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2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2-05
创新研究
科技政策
农业研究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专题笔谈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文化和科技的交互融合
伊彤
2022 Vol. 3 (2): 0-0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772 KB) (
333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2 Vol. 3 (2): 0-00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1004 KB) (
44
)
专题笔谈
1
党领导下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演变
任福君
2022 Vol. 3 (2): 1-3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828 KB) (
111
)
3
科学家价值传播的再认知与讲好故事的探讨
汤书昆
2022 Vol. 3 (2): 3-5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629 KB) (
108
)
5
科学家精神传播促进科学文化建设的机理与策略
刘萱, 张旸
2022 Vol. 3 (2): 5-8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640 KB) (
221
)
8
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大力发展科学普及
章梅芳, 张馨予
2022 Vol. 3 (2): 8-10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631 KB) (
144
)
10
博物馆如何利用实物资料弘扬科学家精神
李响, 齐欣
2022 Vol. 3 (2): 10-12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630 KB) (
211
)
12
科技界与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比较研究
马健铨, 何光喜
2022 Vol. 3 (2): 12-14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833 KB) (
115
)
科技政策
15
“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立法理念转化与体系完善——以《科普法》为例
吴柯苇
以法治理念和方法调整科技法律关系是科技立法的核心,科技立法内含科技事务发展性特征和法治安定性追求之间的逻辑张力。中国科技立法属于后发集中型立法模式,带有较强的宣誓性、回应性、引导性和底线把控性历史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立法体系化和法治化成就显著,也存在局部供需失衡和理念单一的问题。“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立法应从体系完善的传统理念转向兼顾体系逻辑和效能提升的综合进路,同时兼顾科技政策开放性和科技立法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应以修改《科普法》等科技核心立法为手段,巩固科技法治的正确历史选择、培育科技创新社会意识和科技法治文化基础。
2022 Vol. 3 (2): 15-22 [
摘要
] (
27
)
HTML
(1 KB)
PDF
(1097 KB) (
383
)
23
科技创新券政策的扩散机制研究——面向282个地级市的事件史分析
郭俊华, 黄嘉宜, 徐倪妮
科技创新券是当前中国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新型政策工具。自江苏宿迁首次试点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推行创新券,但该政策的扩散机制却鲜有研究。本文基于2012—2019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事件史分析方法,从内部动机、政府资源和能力、领导人特征、府际关系等维度建立分析框架,探究科技创新券政策扩散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券政策扩散呈现典型的S形时间曲线,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规模、市委书记年龄、市委书记学历、中央政府压力和省内城市采纳率会显著影响该政策的采纳。研究结果对理解地方政府政策创新扩散的逻辑、加快科技创新券的进一步推广具有启示意义。
2022 Vol. 3 (2): 23-31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1139 KB) (
489
)
32
财税金融政策如何驱动科技创新发展——基于上海1979—2020年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李响, 殷林森
本文以上海1979—2020年颁布的支持科技创新财税金融政策为样本,运用文本内容分析法和共词聚类分析技术考察财税金融政策工具选择特征及其演进规律。研究发现,上海形成了以专项投入、税收减免和基金引导为主线的直接刺激型政策架构体系;驱动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工具应用存在环境面供给过溢而需求面拉动不足的结构性问题;政策工具对创新价值链中研发和产业化两端环节的激励与牵引拉动效应明显,中试生产阶段政策推动力较弱;各演进阶段政策着力点分散且政策主体协同关联度不高。未来应注重优化财税金融配套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加强政策工具在需求面的均衡配置,开发基于创新价值链的综合政策工具组合,完善跨部门政策协同机制设计。
2022 Vol. 3 (2): 32-40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1404 KB) (
218
)
41
创新政策的测度及不同政策效果比较研究
俞立平, 钟昌标, 王安然, 林强文
创新政策是直接和间接创新政策的综合,对其进行测度并比较它们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关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文将创新技术进步导入知识生产函数,剔除全要素生产率包含的技术进步因素,此时的全要素生产率就可以表示创新政策;将创新政策数据标准化后再减去直接创新政策就得到间接创新政策,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政策测度方法;在分析直接创新政策与间接创新政策作用机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面板数据、面板门槛、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创新政策的绩效及诸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创新政策测度模型总体有效;间接创新政策的绩效超过直接创新政策;间接创新政策的弹性与政策强度呈正比,具有门槛效应;直接创新政策与间接创新政策协调水平有待提升;创新政策对创新成果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直接创新政策能更好地激励企业增大研发经费的投入。
2022 Vol. 3 (2): 41-49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1401 KB) (
159
)
创新研究
50
系统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政府作用——基于美国和日本的创新实践综述
严锦梅, 刘戒骄
本文从国家创新体系的目的性、整体性、动态相关性、涌现性与开放性等系统特征出发,梳理美国及日本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探析政府在系统中的作用。分析表明,政府作用不仅在于修复失灵,更是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领航人,政府的主导与能动作用重点表现在以下方面:制定创新战略,指引创新方向;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夯实创新基础设施;激励创新主体,唤醒创新活力;协调创新活动,提升创新效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资助重点领域创新,促进多元创新涌现;推进开放创新,引入全球优质创新资源。
2022 Vol. 3 (2): 50-58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1286 KB) (
224
)
59
基础研究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特征与运行
周茜
开展基础研究活动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强化中国基础研究环境建设,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有必要且有可能将基础研究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进行考察。基础研究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化的复杂系统,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由研究主体与研究环境共同组成,具有复杂性、自组织演化、可控性与边界模糊性四个特征,对其运行的分析包含运行动力、能量来源、能量流通、运行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
