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18年 第9期
刊出日期:2018-09-05
产业研究
国际研究
农业研究
区域研究
研究与探讨
中英文目录
科技投资
人才资源管理
专题笔谈
卷首语
卷首语
0
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创新政策
本刊编辑部
2018 Vol. 0 (9): 0-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560 KB) (
317
)
中英文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18 Vol. 0 (9): 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676 KB) (
141
)
专题笔谈
1
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18 Vol. 0 (9): 1-12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728 KB) (
489
)
产业研究
1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分类
袁旭梅, 张旭, 王亚娜
本文结合云模型与概率优势关系,提出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对2010—2015年中国6个区域18个省(直辖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水平及波动情况,分别以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综合能力水平-波动、创新环境水平-波动以及投入-产出为维度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水平和波动方面差异显著,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可针对所属类型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2018 Vol. 0 (9): 13-21 [
摘要
] (
26
)
HTML
(1 KB)
PDF
(863 KB) (
405
)
22
创新生态系统下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李妍
制造业产业安全事关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论文在对国内外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梳理基础上,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产业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能力、产业恢复能力、产业控制力”提出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五因素模型”。采取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价指标进行设置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计算2006—2016年评价数据。实证显示中国制造业安全状态有所改善,且总体呈现好转趋势,但处于“安全”的边沿状态。需要从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角度维护制造业安全,引导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确保制造业的自我恢复力和对产业的控制力,从制造大国迈进制造强国。
2018 Vol. 0 (9): 22-30 [
摘要
] (
28
)
HTML
(1 KB)
PDF
(879 KB) (
243
)
31
监测经济动能转换的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及其实证研究——以全国和北京、山东的数据为样本
郭金明, 王革, 杨起全
通过分析经济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提出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一个经济体内增加值排在前五位的产业结构来监测经济动能转换是否完成或是否正在顺利进行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将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运用于监测全国和北京、山东的经济动能转换有重要的发现。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也都可以运用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实时监测当地的经济动能转换进程。
2018 Vol. 0 (9): 31-40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730 KB) (
197
)
41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驱动效应测度分析
翟仁祥
对中国沿海地区2009—2016年海洋经济产出数据的LMDI全分解结果表明: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陆海统筹发展、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海洋科技创新四个指标表现为增量效应,而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产出表现为减量效应,两类效应共同对全国海洋经济增长起到增量效果;六种效应的变异系数绝对值揭示出陆海统筹发展效应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稳定贡献;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价值构成两种效应,显示沿海地区的海洋劳动和海洋资本的空间效应有助于海洋三次就业结构和海洋经济结构升级。从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质量和竞争力、加大陆海统筹发展力度,促进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融合发展、提高海洋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加快海洋经济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加快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质量四个方面提出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2018 Vol. 0 (9): 41-48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750 KB) (
249
)
区域研究
49
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与物流视角下的中国信息地理空间特征
颜丽玲, 沙晋明, 金彪, 蔡雯洁
本文基于大数据平台获取相关数据,通过对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与物流的分析拟合,将信息技术与中国信息地理空间布局有效整合在一起,并进一步剖析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相互耦合与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中国信息流主干网络主要呈枢纽式分布,网络空间的资金流量格局受地理空间的制约较小,并且虚拟空间协同效率呈现“异质化”,流空间的各个要素流流动是信息流引导的各个要素流之间交织融合的过程,并在导引过程中,影响效果层层放大,信息流、商流与资金流对物流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依然存在空间摩擦,中国当前的流空间格局仍待进一步的优化,空间作用模式还在不断发展中。
2018 Vol. 0 (9): 49-57 [
摘要
] (
35
)
HTML
