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2年 第8期
刊出日期:2022-08-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
企业研究
研究与探讨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加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
孙福全
2022 Vol. 3 (8): 0-0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793 KB) (
242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2 Vol. 3 (8): 0-0 [
摘要
] (
1
)
HTML
(1 KB)
PDF
(1028 KB) (
29
)
科技政策
1
中国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比较研究
王艳辉, 伊彤, 陈海燕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本文对区域创新、科技创新中心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通过定量分析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表现,明确了三地各自的相对优势和不足,从释放创新潜力、提升整体效能、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对三地提出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2 Vol. 3 (8): 1-8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2934 KB) (
208
)
9
利益博弈视角下的“科创中国”政策执行: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
袁梦, 孟凡蓉
科技经济“两张皮”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顽疾痼疾,为了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中国科协颁布并实施了“科创中国”系列政策。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政策执行准备阶段科协系统内部的一对多审核博弈,以及正式执行阶段上下级执行者之间、基层执行者与目标群体间的博弈。结果指出:①多元行动主体间基于自身利益的动态博弈是导致“科创中国”政策执行遭遇阻滞的根源;②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类型的特殊性带来博弈主体的多元性和博弈过程的多阶段性,导致其执行阻滞的发生机理更为复杂;③建立政、产、学、研、社相互协同的创新体系是推进政策执行的关键,需要针对上下级执行者和目标群体设计贯穿执行各阶段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通过分析社会组织作为执行主体的高模糊-低冲突政策执行过程,深化了对于执行阻滞现象成因的理解,为推进“科创中国”建设、助力科技社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2 Vol. 3 (8): 9-17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1143 KB) (
313
)
18
基于耦合模型的区域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研究
刘兰剑, 牛嘉嘉, 李洄旭
基于2006—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方面构建区域创新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利用熵值法测度各区域创新政策绩效基础上,运用耦合模型和变异系数具体分析各区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耦合协调实施效果,以及各区域创新政策耦合协调总体差异变化。研究发现:①区域创新政策绩效不断提高,其中以江苏为代表的部分东部省份创新政策实施效果最佳;②四大区域及各省份间的创新政策实施效果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政策运行效果远超其他区域,个别省份在积极赶超且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③得益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引导,东部地区的区域创新政策耦合协调运行效果稳居第一,省份间的创新政策耦合协调运行效果远不及四大区域间的效果;④创新政策应注重促进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发展,避免因过度倾斜而导致政策耦合运行不理想。
2022 Vol. 3 (8): 18-27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1142 KB) (
96
)
创新研究
28
技术创新网络社群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中国电子信息材料专利网络为例
贾昌进, 张宝建
基于网络嵌入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从关系和结构双重动态视角出发,以2008—2017年中国电子信息材料专利授权数据构建创新合作网络,具象呈现283个创新网络社群演化进程,研究创新网络社群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编码追踪每个创新网络社群在移动时间窗下的更替,针对不同时间窗下的社群创新主体关系异质性与结构特征,通过面板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网络社群异质性与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创新网络社群的凝聚性及稳定性均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社群稳定性与凝聚性均强化了创新网络社群异质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研究为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与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为融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022 Vol. 3 (8): 28-38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1560 KB) (
105
)
