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14年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4-10-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公共管理与政策
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际研究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专稿
科技管理
卷首语
 
 
       卷首语
0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均衡是否有此必要
本刊编辑部
2014 Vol. 0 (10): 0-0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162 KB)  ( 239 )
       专稿
5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亟需完善股权投融资链
辜胜阻,马军伟,高梅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的三大特征,使其通过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的难度很大,亟需构建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AI/VC/PE)为主的股权投融资链来提供金融支持。股权融资具有产业筛选、风险分散、要素集成和激励创新等功能,是初创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死亡谷”的重要融资方式。因此,要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推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健康发展,构建完整的股权投资链,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股权融资的可获性和有效性。
2014 Vol. 0 (10): 5-10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1107 KB)  ( 226 )
       科技管理
11 科技管理视角下的国家科技规划实施及顶层推进框架设计研究
黄宁燕,孙玉明,冯楚建
本研究探索从科技规划实施的关键环节——科技管理角度出发,通过顶层设计来把握国家科技规划实施推进,设计了针对科技规划实施的顶层推进管理框架,目的是尽可能避免规划实施过程因系统结构而出现系统性、战略性、有序性和协调性问题,以帮助科技管理部门有序、协调地推进科技规划的实施。
2014 Vol. 0 (10): 11-16 [摘要] ( 262 ) HTML (1 KB)  PDF (949 KB)  ( 227 )
17 我国科技成果利益分配机制的特征与评价
肖冰
职务发明是我国科技成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利益分配机制的核心是职务发明奖酬制度,这一制度是由以专利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共同构建的。其中地方性专利法规对专利法中各项规定的落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法规进行整理与分析之后的结果表明,我国职务发明奖酬制度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主要是立法模式与调整手段的不一致。反映出在立法过程中,各地立法机关对职务发明奖酬内涵及其制度功能的理解尚存在较大的差异。
2014 Vol. 0 (10): 17-21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813 KB)  ( 903 )
       创新研究
22 协作研发网络模式与技术创新效率:以汽车产业上市公司为例
曾德明,杨倩,戴海闻
我国高技术企业如何管理、利用其协作研发网络地位与影响力以推动技术创新效率持续提升,需要设计匹配其网络地位的协作研发网络模式。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与多维尺度分析法(MDS),分析汽车企业创新网络特征、计算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出协作研发网络模式四象限图,给出一套相对完善的匹配协作研发网络模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
2014 Vol. 0 (10): 22-27 [摘要] ( 268 ) HTML (1 KB)  PDF (1051 KB)  ( 276 )
28 基于专利地图的物流识别标识技术创新研究
汪传雷,王艳,李从春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融合多种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产业,如何衡量和评价物流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引导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物流专利已经融入物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成为衡量和引领物流业发展重要指标。借助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选取物流识别标识技术专利,运用专利地图方法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2014 Vol. 0 (10): 28-34 [摘要] ( 234 ) HTML (1 KB)  PDF (1231 KB)  ( 234 )
35 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区非线性研究
苏文喆,李平
本文运用门槛检验方法,测度中国各地区基于经济发展、研发水平及人力资本水平的吸收能力情况。结果表明,GDP、人均GDP、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单一门槛,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强度存在双重门槛,人力资本存量存在三重门槛。吸收能力跨过一定门槛后,OFDI对中国部分地区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会显著提高。能够有效吸收OFDI母国技术创新效应的主要是部分东部沿海地区,而绝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省份仍未跨过吸收能力的高门槛。
2014 Vol. 0 (10): 35-40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1014 KB)  ( 234 )
       公共管理与政策
41 面向产品环境足迹标示的我国产品类别规则制定制度研究
邓明君,胡双利,罗文兵
目前中国除了要应对碳氮污染问题,未来还必须应付各类化学物质排放所导致的大范围致癌性等危害,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鉴欧盟的绿色产品市场建设经验,推行产品环境足迹评价与标示制度,综合评估相关产品的各种环境影响。产品类别规则制定是国际产业界建立产品环境标志的先行过程,但我国的产品类别规则制定与应用明显落后欧美,不利于绿色产品评价。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产品类别规则研究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我国产品类别规则制定制度,提出了加速推进我国产品类别规则制定与应用的政策制度。
2014 Vol. 0 (10): 41-47 [摘要] ( 275 ) HTML (1 KB)  PDF (1297 KB)  ( 209 )
48 基于三阶段博弈模型的制造业碳税征收机制设计
李健,刘悦
应对国际出台诸多严控碳排放量的政策对我国产品生产及发展带来的冲击,以碳税征收机制对低碳产品与普通产品影响为切入点,建立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三阶段博弈模型,以制造业双寡头市场为研究对象,探讨最佳碳税征收机制的制定。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四种碳税征收组合机制对社会总福利均有损失影响,面向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利润角度,应实行高碳税税率低碳税配比政策;面向产品市场需求角度,应实行低碳税税率高碳税配比政策。
2014 Vol. 0 (10): 48-53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901 KB)  ( 233 )