(1 KB)
PDF
(2592 KB) (
286
)
58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目标体系与评估——基于上海数据的研究
常旭华, 刘永千, 刘笑, 陈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政策,相应的系统性政策评估却始终未及时跟进。本文以上海为例,聚焦其在1986—2017年颁布的55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从时间维度分析其演变历程,基于调研数据分析其政策满意度,并运用政策评价逻辑模型对全局性政策体系和重点政策开展评估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开展政策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2018 Vol. 0 (9): 58-68 [
摘要
] (
26
)
HTML
(1 KB)
PDF
(921 KB) (
509
)
69
两化融合对制造企业成本管控影响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潘玉香, 赵秋红, 齐二石, 黄毅敏
制造企业两化融合战略实施对企业成本管控的对接能力和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采用灰色优势模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两化融合达到一定水平,两化融合为管理理念、系统集成、企业发展战略、成本管控、经济效益等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两化融合是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2018 Vol. 0 (9): 69-79 [
摘要
] (
26
)
HTML
(1 KB)
PDF
(770 KB) (
230
)
科技投资
80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研究前沿演进路径——基于知识图谱的量化研究
罗暘洋, 李存金, 方俊
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对2013—2016年有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论文进行知识图谱的量化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国内有关互联网金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普惠金融、大数据的金融应用。而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以及大数据下的金融风险评估。此外本文发现,中外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的演进路径趋同,具体可归纳为“原理探究—方法设计—应用推广及机制建设”三步。其中原理探究阶段学者更关注技术创新;方法设计阶段学者重点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应用推广及机制建设阶段学者更关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以及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深化应用。
2018 Vol. 0 (9): 80-88 [
摘要
] (
30
)
HTML
(1 KB)
PDF
(2728 KB) (
511
)
89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股权融资平台建设与发展对策
杨建辉, 林焰, 李蓬实
针对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小、风险高、无担保和盈利能力不足等特点进行分析,首先指出形成孵化器融资难题的内因与外因。其次,结合互联网金融的优点,探讨了三种孵化器互联网股权融资模式。最后,建立起了适用于中国孵化器的互联网股权融资平台,并进一步对平台的可行性、主要功能、业务流程与运营模式四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从而提出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与风险监管措施。互联网股权融资平台有效拓宽了孵化器的融资渠道,为解决孵化器的融资难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018 Vol. 0 (9): 89-99 [
摘要
] (
47
)
HTML
(1 KB)
PDF
(906 KB) (
259
)
100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效率的测度及比较——基于1040家公众公司的微观数据
张莉莉, 肖黎明, 高军峰
本文从绿色金融资源被投入主体(企业)的角度出发,运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分别测算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效率,进而从全国、省际和区域层面对二者进行了静态比较和动态分析。结果发现:就全国而言,目前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及效率均较低,但处于不断发展和改进之中;而部分省份和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效率,无论是在静态水平还是在动态演进上都表现出不协调的特征,即从静态来看,呈现高水平-低效率和低水平-高效率的分布特征。从动态变动趋势看,部分省域和地区则表现出水平上升-效率下降的态势。目前部分省市和地区只顾一味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却未能有效利用这些金融资源,而有些省份和区域则表现为绿色金融资源投入不足。
2018 Vol. 0 (9): 100-112 [
摘要
] (
41
)
HTML
(1 KB)
PDF
(859 KB) (
691
)
农业研究
113
中国农业技术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亚如, 张俊飚, 张昭
本文以2000—2017年CSSCI来源期刊上刊发的3102篇农业技术相关论文为样本,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该领域进行聚类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及关键词突现分析。研究发现,2000—2017年,对农业技术的文献研究增加较快,初步形成了核心刊物群,但尚未拥有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在研究机构上以武汉、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等方面研究是主要热点,不同角度探讨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是农业技术领域主要趋势。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也是农业技术领域的研究前沿。
2018 Vol. 0 (9): 113-120 [
摘要
] (
38
)
HTML
(1 KB)
PDF
(930 KB) (
391
)
121
“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协同平台建设
唐润, 关雪妍, 于荣
在“互联网+”战略的引领下,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中国农业产业链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的需求,本文提出建立“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协同平台,首先对“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协同平台的建设需求进行分析,之后对“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协同平台的功能进行设计,按照平台针对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服务内容将平台功能划分为土地流转、农资交易、农机协调、农业课堂、农产品交易、休闲农业与农业金融七大模块,同时对平台运作架构进行阐述,最后针对平台建设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2018 Vol. 0 (9): 121-127 [