3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企业创新——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伍晨, 张帆
基于2012—2020年3850家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利用PSM-DID方法实证检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企业创新数量、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均有显著提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策对企业创新数量和渐进性创新的影响滞后两年,但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在项目启动当年就开始显现,从处理后的第二期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发挥的创新激励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引入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人才效应和技术开发效应是影响企业突破性创新的重要传导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提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效果,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2 Vol. 3 (8): 39-48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1368 KB) (
249
)
科研管理
49
国家实验室研究领域富化机理研究——以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为例
聂继凯
梳理和提炼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领域90年发展史后发现,国家实验室研究领域存在由少到多并形成生态群落的富化历程。富化机理如下:在时空约束生产要素的前提下,多元化协同参与主体借助相应设施化承载手段,融合持续增值知识,附加政策集成作用,通过培育、发展、巩固和淘汰四种方式推动国家实验室研究领域日趋富化,且富化结果反作用于时空、主体、手段、知识和政策质态的改变,助力国家实验室研究领域跃迁入下一轮更高层次的富化过程。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七项推动国家实验室研究领域有效富化的政策建议,为国家实验室研究领域生态群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理论解析框架和实践参考。
2022 Vol. 3 (8): 49-57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1180 KB) (
136
)
58
永不放弃:研制运十大飞机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黄庆桥, 顾天丽
发展大型民用飞机产业,是新中国决策层领导集体长期大力推动实施的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并不是一个仓促的决定。运十的设计工作迈出了中国自主设计大型客机的第一步,至少实现了三个目标:基本实现了产品开发目标;推动了中国适航部门和中国民用航空法规体系的建设;创建了中国大型民用飞机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的雏形。当时的中国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在观念上的重大误区和美欧大型民用飞机制造企业对中国大型民用飞机市场的长期觊觎,是运十被搁置的重要因素。运十研制的当代启示是:重大科技工程一定要由国家主导;复杂技术产品的研制必须立足于自立自强;深刻认识重大科技工程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能因噎废食,一定要有战略耐心;重大科技工程从来不是一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后发国家而言。
2022 Vol. 3 (8): 58-67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1123 KB) (
499
)
产业研究
68
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组态路径研究
李煜华, 廖承军, 向子威
本文以“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驱动因素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中国28家代表性制造企业为样本,探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多因素复杂因果关系。研究发现:①产品技术升级、数字平台搭建、企业战略转型、人才体系建设、企业竞争压力和客户需求变化均不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必要条件,单个因素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解释性不强;②驱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4个组态路径被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技术-组织-环境协同主导型、技术-环境主导组织协同型和组织-环境主导技术协同型,这3种类型的组态路径均能有效实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该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产生演化背后多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并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高水平发展带来有益的实践启示。
2022 Vol. 3 (8): 68-76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1150 KB) (
143
)
77
从制造到智造:产权性质异质下传统制造型企业如何推行精益数字化
荆树伟, 冯月, 阎俊爱, 牛占文
针对国有和民营两种产权性质,以多家传统制造型企业精益数字化实践为样本,本文运用ARAS-F和fsQCA方法探究两种产权性质的传统制造型企业“点线面体”4个阶段推行精益数字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因素间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研究表明:①“点线面体”4个阶段推行精益数字化的影响因素不同,所有内外部影响因素均不能单独作为“点线面体”4个阶段能否高效推行精益数字化的必要条件,提出多条以组态形式联动匹配共同发挥作用的路径;②针对“点线面体”4个阶段,提出国有和民营性质传统制造型企业的多条有效推行精益数字化的组合路径,各路径殊途同归不同效;③对于国有和民营性质的传统制造型企业,除“面”阶段需关注供应链的协同外,“点线体”3个阶段推行精益数字化的侧重点均不同。