54 我国干细胞产业技术标准化模式与策略研究
王珊珊,王宏起,高翔
干细胞产业作为世界各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其技术标准化成为制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引起了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干细胞产业发展特点及其技术标准构成的基础上,明确了干细胞产业技术标准化涉及的主体及其职能,构建了我国干细胞产业技术标准化模式,并提出有关策略,旨在为我国干细胞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模式参考与策略支持。
2014 Vol. 0 (10): 54-59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995 KB)  ( 215 )
       管理科学与工程
60 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
李永周,万元
本文运用协同论的序参量、自组织原理,从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与增值、资源共享与耦合等多个维度,对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协同机理进行研究,探索各创新主体知识协同、行为最优同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路径,推进产学研合作主体的深度融合,为突破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瓶颈制约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2014 Vol. 0 (10): 60-65 [摘要] ( 277 ) HTML (1 KB)  PDF (1181 KB)  ( 275 )
66 文化邻近对产学合作创新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杨雪,顾新,王元地
本文以语言的相似度作为文化邻近的主要判断依据,探讨文化邻近对产学合作创新的影响。在引入大学威望为控制变量后,利用2008—2012年中国产学合作申请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大学威望会削弱地理邻近对产学合作创新倾向的影响;在控制大学威望的影响后,文化邻近会削弱地理邻近对产学合作创新倾向的影响;我国大陆各地区在产学合作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输入或输出活跃度。
2014 Vol. 0 (10): 66-71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1221 KB)  ( 223 )
       产业研究
72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共生路径
郭斌
就已公开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之知识产权谈判美国草案而言,其中不乏许多条款的保护标准均超过现有的FTA,揭示了美国欲重构及加强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与执法力度的意图。作为美国与亚太国家签订的代表性FTA,有必要比较TPP草案与TRIPS等传统FTA间的差异。研究基于技术共生理论并以日本新兴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为例提出,在日趋严格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培植适宜国际技术生态的共生网络,以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
2014 Vol. 0 (10): 72-78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1515 KB)  ( 220 )
79 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綦良群,李蒙蒙,王莉静
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对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动因进行分析,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过程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并分析出各时期的发展特征,归纳出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即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基础设施、政府支持、人力资本等因素,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机理。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检验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和方向,最后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4 Vol. 0 (10): 79-84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936 KB)  ( 224 )
85 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间脱钩关系实证
刘爱东,曾辉祥,周琼
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Kaya恒等式,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扩展的Tapio脱钩模型。选取1990—2011年中国碳排放和出口贸易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脱钩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990—2011年期间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总体呈弱脱钩关系,而16个分行业的脱钩状态存在差异;出口贸易增长与碳排放增加正相关,1990—2011年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脱钩弹性指数及分解指标显示,能源结构与能源碳排放强度因素应当引起关注。
2014 Vol. 0 (10): 85-91 [摘要] ( 281 ) HTML (1 KB)  PDF (1099 KB)  ( 233 )
92 市场结构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来自中国制造行业的证据
曾光,王选华,廖上胜
文章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对FDI(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产生的影响,认为这种影响因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势力不同而发生变化。建议政府做引资决策时,对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应重点考虑引进技术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大型跨国公司,这样可以获取技术外溢带来的好处;对于那些分散程度较高、企业规模较小的行业,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垂直联系,从整体上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
2014 Vol. 0 (10): 92-98 [摘要] ( 200 ) HTML (1 KB)  PDF (1082 KB)  ( 177 )
       企业研究
99 科学型企业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李天柱,马佳,刘小琴,吕明月
以现实案例为基础,从科技型企业、高技术企业等企业中分离出科学型企业这类特殊企业。分析科学型企业的内涵和主要类型;研究科学型企业的特性,包括科学与商业的融合性、对科学能力的依赖性、专业性、风险性和短寿性、价值膨胀性和聚集性;从科技含量、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明确科学型企业的地位;并构建一个“仿钻石模型”分析科学型企业的形成机制;最后总结研究科学型企业的主要意义。
2014 Vol. 0 (10): 99-105 [摘要] ( 259 ) HTML (1 KB)  PDF (1392 KB)  ( 192 )
