府补贴是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机会,动态能力与持续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替代关系;核心存在条件较少且动机、机会、能力某一层面的条件缺失时,不利于高水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基于组态视角探究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驱动路径,不仅拓宽了MOA理论框架适用范围,也为政府和企业制定、优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驱动策略提供决策支持依据。
2025 Vol. 6 (4): 85-9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189 KB)  ( 25 )
96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时空演化与区位选择分异
李庭竹, 黄晓东, 杜德斌
本文利用fDi Markets数据库,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区分为研究投资和开发投资,借助GIS空间技术以及条件Logit模型等方法,对2003—2022年跨国公司在华研究投资与开发投资的时空演化及区位选择分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2003—2022年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总体呈非线性、不平稳的阶段式演变特征,其中开发投资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②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以电子信息、生命科学、交通设备等少数产业集群为主体,产业结构变化明显,其中开发投资的产业集中度高于研究投资;③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主要分布于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为核心东部沿海地区,并存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少数城市散点布局的态势,总体形成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其中研究投资与开发投资的空间演化特征差异显著;④技术和知识创新能力是影响跨国公司在华研究投资区位选择的首要因素,而市场规模水平对跨国公司在华开发投资具有更强的 “引力”,同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外资规模等城市属性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也具有一定影响。
2025 Vol. 6 (4): 96-10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619 KB)  ( 13 )
       研究与探讨
106 智能化技术预测:发展趋势、困境与未来思考
胡月, 玄兆辉, 袁立科
技术预测在国家制定战略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可以为防范应对重大科技风险提供重要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智能化技术预测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分析技术预测活动演变的新特征和发展趋势,总结智能化技术预测的典型案例,剖析智能化技术预测面临的瓶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2025 Vol. 6 (4): 106-112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135 KB)  ( 13 )
113 技术对外依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兼论技术差距的门槛效应
姜新华, 刘志鹏
近年来,技术对外依赖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妥善处理技术对外依赖问题,聚焦技术依赖的影响机制,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探讨技术对外依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技术差距的门槛效应,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引进型、进口型、外商投资型、对外投资型技术对外依赖以及创新投入的增加、公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交通设施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技术对外依赖对本地区和其他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均会产生影响。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技术对外依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应将 “引进来”和 “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强地区间联动发展,加大研发、教育投入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并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技术对外依赖的积极作用。
2025 Vol. 6 (4): 113-123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127 KB)  ( 15 )
124 国防专利开放许可的制度障碍与对策研究
肖冰, 肖尤丹, 张劲荟
目前,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仍面临转化运用效率低、国防专利闲置情况普遍存在等现实问题。理论层面,建立开放许可制度有助于从制度供给模式上促进专利的转化与实施,实现其经济价值。制度层面, 《国防专利条例》如何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订后引入的开放许可规则,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的基本原理,结合相关法律制度修订的背景,分析论证国防专利制度中使用开放许可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国防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的建议方案。
2025 Vol. 6 (4): 124-128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017 KB)  ( 14 )
129 中国科研资源分配不均等程度再探讨——基于2008年与2017年抽样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