2022 Vol. 3 (8): 77-88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1208 KB) (
233
)
89
数字经济时代装备制造企业颠覆式创新模式——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
杨瑾, 李蕾
本文以颠覆式创新理论为基础,在对6家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颠覆式创新案例进行程序化扎根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时代下基于企业既有技术轨道、数字技术创新轨迹和企业价值网络“三位一体”的装备制造企业颠覆式创新模式。该模式揭示了创新意愿是颠覆式创新模式形成的根本驱动因素,而创新条件作为外部动因引导创新模式产生;企业既有技术轨道与数字技术创新轨迹的动态匹配结构是颠覆式创新产生的关键支撑;企业价值网络与双轨动态匹配结构紧密互动,持续为企业赋能,促进了颠覆式创新持续涌现。由此,装备制造企业应从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构建价值网络平台和促进创新主体互动等方面支持颠覆式创新不断产生。
2022 Vol. 3 (8): 89-99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1559 KB) (
185
)
企业研究
100
中国瞪羚企业的现状、挑战与建议
张琳, 柳卸林, 李享, 赵树璠, 贾敬敦
瞪羚企业是高成长企业的代表。本文从瞪羚企业内涵定义界定出发,构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瞪羚企业遴选标准,从经济效益、科技创新与产出、产业领域等角度分析瞪羚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特点,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对科技活动投入不同类别瞪羚企业的多年投入产出绩效进行动态实证研究,得出科技创新投入是推动瞪羚企业生产效率增长主要推动力的结论。研判新发展格局下瞪羚企业遇到的挑战,提出进一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瞪羚企业培育有关启示与建议。
2022 Vol. 3 (8): 100-106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1201 KB) (
1052
)
107
企业国际合作研发能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知识创新到产品创新
邓向荣, 羊柳青, 冯学良
基于2009—2018年中国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和通过Python爬虫和文本挖掘技术获得的企业微观数据,本文实证检验国际合作研发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效应及中间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研发能显著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②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国际合作研发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促进效应因企业合作研发模式、科技属性和行业特征而有所差异;③机制研究发现,创新质量提升是企业国际合作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中介渠道。区分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转化效率后,科技成果内部存在从知识创新到产品创新的二次转化效应。不同于已有文献较多关注影响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外部因素,本文从创新质量这一内部视角解释国际合作研发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原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2022 Vol. 3 (8): 107-118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1197 KB) (
180
)
119
动态能力视角下国际智力资本对企业社会绩效的影响
姜丽群, 梁远谏, 张新蕾
智力资本如何影响企业社会绩效,现有研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提出跨国企业国际智力资本动态转换为企业内部能力从而影响社会绩效的观点,并运用2010—2018年上市公司A股面板数据建立中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是:国际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提升企业社会绩效,即跨国企业积累的国际人力资本和国际关系资本越多,企业社会绩效越高,而结构资本包括CSR组织流程和CSR创新能力对此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为了提升竞争优势,跨国企业不仅要善于获取和利用国际智力资本,而且要构建促进国际资源或能力向企业内部转换的管理体制。
2022 Vol. 3 (8): 119-127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1128 KB) (
49
)
128
独角兽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区位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为例
马腾, 李一杰, 余杰
