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4年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研管理
企业研究
研究与探讨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发展面向新型全球化的创新系统分析视角
封凯栋
2024 Vol. 5 (9): 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024 KB)  ( 55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4 Vol. 5 (9): 0-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749 KB)  ( 26 )
       创新研究
1 “科学-技术-创新”研究进路的时代演化与前沿探索评述——基于科学学的发展视角
吴玉杰, 曲冠楠, 陈劲
当今世界,全球性挑战与大国竞争的新变局使得“科学-技术-创新”(STI)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凸显。与之相伴,STI 作为科学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进路,也在新时代最佳实践的与时俱进中不断演化。本文基于科学学研究的发展视角,梳理发轫于贝尔纳传统的STI 研究进路的时代特征,分析范式演化的核心规律,展望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研究发现,生态观的兴起、整合思维的运用、对创新外部性问题的关注,以及有关创新价值与意义的讨论共同推动了科技创新理论范式的演化。在此进程中,研究者紧跟时代前沿,依托最新实践,在诸多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分析,为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依据。
2024 Vol. 5 (9): 1-10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7742 KB)  ( 64 )
11 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城市创新绩效路径识别
吴光东, 袁明杰, 谢智敏
完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59个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绩效之间的多重并发非对称因果关系。研究将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3个子系统,探究3个子系统之间如何互动产生高城市创新绩效。研究发现:高城市创新绩效没有必要条件,而技术创新主体缺失是产生非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3种创新生态系统可以产生高城市创新绩效,包括环境驱动型、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型和技术主体-市场环境双驱动型;驱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生城市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并不一致。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解,对发现城市高创新绩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24 Vol. 5 (9): 11-2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8643 KB)  ( 42 )
       科研管理
21 贡献导向下理工类青年长江学者项目的政策有效性评估——基于211高校的准自然实验
吴周玥, 周小虎, 王侨, 刘晶晶, 王晖
本研究以2015年首次设立的“青年长江学者项目”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12—2017年104所211高校的科技统计数据,通过构建PSM-DID模型,评估理工类青年长江学者项目的贡献成效。实证结果表明,理工类青年长江学者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促进高校学术贡献的提升,特别表现在提升高被引SCI论文数量、科技著作数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量方面。但是,理工类青年长江学者项目并未显著提升高校的经济贡献与社会贡献。异质性分析发现,理工类青年长江学者项目对高校学术贡献的提升作用会因高校层次、高校所在区域、高校类型呈现差异化效果。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理工类青年长江学者项目有效性取决于高校人力资本结构与人才保障水平。通过系列稳健性检验,本文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果可为青年长江学者项目的评价与实施优化提供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2024 Vol. 5 (9): 21-31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7262 KB)  ( 24 )
32 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中科研人员角色定位实证研究
高盼军, 戚湧, 李星
在高校科研体制创新改革的背景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推动高校科研创新的重要引擎。“三法”的全面修订将高校科研人员的角色重新定位为:知识生产者、成果权利人、成果转化者和利益分享者这四个角色。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高校科研人员的角色关系模型并予以检验。研究表明,知识生产者和成果权利人、利益分享者和成果转化者角色之间相互影响,知识生产者对成果转化者、利益分享者对成果权利人的角色有正向显著影响,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024 Vol. 5 (9): 32-43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9049 KB)  ( 22 )
       产业研究
44 面向技术多维特征的关键共性技术跨界溢出机理研究
单晓红, 郝秀艳, 刘晓燕
关键共性技术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具有显著外部性特征,能够通过广泛的扩散与外溢充分发挥潜在价值,但目前对于关键共性技术的跨界溢出机理尚不明确,导致其经济社会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文章面向技术多维特征构建组织合作-技术跨界溢出-产业关联三层网络,在测度技术跨界溢出效应基础上,结合多层网络模型探索关键共性技术跨界溢出机理,并对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基本特征方面,已经跨界溢出的关键共性技术更不易产生新的跨界溢出;技术组织特征方面,关键共性技术不易在组织内部形成跨界溢出关系,共同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更易产生跨界溢出,组织合作对关键共性技术的跨界溢出存在抑制作用;技术产业特征方面,产业跨度大的关键共性技术不易产生跨界溢出,关键共性技术不易在关联产业间进行跨界溢出,产业关联广度越大越有利于关键共性技术的跨界溢出。本文从技术多维特征视角揭示了关键共性技术跨界溢出的影响机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技术跨界溢出的理论研究边界,为助推技术创新扩散、带动产业升级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4 Vol. 5 (9): 44-56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9531 KB)  ( 44 )