106 基于规则的企业研发模式选择研究
王雪原,焦洪波
本文在分析企业内部与外部研发的六种典型研发模式以及各模式优缺点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规模、研发目标、资源状态、企业吸收与研发能力、战略性保护机制等内部因素以及技术、市场、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对典型研发模式选择产生的影响。构建不同因素状态下对应的研发模式表,提出因素状态确定方法,以及基于因素权重与因素-模式矩阵计算规则函数值以确定研发模式的方法,并选择北京一家全球规模最大的非电空调制造企业新一代空调产品研发项目开展实证研究,确定其开展研发的最优模式。
2014 Vol. 0 (10): 106-112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1059 KB)  ( 229 )
113 基于集聚外部性的企业区位选择
于斌斌,刘吉恒
本文通过对外部性进行技术处理,构建了一个两区域的企业区位选择模型,尝试分析集聚外部性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货币外部性对企业区位选择存在明显的离散效应,而技术外部性对企业集聚具有很强的促进效应;技术外部性的正效应要显著大于货币外部性的负效应,从而导致集聚是企业区位选择的最优策略。通过对企业区位选择动力的拓展性分析发现,企业异质性尤其是技术异质性是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动力来源,而作用机制是竞争与选择效应。
2014 Vol. 0 (10): 113-119 [摘要] ( 207 ) HTML (1 KB)  PDF (1047 KB)  ( 174 )
120 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宋清,金桂荣,赵辰
本文将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分为经济绩效、孵化绩效和科技创新绩效,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人、财、物三类资源投入要素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孵化器经济绩效,三类资源投入对经济绩效都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企业性质的孵化器配置资源的效率相对较高;对于孵化绩效,受三类资源投入的影响较小,软增值服务对孵化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对于科技创新绩效,孵化资金投入和在孵企业人员数对科技创新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事业单位性质的孵化器配置资源的效率相对较高。
2014 Vol. 0 (10): 120-125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926 KB)  ( 227 )
       区域研究
126 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研究
蒋天颖,华明浩
研究构建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得到反映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指标,基于引力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得到以下结论:上海是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呈现不均衡分布,苏南、浙北地区城市以及上海的区域创新空间联系量较大,联系较为密切,而苏北与浙中、浙南城市创新空间联系相对较弱;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密切的区域与长三角的主要都市圈存在空间拟合现象;苏州、杭州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中心城市,杭州的创新辐射趋向北方,而苏州的创新辐射呈现四周辐射的趋势。
2014 Vol. 0 (10): 126-131 [摘要] ( 201 ) HTML (1 KB)  PDF (876 KB)  ( 158 )
132 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中国省域能源强度差异的实证分析
叶翠红,赵玉林
以能源强度为状态变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为独立观测变量,构建能源强度的随机尖点突变模型,对中国省域能源强度的尖点突变模式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着尖点突变的动力机制;在当前,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是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各省域应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当前降低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而对于不同的技术进步状态,各省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式应有所不同;长期来看,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是中国各省域实现能源强度稳步降低的必由之路。
2014 Vol. 0 (10): 132-137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945 KB)  ( 180 )
138 评价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区域经济预测中的表现
王飞
贝叶斯向量自回归(BVAR)利用先验的统计信息能够克服时间序列数据较短的困扰,理论上在我国区域经济预测中应该具有良好的效果。绝大多数区域预测模型文献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样本外预测误差评价研究,但我们早期对民族八省区主要经济指标2010—2015年的预测为本文详细评价BVAR模型实际预测误差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以民族地区为例,本文的分析表明,BVAR模型的预测误差非常小,预测能力令人非常满意。同时本文也分析并指出进一步提高BVAR模型预测精度的努力方向。
2014 Vol. 0 (10): 138-143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962 KB)  ( 191 )
144 内蒙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李艳,赵远亮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新形势,内蒙古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本文对内蒙古科技发展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内蒙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2014 Vol. 0 (10): 144-148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951 KB)  ( 228 )
       国际研究
149 中日技术预测的比较研究
左晓利,许晔
本文从技术预测的开展频次、领域划分、时间跨度、方法设计、专家构成和结果跟踪与评价等方面对中日技术预测进行系统比较,借鉴日本先进经验,对我国更好地开展技术预测提出几点建议。
2014 Vol. 0 (10): 149-153 [摘要] ( 244 ) HTML (1 KB)  PDF (949 KB)  ( 227 )
154 外向经济中资源诅咒与经济地位变化——对阿拉伯世界1968—2011年间数据的观察分析
倪晓宁,石勇
本文以阿拉伯国家为例对其1968—2011年数据进行观察,并利用洛伦兹曲线着重分析了资源诅咒在长期外向经济中出现后对国家经济地位变化的影响,指出一国依赖资源发展经济时即便资源经济增长效应尚在,其经济地位也会随资源诅咒效应长期缓慢的影响出现下降,此时对群体而言其效果相当于拉平了群体间差距。分析结果显示,没有必要因惧怕资源诅咒放弃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经济,但应在资源拉动效应尚在时及早发展其他产业。
2014 Vol. 0 (10): 154-159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1050 KB)  ( 159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