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典型代表,独角兽企业已成为衡量城市创新环境的重要指标,其在市域内的空间分布反映所在城市的创新主体、资源、政策等的布局状况与发展趋势。本研究选取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为案例地,从地理学视角出发,运用定性、定量和定位三者融合的研究方法探究城市尺度上独角兽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并构建区位模型分析影响4市独角兽企业分布的区位因素。主要结论是:①独角兽企业具有高科创属性,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高和“逐科创资源而居”。②2016—2019年,4市独角兽企业表现出显著的集聚趋势且未产生新集聚区,通过碎化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测度发现,北京和深圳独角兽企业更加集聚,上海和杭州则稍弱。③北京独角兽企业集聚在中关村的海淀园和朝阳园,上海集聚在张江高新区的各园区内,深圳集聚在高新区的南山园区内,杭州集聚在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附近。④根据主导区位因素的不同,将“北上深杭”独角兽企业空间分布模式分别概括为综合主导型、高新区多核主导型、高新区单核主导型和知名院校+平台企业主导型。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展现了4市在科创资源配置上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以上发现对城市合理布局科创资源和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具有参考价值。
2022 Vol. 3 (8): 128-138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1249 KB) (
145
)
研究与探讨
139
应对科学谣言视角的公众科学思维结构与能力研究——基于对城镇居民的调研
吴琦来, 魏哲远, 孙睿智
尽管社会辟谣力度不断加强,但各类科学谣言依旧造成广泛影响,关注公众的科学思维能力问题是应对科学谣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公众科学思维与科学谣言应对能力的关系,并探寻形成科学谣言应对能力的路径。在梳理国内外科学思维研究和分析国内科学谣言文本的基础上,构建科学思维能力指标体系;在此框架下开展的调研发现,城镇居民谣言判断能力较低,科学思维能力结构不均衡;常规性科学思维和一般性批判思维对科学谣言应对能力有显著影响,而查询资料能力和学历又对二者有显著影响,其中查询资料能力的影响较强,居民的平均能力得分低;质疑权威、系统论与博物学思维的培养,被推测在科学教育中是缺失的。从应对科学谣言的角度,需长期加强科学传播的力度,并提高公众查询资料能力;而科学教育将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上产生效果。
2022 Vol. 3 (8): 139-150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1320 KB) (
93
)
151
区块链技术与政府数据开放制度的冲突及立体消解
童云峰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抵触政府权威、代码自治排斥人本主义、不可篡改性阻碍数据删改,区块链的核心技术特征与传统以政府为核心的政务数据开放制度存在冲突。为实现二者有效兼容和同向发展,应以政府数据开放服务为宗旨、以技术工具主义为方式、以审慎上链为底线。具体的调和之道可以概括为立体式的三维进路:在理论维度,应构建区块链场景下政府数据开放的法教义学,立足体系性研究思维,摆脱纯粹对策论的束缚;在制度维度,通过制定《政府数据开放法》以满足区块链技术与政府数据开放融合发展的需求,推动制度的迭代升级;在技术维度,应当摒弃技术改造论,接纳技术优化论,在不改变区块链技术核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链外存储等优化措施推动技术与法律的兼容。
2022 Vol. 3 (8): 151-160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1124 KB) (
134
)
161
电子废弃物回收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制度应因——基于社会共治视角的分析
王志鑫
由电子废弃物引发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障碍。受管制型环境治理模式影响,当前由政府主导的电子废弃物回收治理机制在实践运行中面临诸多困境,如治理结构的异化、风险信息交互的滞涩、治理规则能力限制与有效监管缺失、利益分配与责任承担失衡等。对此,应将现有电子废弃物回收治理模式向社会共治方向转变,以多元主体强化风险的社会协同应对,以规范框架促进权力与权利的互动协调,以均衡利益形塑多元主体的外部行为,以信息交互提升治理工具的效能。但治理范式的转换与调整客观上需要制度变革予以积极回应。通过构建社会共治模式、健全规范体系与监管体系、建立信息交互机制与风险决策机制、完善治理责任体系、确立回收体系等方式建构电子废弃物回收社会共治的制度保障体系,实现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善治。
2022 Vol. 3 (8): 161-171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1134 KB) (
200
)
172
基于价值嵌入的医疗人工智能伦理规制研究
汪琛, 孙启贵, 徐飞
伦理价值已经成为医疗人工智能持续发展必要的衡量要素,既往研究详细梳理和分析了不同应用场景下医疗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的伦理与道德问题,并尝试提出针对不同医疗情景的治理建议,但面对智能化医疗转型中系统性的伦理价值缺失,鲜有整体性的综合研判。本文运用社会-技术转型理论,立足宏观地景与微观利基双重层面,洞悉目前医疗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存在的不及之处,以未来智能医疗社会-技术体制的塑成路径为切入,认为社会网络对话机制、制度革新与社会实验是伦理价值嵌入医疗人工智能设计的可行路径,强调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协商、多维制度规范间的协同共进以及社会-技术实验的实践反馈是医疗人工智能“科技向善”的必要保障。
2022 Vol. 3 (8): 172-180 [
摘要
] (
23
)
HTML
(1 KB)
PDF
(1146 KB) (
144
)
国际研究
181
主要创新型国家政府研发经费配置结构分析及启示
王婷, 蔺洁, 陈亚平
研发经费配置是解决创新资源供需矛盾、保障研发经费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政府作为研发经费配置的重要主体,其研发经费配置结构对一国(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央地政府研发经费投入结构、竞争与稳定性经费结构、政府研发经费活动类型分布、部门分布等方面入手,重点梳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创新型国家的政府研发经费配置结构,并总结其特征。基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研究与开发的关系、稳定与竞争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研发经费配置结构的启示与建议。
2022 Vol. 3 (8): 181-188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1115 KB) (
152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