57 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对软件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张亚东, 何海燕, 孙磊华, 孙琳琳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美国正试图针对中国软件产业构筑严密的关键核心技术壁垒,严重威胁其安全。本文基于美国对华实体清单信息,实证探究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对中国软件产业安全的影响,并从技术创新、市场发展以及政策支持等维度剖析应对策略。实证检验发现,关键核心技术壁垒抑制我国软件产业安全,且对软件产业技术进步、竞争力与发展环境等细分维度均产生抑制作用。应对策略分析表明,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市场化水平与政府补助均有助于缓解上述抑制作用。本文拓展了关键核心技术壁垒与产业安全的相关研究,并为中国软件产业应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的现实实践提供启示。
2024 Vol. 5 (9): 57-65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7028 KB)  ( 25 )
66 数字资产超网络嵌入、生态场域资源拼凑与制造业服务模式创新——来自华为、海尔、京东、阿里的多案例研究
朱国军, 吴家豪, 徐亦唐
从数字资产超网络嵌入视角,遵循“资源行动-资源拼凑-价值实现”逻辑思路,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解构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先企业制造业服务模式创新的过程机理。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先企业在界面融合、交互赋能、协同演化机制支撑作用下,数字资产超网络嵌入制造业数字价值生态系统,在生态场域开展资源拼凑,完成机会捕获、知识整合及知识治理,实现制造业服务模式创新,表现为制造业架构服务模式创新及制造业孵化服务模式创新。探索面向制造业龙头企业、细分行业、区域集群场景的服务模式创新范式。相关研究丰富了制造业服务模式创新理论,为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先企业服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实践启示。
2024 Vol. 5 (9): 66-78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9740 KB)  ( 28 )
       企业研究
79 大数据发展、创新生态与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陈丹, 任晓刚, 谢贤君
本文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准自然试验,实证检验大数据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机制、异质性与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大数据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升作用十分显著。大数据发展带来更高的信息传递效应,增加研发合作;也带来更低的融资约束效应,增加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同时带来更高的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促进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本要素和数据要素集聚,进而促进创新生态优化,从而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大数据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企业成长期和成熟期提升效应表现显著,在衰退期表现不显著;大数据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提升效应在创新生态优化程度较高区受到创新政策的强化作用相对较强,而在创新生态优化程度较低区其提升效应受到创新政策的强化作用相对较弱。
2024 Vol. 5 (9): 79-89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167 KB)  ( 47 )
90 产学研联盟组合模式重复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
张羽飞, 许龙, 封雪韵, 李伟红
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产学研联盟组合已成为常态现象,焦点企业在其中所采取的产学研联盟模式呈现出较明显的重复性特征,但学术界对此新现象缺乏足够探讨。本文引入中国独特的文化与信任两维度非正式制度情境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利用2013—2020年150家创业板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检验了产学研联盟组合模式重复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路径和情境条件。研究发现,产学研联盟组合模式重复度负向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绩效;文化多样程度与社会信任水平均削弱了产学研联盟组合模式重复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绩效的负向影响。本文拓展了联盟组合、产学研联盟以及制度理论相关研究,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配置产学研联盟组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践提供参考。
2024 Vol. 5 (9): 90-1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691 KB)  ( 25 )
101 装备制造企业如何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基于环境-战略-结构权变理论的组态分析
杨瑾, 同智文
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装备制造企业如何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环境-战略-结构权变理论,以国内20家上市装备制造企业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环境、战略和结构因素与装备制造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复杂因果关系。结果发现:①环境动态性、政府创新支持、市场导向、技术导向和建立独立组织均不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②存在市场拉动型、技术推动型和政企协同型3条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路径,以及安于现状型和环境资源匮乏型2种阻抑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情境;③在相关组态中,环境动态性、政府创新支持、技术导向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装备制造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理解,为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有组织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路径指引。
2024 Vol. 5 (9): 101-11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8693 KB)  ( 21 )
       研究与探讨
111 重大工程智能化运维管理模式研究
薛维锐, 王泽宇, 薛小龙
面对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叠加的历史进程,智能化作为重大工程物理设施与服务之间的调适性方式,在日益复杂的运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为什么—是什么—如何做”的逻辑系统,研究重大工程智能化运维管理模式,结合时代诉求、高质量发展情境分析重大工程运维管理与智能化的内在关联,在明晰重大工程智能化运维管理模式基本学理的基础上重构智能化运维管理要素,并阐述服务功能涌现、“数”聚“人”散融合、常态应急转换等运行机制,从技术、应用、效益等层面解析重大工程智能化运维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研究揭示了重大工程运维管理与智能化的内在关联,构建了重大工程智能化运维管理模式,解析了其实现路径,对推动重大工程智能化运维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4 Vol. 5 (9): 111-121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8952 KB)  ( 11 )