2022 Vol. 3 (2): 59-67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1083 KB) (
127
)
68
颠覆性创新的技术演进特征分析——基于锂离子电池案例
曹阳春, 张光宇, 欧春尧, 张瑶
本文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分析颠覆性创新的技术演进特征,从时间维度对锂离子电池的技术演化阶段进行划分,结合TOE框架对技术的内生演化机理及外部演进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可持续转型是颠覆性创新技术产生的重要背景,也是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终趋势;特殊群体和应用场景的技术诉求能够通过价值机会识别形成新的价值主张,实现对整个市场空间的颠覆性价值创造过程;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创新轨道跃迁的主导因素,配套技术的优化是创新性能提升的重要助力;异质性知识的获取、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的重要途径;政府对颠覆性创新技术的发展演化发挥重要的政策保护和资源凝聚作用。
2022 Vol. 3 (2): 68-76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1456 KB) (
361
)
77
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与路径——基于科技经济融合度的实证分析
刘雨枫, 冯华
基于BC1992个体效应模型,本文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来衡量科技经济融合度。结果表明,2010-201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经济融合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种提高主要是通过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高实现的,但整体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呈现下降趋势,多省份出现了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呈现倒U形的情况。就此提出以下建议:提升科技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进步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经济融合度;提升技术效率,打通科技向经济转化的渠道;突破规模效率倒U形拐点,增强要素投入的贡献率和维持配置效率增长趋势,优化现有体制机制,保障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2022 Vol. 3 (2): 77-85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1113 KB) (
319
)
企业研究
86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
蔡猷花, 曹芸菁, 陈国宏, 梁娟
研发投入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基础,但研发投入具有高成本、高风险和高复杂性特征,因此企业的研发决策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微观、中观和宏观多层次6个影响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及多元路径,研究发现5条不同的路径有助于激励企业高研发投入,这5条路径可以归纳为创新资金驱动、外部环境驱动和多资源驱动。综合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视角考虑多因素联合作用对企业研发投入决策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全面把握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机制,而且回答了不同因素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是否存在互补或替代作用,研究结论为有效激励企业创新提供路径和启示。
2022 Vol. 3 (2): 86-94 [
摘要
] (
33
)
HTML
(1 KB)
PDF
(1119 KB) (
155
)
95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网络与数字经济融合路径研究
孙国强, 胡小雨, 邱玉霞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经济催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而推动企业网络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本文以数字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网络为对象,构建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以315家数字化转型不同时期的企业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探索 “数字化赋能-网络能力和网络权力-企业间合作行为”的融合路径。结果表明,数字化赋能深化企业间合作行为,同时随着赋能程度加深,企业网络权力和网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促进企业间合作,网络权力和网络能力部分中介于数字化赋能与企业间合作行为。本文探索企业网络与数字经济的融合路径,深化数字化赋能企业间合作行为的机制研究,可为企业网络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2 Vol. 3 (2): 95-104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1158 KB) (
206
)
105
城市群内企业创新投资是否存在联动效应——来自国家级城市群的证据
郝盼盼, 曹碧倖, 贺亚楠
作为最具研发活力的板块,城市群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创新投资是否具有联动性呢?本文以国家级城市群中沪深A股上市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企业为样本,通过组合分组面板回归等实证方法得出城市群内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投资存在明显的联动性,且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 (主导行业)对其他城市 (其他行业)具有辐射带动效应。此外,这种联动性会进一步造成创新产出的联动,进而缩小城市群内发展差距。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商关系越亲清,城市群内企业创新投资的联动效应越明显;企业信息环境较好时,城市群内企业创新投资的联动性更强。
2022 Vol. 3 (2): 105-114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1188 KB) (
239
)
115
整合式创新范式下后发企业如何实现追赶性成长——基于华为纵向案例研究
杜丹丽, 赵丹, 简萧婕
为探究后发企业在经济与技术发展不均衡的情境下如何成为行业领导者,本文以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整合式创新范式下华为公司在组织警觉的支撑下从追赶到超越的全过程。基于华为公司1990—2019年的发展历程,通过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在整合式创新范式下,后发企业以战略驱动全面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有机联系,凭借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精准的信息洞见能力、求索不止的创新理念,充分发挥其组织警觉能力以支撑企业内外部知识和资源的协调与整合,实现初始追赶至行业前沿的跨越。
2022 Vol. 3 (2): 115-124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1123 KB) (
437
)
125
中国高价值专利的技术扩散路径多维评价研究
尹聪慧, 任声策, 蒋一琛
高价值专利的有效扩散是发挥专利市场价值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洞悉高价值专利的技术扩散路径特征对企业制定专利战略和国家技术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获得中国专利金奖的高价值专利为样本,构建扩散类型-扩散路径的分析框架,从主动性扩散和非主动性扩散维度对技术扩散路径和效果进行评价,并针对高价值专利技术扩散过程中呈现的风险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旨在发现高价值专利技术扩散的特征、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为进一步促进高价值专利的扩散提供参考。