摘要
] (
37
)
HTML
(1 KB)
PDF
(1128 KB) (
757
)
128
涉农平台经济:新兴模式、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芦千文, 张益
涉农平台经济是农业分工深化过程中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演化路径,已成为农业产业组织转型与业态创新的重要方向,有以涉农电商平台、现代农业创新服务平台、新型为农综合服务平台、农业产业链服务平台等为核心形成的新兴涉农平台经济模式。涉农平台经济为现代要素进入农业和普通农户进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提供了载体,在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农平台可作为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重要成员,目前存在着定位模糊,真假难辨,层次低、功能弱、同质化、盈利难,监管机制不匹配等问题。需要发挥政策推动、引导、规范作用,甄选适宜主体发展涉农平台经济,建立相匹配的产业政策体系。
2018 Vol. 0 (9): 128-133 [
摘要
] (
35
)
HTML
(1 KB)
PDF
(672 KB) (
330
)
人才资源管理
134
高校智库人才影响力评价体系建设与启示——基于湖北57所高校研究基地智库人才的调查
李蒙, 余宏亮, 李永周, 龚雨洁
高校作为人才发展的摇篮,是智库发展的未来方向。通过对湖北57所高校研究基地智库人才实证分析,应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一套包含三个层次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对高校智库人才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得出高校智库人才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2018 Vol. 0 (9): 134-140 [
摘要
] (
55
)
HTML
(1 KB)
PDF
(690 KB) (
705
)
141
CEO特征、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
钟熙, 陈伟宏林, 越颖
结合高层梯队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国际化速度、CEO特征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权变模型。以2008—2016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检验后发现:CEO的国际经验削弱国际化速度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CEO任期、CEO两职兼任增强国际化速度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CEO的年龄与教育水平对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无显著影响。
2018 Vol. 0 (9): 141-147 [
摘要
] (
43
)
HTML
(1 KB)
PDF
(716 KB) (
279
)
研究与探讨
148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理论研究
吴智泉, 唐宏芬, 冯强
本文对近零碳排放区的概念进行理论研究,从概念上对低碳、近零碳排放、零碳进行区别。对技术理论进行分析,提炼近零碳排放技术特征,对低碳和零碳技术与低碳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指出低碳与零碳技术推动三大变革。探讨了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总体规划,并指出可能存在的五种典型区域类型。指出构建评价体系应在科学性、全面性、方向性、可行性的基础上考虑六大原则。对碳循环机理进行分析,提出碳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
2018 Vol. 0 (9): 148-155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1224 KB) (
424
)
156
中国工业碳排放交易政策影响研究
刘勇, 曾康佳
通过系统动力学,建立了中国工业碳排放交易政策模型,研究配额交易价格、配额免费比例、CCER交易价格、CCER抵消比例限制的变化对中国工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配额交易政策的实施会带给工业经济一定的负效应,但政策的减排效应更为显著;CCER交易政策的实施可以缓和配额交易政策对工业经济的负效应;过于宽松的CCER抵消比例限制和配额免费比例,减排效果较差;配额交易价格和CCER交易价格的上升都会加剧对经济的负效应,但同时减排效应也会更为显著。
2018 Vol. 0 (9): 156-165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1356 KB) (
224
)
166
生态补偿背景下生态建设公私合作模式的运作机制
耿翔燕, 葛颜祥
公私合作模式是创新生态补偿融资运营的新模式,可缓解生态补偿中政府进行生态建设的财政压力,二者在领域发展和国家政策方面高度耦合。理顺运作流程、选择各阶段的适宜模式、明确“政府主导、私企参与”的角色定位,是生态补偿中公私合作模式项目运行的关键因素。其中,生态补偿资金是与其他领域公私合作模式项目的区别所在,也是提高生态建设中公私合作模式落地率的关键。此外,做好风险防范、模式差异化、健全法律法规,可保障生态补偿中公私合作模式的顺利开展。
2018 Vol. 0 (9): 166-172 [
摘要
] (
23
)
HTML
(1 KB)
PDF
(764 KB) (
265
)
国际研究
173
日本对华贸易、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
王晗
基于中日贸易互补指数以及中国通过对日本的直接投资获得该国的研发资本存量溢出额的分析,表明日本对华贸易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弱。根据日本对中国影响的阶梯式理论,对华影响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九省市。基于2004—2015年九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日本对中国九省市的贸易和直接投资对九省市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对中国九省市的贸易对九省市技术创新影响呈现正U型曲线关系,在当前时期影响始终在U曲线的右侧;日本对中国九省市的直接投资对九省市技术创新存在负向影响。
2018 Vol. 0 (9): 173-180 [
摘要
] (
27
)
HTML
(1 KB)
PDF
(771 KB) (
209
)
181
从MP3案例看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技术创新机制
黄宁燕, 孙玉明
MP3是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从前瞻性研究成果到技术开发和产品商业化的典型范例,具有德国公共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典型意义。本文从MP3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出发,深入剖析弗劳恩霍夫协会独特的运行机制与其创新过程的关系,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如何通过与大学紧密合作以及与产业部门的“合同科研”,达成一个有效实施协同创新的平台。
2018 Vol. 0 (9): 181-188 [
摘要
] (
48
)
HTML
(1 KB)
PDF
(698 KB) (
560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