张娟娟, 何光喜, 赵延东
本文基于2008年和2017年两个年份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和分位数度量等衡量指标和统计方法,揭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科研人员经费获得的不均等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从个体、组织和区域三个层面分析影响科研人员经费获得的因素及其效应变化。研究发现,两次调查中科研人员经费的集中程度均较高,但与2008年相比,2017年的集中程度有所缓和。从影响因素来看,体现个体科研实力的职称、学历等普遍主义因素在两个年份均影响显著,且职称的影响效应略有提升;行政职务等特殊主义因素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但影响效应有明显下降;不同单位类型、单位层次之间的差异显著,且近十年有提升趋势。进一步的夏普利值分解结果显示,科研人员个体层面因素对经费获得的解释力持续下降,而基于优势单位和优势地域的资源获取效应逐步增强。结果表明,2008—2017年科研经费分配模式更趋合理,相关改革措施显现成效,但不同单位层次、不同区域间的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未来值得关注。
2025 Vol. 6 (4): 129-139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290 KB)  ( 12 )
       国际研究
140 美西方对华专利遏压与渗透:动因、举措与风险防控
姜南, 韩琦
在大国博弈背景下,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竞争成为美西方对华科技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遏压中国创新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基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政治霸权等多方面因素的战略考量,从立法、行政、司法方面对中国专利领域实施多维统合性遏压。美西方通过制造污蔑中国强制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盗窃等热点话题进行炒作性渗透,通过联合西方国家建立排华战线实施拉拢性渗透,借助利益输出、游说抹黑等方式实施诱导性渗透,给中国带来技术脱钩风险、国际声誉风险、国际贸易风险。本文基于信号理论,结合美西方对华专利遏压与渗透的信号传递过程,为中国应对美西方专利遏压渗透的风险防控提出三点策略:①提升专利制衡能力,开拓中国式知识产权合作新局面;②形成专利遏压渗透的 “态势感知”,构建中国式信号表达机制;③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做好对等反制措施。
2025 Vol. 6 (4): 140-15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371 KB)  ( 10 )
151 法国三类新型研发机构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组织视角的分析
方晓东, 周君璧, 于磊, 董瑜
本文基于组织视角,引入组织结构、组织行为、治理机制、组织绩效理论框架,选取融合研究所、卓越实验室和法国技术研究院三类196家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分析法国政府差异化体系化布局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机制和实践经验,以期为中国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法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组织结构上按需灵活组建由董事会自治的虚拟研究网络或实体机构;在组织行为上围绕创新链,推行差异化发展、错位布局;在治理机制上建立与混合组织行为相适应的资源配置、用人、协同和经费管理机制;在组织绩效上推行分类考核,指标设置不追求 “广而全”,将考核结果与奖励经费挂钩。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从可持续和长远角度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2025 Vol. 6 (4): 151-161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576 KB)  ( 22 )
162 基于动态主题模型的欧盟人工智能战略研究:热点、演化及解构
郑文佳
欧盟是国际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对欧盟人工智能战略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掌握其战略发展脉络及其阶段性演化特征,并明晰影响欧盟战略抉择的深层次因素。与此同时,欧盟对人工战略的探索历程是其应对新兴技术发展与大国科技竞争的经验产物,能够为中国推进人工智能治理、应对产业发展挑战、优化战略路径设计提供镜鉴。本文运用动态主题模型,对2016年以来欧盟发布的79份战略导向性文本进行动态主题识别追踪,同时基于国际战略理论对欧盟人工智能战略进行解构。研究发现,欧盟人工智能战略主题整体呈现为技术规制与技术创新两个维度,其中高热主题集中于数字市场、权利法律、国际竞争等方面,且战略重心逐步转向以技术规制为主的人工智能法律制度建设,国际竞争色彩逐渐显现。欧盟的战略选择是对区域利益目标、自身力量资源以及内外部环境综合考量的结果,其战略底层逻辑透露着对欧盟数字单一市场的坚决维护,对中国具有启示意义。
2025 Vol. 6 (4): 162-175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913 KB)  ( 7 )
176 能力为王还是流量至上:全球科技智库成果产出的信息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张敏, 刘华玮, 金琳雅
科技智库是国家科技情报服务提供与科技能力提升的操盘手和风向标,系统梳理科技智库成果产出的影响因素对于中国科技智库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结合德尔菲法构建科技智库成果产出的影响因素模型,选用全球范围内58所科技智库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确定科技智库成果产出的影响因素单变量必要性与条件组合路径,基于实证分析得到的组态结果梳理科技智库成果产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科技智库成果产出被多种条件变量综合作用、共同影响;②高成果产出科技智库可归纳为自主展示型与外部吸引型两种路径类型;③提升科技智库成果产出,要以 “能力建设”为核心夯实内容效能根基,以 “传播创新”为导向构建品牌影响。智库生存强调 “能力为王”,智库发展注重 “流量至上”。
2025 Vol. 6 (4): 176-188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901 KB)  ( 7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