2022 Vol. 3 (2): 125-132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3718 KB) (
210
)
区域研究
133
创新投入、国际人才流动与国际创业——基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证研究
薛佳慧, 彭华涛
如何优化创新资源投入以确保国际创业成功一直是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协同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选取中国31个省份 (不含港澳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的2014—2019年面板数据,构建调节效应检验模型实证检验创新投入、国际人才流动及国际创业绩效的内在机理。主要结论是:研发人才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正向相关;跨国人才流入对于研发资金投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于研发人才投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不具有调节作用;国际人才回流显著正向调节研发人才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正向关系,对于研发资金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不具有调节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对国际人才流动背景下从创新投入环节探寻提升国际创业绩效的路径具有一定启示。
2022 Vol. 3 (2): 133-140 [
摘要
] (
24
)
HTML
(1 KB)
PDF
(1129 KB) (
208
)
141
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提升区域创新效率
安孟
本文根据内生技术进步模型从理论上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借助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中国省际层面的创新效率,选取31个省 (市、自治区)2003—2019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识别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创新效率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和对外开放效应两种渠道促进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考虑内生性问题、更换创新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剔除异常值后,核心结论依然稳健。因此,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质量,进而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率。
2022 Vol. 3 (2): 141-150 [
摘要
] (
23
)
HTML
(1 KB)
PDF
(1138 KB) (
122
)
151
京沪深创新策源能力评价研究:基于国家科学技术 “三大奖”的视角
卢超, 李文丽
创新策源能力评价面临指标难以选取、数据难以衡量的问题,国家科学技术 “三大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一个理想的可量化指标。本文从创新策源能力的内涵出发,将其划分为科研创新策源能力、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结合国家科学技术 “三大奖”与3类创新策源能力的对应关系,构建创新策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改进后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京沪深2010—2018年创新策源能力进行评价对比。研究发现:北京的综合创新策源能力以及科研、技术、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均领先于上海和深圳,且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尤为突出;上海在科研创新策源方面最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深圳产业创新策源能力的增长性显著高于北京和上海。本文丰富了创新策源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且为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提供启示与建议。
2022 Vol. 3 (2): 151-161 [
摘要
] (
28
)
HTML
(1 KB)
PDF
(1204 KB) (
144
)
农业研究
162
种源 “卡脖子”风险的化解路径——基于全球17个国家种业国际竞争力的组态分析
邓岩, 陈燕娟
中国种业国际化发展成就显著,但部分领域存在种源 “卡脖子”风险,根源在于国际竞争力不足。文章对17个国家种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①存在投资-出口型、投资主导型和生产-出口型3种条件组态的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②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知识产权国际布局、自主创新能力、行业集中度对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组态效应,并与生产区位优势存在潜在替代关系;③作为主观可控条件,提高知识产权国际布局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行业集中度是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中国种业应选择 “投资主导型”路径,并从4个方面同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样才能彻底化解种源 “卡脖子”风险。
2022 Vol. 3 (2): 162-169 [
摘要
] (
28
)
HTML
(1 KB)
PDF
(1117 KB) (
454
)
170
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研究及展望
李灯华, 许世卫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入融合,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加快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新时期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的基本条件支撑和战略举措。本研究基于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分析,通过梳理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范畴和功能,厘清农业农村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的区别特征,分析中国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新时期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并提出未来做好农业农村新基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2022 Vol. 3 (2): 170-177 [
摘要
] (
27
)
HTML
(1 KB)
PDF
(1137 KB) (
413
)
178
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纳行为差异化的实践形态、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许珍珍, 赵晓峰
本文探讨异质性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纳行为和农户分化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贫弱小农户、兼业农户、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4类不同的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纳行为的差异化特征受到农户资源禀赋差异和家庭生命周期的显著影响。农业企业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吸纳机制挤压了小农户技术需求空间,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并影响当地苹果种植结构优化升级;小农户的分散性和兼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会进一步加剧农资市场的混乱局面。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农技推广服务精准投放,满足不同农户的技术需求。
2022 Vol. 3 (2): 178-188 [
摘要
] (
24
)
HTML
(1 KB)
PDF
(1128 KB) (
287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