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18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4-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研究与探讨
中英文目录
专题笔谈
卷首语
卷首语
0
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三者中的智能数据与网络协同
本刊编辑部
2018 Vol. 0 (4): 0-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1040 KB) (
148
)
中英文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18 Vol. 0 (4): 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677 KB) (
72
)
专题笔谈
1
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曹明弟, 田惠敏, 徐义国, 郭滕达, 张明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是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第一动力,而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离不开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那么,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如何?在高质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其发展遵循着什么逻辑?驱动现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向有哪些?本期笔谈将关注上述内容。
2018 Vol. 0 (4): 1-6 [
摘要
] (
23
)
HTML
(1 KB)
PDF
(5040 KB) (
408
)
创新研究
7
创新中心的形成: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利用模式
李福, 赵放
全球创新中心是以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商业化为核心的产业和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或区域。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四次转移现象表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需求牵动是科技创新中心转移的根本动力。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是漫无边际的自然探索,而是牢牢抓住人类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有目的性的创新活动。现今,以国家为主体的科技中心转向了以城市为主体的创新中心竞争格局。创新中心的形成不再以原材料、设备、土地等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而是依托人才为核心的知识、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资源的聚集与利用为支撑,是创新资源聚集、融合、涌现、整合、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并以城市作为创新中心的角度来考察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利用模式。
2018 Vol. 0 (4): 7-14 [
摘要
] (
24
)
HTML
(1 KB)
PDF
(6187 KB) (
347
)
15
伙伴特性、伙伴关系与协同创新绩效——基于“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证研究
王萧萧, 蒋兴华, 朱桂龙, 许治
本文以教育部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伙伴特性、伙伴关系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协同机制、政府支持对其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伙伴特性、伙伴关系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绩效,协同机制正向调节伙伴关系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但对伙伴特性与协同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政府支持正向调节伙伴特性以及伙伴关系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
2018 Vol. 0 (4): 15-24 [
摘要
] (
29
)
HTML
(1 KB)
PDF
(7013 KB) (
158
)
25
城市创新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影响
张树静, 张秀峰
本文以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分析了城市创新环境在创新价值链的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阶段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创新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价值链的影响呈现U型结构,即城市创新环境在产学研合作前端的知识创新和科研创新以及后端的产品创新阶段的成果转化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产学研合作产品创新阶段对新产品或新工艺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此项研究对于政府进一步完善城市创新环境建设、资助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相关政策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8 Vol. 0 (4): 25-32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6109 KB) (
192
)
33
R&D联盟模块化水平、内部风险与治理结构实证研究
张煜, 龙勇
本研究探讨了模块化对R&D联盟内部风险、治理结构的影响,基于知识基础观和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对R&D联盟模块化、内部风险、治理结构进行了系统性讨论,并通过多个地区R&D联盟的大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R&D联盟的模块化水平降低了机会主义威胁,并且降低了不协调性风险;机会主义威胁高时R&D联盟倾向于紧密的结构模式与复杂的合同,而当不协调性风险高时倾向于复杂的合同;模块化水平高时R&D联盟不倾向于复杂的合同,亦不倾向于紧密的结构。
2018 Vol. 0 (4): 33-40 [
摘要
] (
48
)
HTML
(1 KB)
PDF
(5718 KB) (
123
)
41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
钟卫, 陈宝明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对于了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状、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界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转化的模式及转化成功的标准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尚存在分歧。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分析,并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同技术转移的概念作比较,提炼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投入和产出要素,其中,投入包括专利在内的各类应用型科技成果,产出为技术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这三种转化行为。基于这些投入和产出,并借助Bootstrap-DEA方法,测算了2010—2012年50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本文发现,中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整体水平不高(均值为0.387),科研实力强、拥有医学院、首批加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要更好。
2018 Vol. 0 (4): 41-49 [
摘要
] (
24
)
HTML
(1 KB)
PDF
(6590 KB) (
392
)
50