122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边界研究
袁佳音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预训练数据、优化训练数据来源筛选和控制的主体以及算法设计主体,应在生成内容侵权时承担相应责任。《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但存在服务提供者的内涵不清、侵权责任认定规则不明等问题,导致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权责不一,不利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化发展。鉴于此,需要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具体内涵,使其与其他责任主体相区别,厘清其承担侵权责任的法律地位。在侵权责任认定路径上,可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侵权的归责原则、过错认定、因果关系认定和免责事由等内容进行优化与扩展,达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划定边界的效果。
2024 Vol. 5 (9): 122-133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9678 KB)  ( 22 )
134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下科技传播的机遇与挑战——基于科技传播体系的分析
王硕, 阎妍
基于科技传播体系的分析框架,系统地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对科技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技术赋能的角度考察,AIGC深刻赋能各个传播环节,引发科技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科技传播体系的高效化与精准化进程。从技术赋权的角度考察,AIGC为多类传播主体赋权,科技传播的权力关系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推动科技传播体系的民主化和去中心化进程。从技术责任的角度考察,AIGC也带来一系列技术伦理难题和社会伦理风险。未来需要持续加强AIGC行业自律、推动开放科学与AIGC技术深度融合,加强对关键应用领域的监管,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数字伦理素养。
2024 Vol. 5 (9): 134-143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7977 KB)  ( 37 )
144 行动者互动视域下算法影子官僚异化风险
韩云超
以算法公司为组成主体的算法影子官僚参与数字政府建设,一方面极大提升数字政务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却利用算法优势将政府裹挟进黑箱之中,对数字政府建设造成威胁。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从以行动者为中心的互动视域出发,在宏观制度环境、微观互动逻辑中分别建构理论与现实的具体对话,探究算法影子官僚与政府部门多重行动主体之间互动样态及诱因,以此有效回应已有研究对于行动者之间互动关系结构样态与诱因论证的简单化、笼统化倾向。研究发现,互动关系失衡的异化风险具体表现为依存于固有的委托代理协作关系之下的算法黑箱风险,以及潜藏于层级协调机制所引致的行政偏差之下的隐秘共谋风险。这本质上是由算法黑箱和制度真空双重维度引致的治理堕距造成的,应从法律法规、价值规范、人才引培、监管治理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化解。
2024 Vol. 5 (9): 144-155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9482 KB)  ( 14 )
156 面向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模型及生态环境
许翾, 李晨, 邱元, 张辉
本文通过研究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发展所经历的孕育期、成长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提出以优秀博士生和博士后、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以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所构建的高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规律,系统研究高校人才队伍及科研活动在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指出高校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多主体协调互动以及开放包容的长周期学术研究生态四个方面的独特优势,讨论重点要素配置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必要性。最后,以四所“双一流”大学的相关实践为例,通过分析在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的最优人才生态等方面的举措及成效,为高校推动科技创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提供经验借鉴。
2024 Vol. 5 (9): 156-165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8210 KB)  ( 23 )
       国际研究
166 中美芯片产业政策比较:理念、目标、路径与创新
杨凯瑞, 严传丽, 谭启祥, 史可
美国是世界芯片技术和产业的先驱与领军者,对比中美两国芯片产业政策,剖析两者间差异共性和隐含逻辑,对中国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本文研究构建基于“理念—目标—路径—创新”政策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芯片产业政策的逻辑特点和差异分野,并探讨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中美两国芯片产业政策既有共通性也有显著差异性,且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持有价值观念、制度环境和技术水平方面的不同。基于此,对中国芯片产业政策未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2024 Vol. 5 (9): 166-177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9371 KB)  ( 54 )
178 日本企业技术转化相关制度的设计与变革——丰田汽车的“成”与“败”
潘墨涛, 郎峰翘, 张运东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企业的成功依靠技术领先获得发展空间,其相关制度环境独具特色,值得研究。通过讨论日本企业在技术转化中面对的整体制度环境——重技术轻市场的管理哲学、东西世界夹缝中生存的国际环境、传统制度与区域文化的影响、政府-市场制度关系的数次变迁,引出对于丰田汽车内部精益管理等制度路径依赖、外部封建“幕藩体制”的企业间关系等制度特质的讨论,指出其正面临市场信息、内部管理、政企关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困境,导致技术转化的阶段性“失败”;在对丰田汽车技术转化未来一段时期变革方向的推理判断基础上,形成对企业技术转化相关制度问题的规律性认知,得出经验教训,以引导中国企业进一步提高技术转化效率、降低制度性成本。
2024 Vol. 5 (9): 178-188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8149 KB)  ( 29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