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主体制度的对策研究
陈传夫, 邓支青
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产出的巨量科技成果蕴含重要的科技与经济价值。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发布效果不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调查发现,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主体制度缺失是制约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中国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主体规制的不足,及其所带来的信息发布效率、权威性、风险、监管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布主体制度建设的措施,特别强调确立信息发布的法定义务主体、权利与义务、主体责任以及主体资格等方面。
2018 Vol. 0 (4): 50-56 [
摘要
] (
37
)
HTML
(1 KB)
PDF
(5658 KB) (
162
)
57
技术知识共享与保护间的关系
阿热孜古力·吾布力, 杨建君, 孙庆刚
技术知识共享与保护都是成功创新的必需品。合作创新中,保护自身核心知识的同时,如何实现与其他组织间知识共享已变得愈发重要。围绕合作创新中技术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之间的关系、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以及平衡策略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合作创新的不同阶段,技术知识共享与保护间矛盾的平衡过程与策略的框架。最后,结合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研究展望。
2018 Vol. 0 (4): 57-65 [
摘要
] (
44
)
HTML
(1 KB)
PDF
(6978 KB) (
131
)
产业研究
66
“互联网+”是否能促进产业聚集——基于2007—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
刘军, 石喜爱
本文基于2007—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互联网+”对产业聚集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经济开放水平、环境规制等条件下,“互联网+”能够促进制造业聚集,而对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影响不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经济开放水平显著促进制造业聚集,环境规制影响不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环境规制显著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经济开放水平影响不显著。分区域比较结果显示,“互联网+”对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2018 Vol. 0 (4): 66-72 [
摘要
] (
41
)
HTML
(1 KB)
PDF
(5040 KB) (
242
)
73
大数据产业共性技术路线图研究
王倩, 李天柱
技术路线图作为技术预见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的科学管理工具,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市场需求—产业目标—共性技术—研发基础”作为研究路径,设计了产业共性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流程,并以大数据产业为例,采用专利地图法预见中国大数据产业的共性技术,归纳出几种典型的技术发展模式,绘制出中国大数据产业在近期、中期、长期的共性技术路线图,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8 Vol. 0 (4): 73-82 [
摘要
] (
40
)
HTML
(1 KB)
PDF
(7915 KB) (
228
)
83
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全球供应风险评估
王昶, 孙晶, 左绿水, 宋慧玲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井喷式的发展对关键原材料形成了强劲的需求,使原材料面临更加严重的供应风险。本文界定了钴、镍、锂、稀土等23种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从地质性、技术性及经济性因素,社会发展水平和监管政策因素以及地缘政治因素3个影响因素出发,设计了5项二级指标,对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的全球供应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矿产循环利用对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供应风险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不考虑城市矿产循环利用的情景下,新能源汽车23种关键原材料中,锡的风险最高,铬、锗、钴的风险依次降低,锂的风险最低;在考虑城市矿产循环利用的情景下,这些关键原材料的全球供应风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高风险原材料种类减少,中低风险原材料种类增加。鉴于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对其关键原材料的强劲需求,应尽快实施关键原材料的分类管理,加强城市矿产的开发利用,以提升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的保障能力。
2018 Vol. 0 (4): 83-93 [
摘要
] (
33
)
HTML
(1 KB)
PDF
(8378 KB) (
141
)
94
中国高铁装备制造业的专利能力评析
魏琼
分析24家典型中国高铁装备制造企业专利能力的总体现状发现,高铁装备制造业投资主体单一且市场化程度不高,培养和提升专利能力的基础缺失;专利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匮乏,使其难以有效预防和应对专利侵权方面的风险;专利所属技术领域的集中度较高,加上缺失海外专利布局及行业专业预警,使其与国外申请人的专利发生冲突而陷入海外专利侵权的风险剧增;专利所属权利人的集中度极高可能妨碍自由竞争并阻碍该行业技术的发展。总之,中国高铁装备制造业的专利能力建设除创造能力外,运用、管理与保护方面的能力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亟待培育和提高。为此,应促进高铁装备制造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重点培养并提升各企业的运用、保护和管理专利权、海外专利布局的意识和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扩大申请专利技术领域的范围并提供该行业专门的专利预警分析和服务。
2018 Vol. 0 (4): 94-101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5385 KB) (
188
)
企业研究
101
创新资源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实证分析
宋洋
本文借鉴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从企业资源的角度对研发投入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企业创新资源的概念,并从技术和需求两个维度将其分为技术知识资源和需求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结合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从创新资源的角度分析企业研发投入的理论框架。然后以31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的创新资源与研发投入正向相关,竞争压力对研发投入产生正向影响,并且正向调节技术知识资源与研发投入的关系,而竞争压力并未对需求信息资源产生调节作用。
2018 Vol. 0 (4): 101-111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7279 KB) (
202
)
112
通信企业技术赶超模式与路径研究——基于标准必要专利的视角
张俊艳, 孙佳
基于标准必要专利数据,提出“标准融入式”和“标准创造式”两种技术赶超模式,以三星电子、LG电子、华为、中兴和大唐5家典型通信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标准必要专利的数量、知识来源、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对企业的技术赶超模式和路径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第一,三星电子、LG电子、华为和中兴在技术赶超进程中采取了“标准融入式”技术赶超模式,大唐采取了“标准创造式”技术赶超模式,“标准融入式”技术赶超模式具有更好的赶超绩效;第二,权利要求数、简单同族数对标准必要专利的质量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可作为提高必要专利质量以实现技术赶超的路径。
2018 Vol. 0 (4): 112-121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6929 KB) (
133
)
区域研究
122
R&D资本化及对地区GDP的影响
刘金山, 丁卓琪
创新投入是推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SNA2008明确建议R&D资本化,中国即将付诸实践。基于此,本文从R&D资本化研究背景出发,在相关R&D资本化测算方法基础上,尝试对粤、苏、鲁、浙、京、沪、津等七个省份R&D支出纳入GDP及其影响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9—2015年,R&D资本化对GDP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北京4.220%,江苏0.821%,上海0.500%,浙江0.403%,天津0.215%,广东0.154%,山东0.124%,R&D资本化将引发地区经济格局调整,这为粤苏之争与京沪之争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018 Vol. 0 (4): 122-127 [
摘要
] (
37
)
HTML
(1 KB)
PDF
(4608 KB) (
168
)
128
中国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
尹士, 李柏洲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中国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序实施,将技术有效供给分为研发供给阶段和应用共享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二次组合评价法建立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评价模型,对2014年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相差较大,总体水平不高;缺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核心技术是中国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总体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研发投入强度和经济开放度对提高区域技术有效供给能力具有正效应,其中经济开放水平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
2018 Vol. 0 (4): 128-137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6150 KB) (
182
)
138
基于代际差异的国家级高新区创新自组织演进模型
甄美荣, 李璐
国家级高新区由于获批时间、所处区域以及创新发展水平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基于自组织理论对中国国家级高新区创新的自组织特性进行辨识,并描述了高新区创新自组织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环境。构建国家高新区创新自组织系统的演进模型,通过对其创新自组织系统序参量的识别、混沌的边缘的界定以及“涨落—扩散—突变”机理的分析来表征其演进的过程,并剖析了新生代与一代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差异。通过对镇江高新区和常州高新区这两个不同代际国家高新区的案例进行比较,文章认为镇江国家高新区创新自组织演进正处在从无序向有序的过渡阶段,其演进的方式是不断的制造并扩散涨落来实现突变;常州国家高新区正处在从现有有序状态向更加高级的有序状态演进的阶段,其突破方式是以中观层次带动微观和宏观层次的超循环演进。
2018 Vol. 0 (4): 138-147 [
摘要
] (
30
)
HTML
(1 KB)
PDF
(7883 KB) (
117
)
148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上海市人才政策协同研究
杨艳, 郭俊华, 余晓燕
本文以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协同为技术路径,对1995年以来上海市人才政策进行系统梳理,通过构建“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力度”三维分析框架,设计政策量化手册与政策协同度的度量模型,对政策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考察政策的协同性问题。研究发现,上海市人才政策目标协同得到了大幅改善,但历史演变各有侧重;政策工具的协同差异较大,其中供给型最优;政策部门协同在逐步加强,但政策力度偏小。为此,需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目标的协同度,加强政策工具间的相互配合,同时整合部门力量,实现孤立型政策向协调型政策的转型。
2018 Vol. 0 (4): 148-156 [
摘要
] (
38
)
HTML
(1 KB)
PDF
(6279 KB) (
186
)
研究与探讨
157
市场化进程、高管晋升激励与研发投资
朱永明, 贾明娥
本文以2011—2015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就高管晋升激励对企业研发投资的杠杆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内部高管晋升激励与企业研发投资显著负相关;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内部高管晋升激励与研发投资的负相关关系起加强作用。进一步,基于企业产权性质进行分组回归,在市场化进程水平低的地区,国有企业的高管晋升激励对研发投资的影响更显著;相反在市场化进程水平较高的地区,非国有企业相比于国有企业对两者间的影响弹性更大。研究结论不仅对于深入理解企业的研发投资行为,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还表明了市场化进程等制度环境在企业创新行为中的作用。
2018 Vol. 0 (4): 157-164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5354 KB) (
161
)
165
神经增强技术:伦理争议与政策规制
张君, 刘天然
近年来神经增强作为一种涌现技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论文主要研究神经增强技术引发的伦理和社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应的政策监管问题。论文考察了目前神经增强技术的现状和趋势,阐述了这类技术在用途、功效、伦理以及风险等方面的广泛分歧,并指出这类会聚技术对于公共政策的挑战以及监管规制的必要性。通过分析不同伦理依据和价值体系下技术规制政策的多样性,论文结论指出,当前规制的可能重点方向是,加大研究以获得充分经验证据,系统评估增强技术,制定政策涉入的具体类型,全程监管研究程序的规范性等。
2018 Vol. 0 (4): 165-173 [
摘要
] (
32
)
HTML
(1 KB)
PDF
(7403 KB) (
225
)
国际研究
174
中美自愿性标准体制比较——基于市场标准的视角
刘辉
团体标准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与美国发展成熟的自愿性标准相比,无论从规模、影响范围、还是发展环境上都有显著差异。本文从非营利组织发展程度、非营利组织标准化能力、政府态度、市场需求和国外经验五个方面对中国团体标准和美国自愿性标准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中国发展团体标准的对策建议,认为政府可从团体标准及其制定组织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同时在充分认识美国自愿性标准体系适用性基础上,借鉴其实践经验。
2018 Vol. 0 (4): 174-179 [
摘要
] (
24
)
HTML
(1 KB)
PDF
(4656 KB) (
289
)
180
丹麦空间技术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韩秋明, 王革
梳理丹麦政府关于空间技术的国家战略文件,基于三螺旋理论,从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的角度剖析丹麦空间技术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基本策略,分析各主体的角色和相互交叉、彼此协同的职能,构建三螺旋模型,剖析该模型形成的外部要素、内在动因和衍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相关经验,对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却整体能力有待提升的关键技术研发的政产学研协同提出参考建议。
2018 Vol. 0 (4): 180-188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7205 KB) (
193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