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2年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2-10-05

产业研究
国际研究
科研管理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人才研究
知识产权管理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新型举国体制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封凯栋
2022 Vol. 3 (10): 0-0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778 KB)  ( 191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2 Vol. 3 (10): 0-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982 KB)  ( 51 )
       科研管理
1 基金资助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基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分析
关娇, 胡光元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估合成生物学领域科研基金资助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本文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基金资助论文为研究对象,收集2010—2020年发文量前五的国家,对科研基金资助效果进行整体分析。研究表明,在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①基金资助有效提升了科研产出数量,中国科研产出量增长迅猛,并于2019年首度超越美国,位列全球第一。②基金资助能够推动科研产出质量,但显著程度在不同国家不尽一致,中国的产出质量仍然落后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③较之美国、英国和德国,基金资助对中日两国科研相对影响力的提升效果尚不显著;较之非基金论文,基金资助有效提升了科研产出的相对影响力,然而英国非基金论文的相对影响力高于基金论文,对此本文做出了进一步解释。
2022 Vol. 3 (10): 1-13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1267 KB)  ( 267 )
14 基于合作位态的国家科研实力测度——以ESI高被引论文为例
王玉奇, 陈悦, 宋超, 王康
为了客观把握和认识中国在高水平学术研究中的自主可控和主导引领能力,本文综合考虑合作国家的合作位态,从科研自立与学术贡献双重视角设计国家科研自立指数与国家学术贡献度,构建国家科研实力测度模型,并对中国和G7国家在ESI高被引论文中的科研实力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美国对世界高水平研究做出的学术贡献最大,中国也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潜能;中国高水平科学研究表现出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但这种独立自主更多地表现在独立发表论文,尚未在国际合作网络中表现出引领性的独立自主;综合科研自立和学术贡献,美国仍是当今科研实力水平最高的科技强国;国家科研实力指数值与发文量和GDP高度相关,与创新指数呈现弱相关性,说明基础研究与创新应用直接关系较弱。
2022 Vol. 3 (10): 14-24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1853 KB)  ( 108 )
25 科学型规制的演变与架构——以转基因食品规制为例
孙娟娟
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带来了市场前景可观的新产品和生产方式。同时,科技和商业创新也伴随着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应运而生的科学型规制旨在防控风险,并通过科学评估寻得规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食品安全规制是典型的科学型规制,其风险管理决策同样依托于科学评估提供的事实基础。然而,无论是重塑被食药事件影响的规制信任,还是提高对转基因食品等技术食品的社会接受度,风险规制者既需要技术和经济的理性维度来掌握风险的客观信息和知识,也需要政治乃至道德维度来回应消费者和公众的需求。
2022 Vol. 3 (10): 25-30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1726 KB)  ( 78 )
       产业研究
31 面向未来重点产业和领域发展的工程科技需求分析——以医疗和能源领域为例
王宏伟, 张静, 张艳芳, 朱承亮
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愈加突出,从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把握工程科技的发展趋势,对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需求拉动创新理论分析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以及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的理论激励,提出面向未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工程科技预见研究框架体系和实施路径。基于未来经济发展预测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愿景描绘,以医疗卫生和能源两个行业为例,综合考虑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国家重大战略的目标要求等,邀请领域战略专家对行业工程科技的需求方向、重点工程技术、发展制约因素和可能的产业化前景进行预见。
2022 Vol. 3 (10): 31-41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1314 KB)  ( 122 )
42 后摩尔时代中国半导体产业创新战略研究——后发经济体典型赶超路径的经验启示
于潇宇
全球半导体产业迈入后摩尔时代,为中国等后发经济体带来后发赶超机遇。本文梳理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当前现状和问题,探讨其深层内在原因和主要机遇优势。以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韩国三星、中国台积电和荷兰阿斯麦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典型后发赶超路径,并基于三类机会窗口理论和四类创新情境,对微观案例进行深入的纵向比较分析,得出相关启示。最后,对制定后摩尔时代中国半导体产业创新战略提出六点政策建议。本文指出,中国应坚定打造自主创新为主导的产业完整生态,不断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激励企业紧抓新兴技术机遇,做优产业细分领域,优化人才引育机制,扩大国际开放合作。
2022 Vol. 3 (10): 42-51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1167 KB)  ( 489 )
52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研究
王宏起, 项萍, 李晓莉
面向中国新发展格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研究产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对指导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性和阶段性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2011—2020年30个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指出创新受限阶段。研究发现,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性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普遍较低,创新引领区域与东部地区创新生态位适宜度优势明显,且随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阻碍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受限阶段由范式生态位转为技术生态位。本研究旨在指导区域产业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明晰产业创新发展受限阶段及薄弱环节,为各区域制定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2022 Vol. 3 (10): 52-62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2136 KB)  ( 115 )
       企业研究
63 数字技术赋能视角下企业参与扶贫的前因组态研究
余菲菲, 何冰儿
本文借鉴数字创新理论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88家参与扶贫的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究数字技术创新能力、行业数字化程度以及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等六个前因条件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参与扶贫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前因组态类型即区域-行业环境推动型组态、企业自身驱动型组态和内外要素联动型组态会引发企业高扶贫投入强度,在数字技术赋能视角下,若企业所在省市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行业数字化程度较高,且企业自身数字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则能有效推动企业实现扶贫领域的社会创新。
2022 Vol. 3 (10): 63-74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1158 KB)  ( 412 )
75 经济增加值考核是否会引发企业研发操纵行为——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郝婷, 马研硕
研发操纵行为对企业未来业绩和价值创造具有不利影响,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新企业认定和税收加计扣除政策下是否存在研发操纵。本文以2010年央企全面实施经济增加值考核为自然实验,选取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EVA考核实施是否引发央企研发操纵行为,进一步探究研发操纵在EVA考核与企业价值关系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EVA考核实施会引发部分企业进行研发操纵;EVA考核整体上抑制央企价值提升,部分归因于企业正向研发操纵行为的存在;企业正向研发操纵行为在EVA考核影响企业价值提升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本文结论拓展了企业研发操纵驱动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国资委通过监管研发操纵行为提高EVA考核的激励效果。
2022 Vol. 3 (10): 75-84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1854 KB)  ( 194 )
85 动态能力视角下组织惯性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
曹勇, 刘弈, 东志纯, 王子欣
基于制造企业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实证研究组织惯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并分析知识惯性的调节效应和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惯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负向影响;学习惯性对组织惯性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而经验惯性对组织惯性与动态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动态能力对组织惯性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不仅对深化组织惯性与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理论启示,同时对降低组织惯性的负面影响、加快中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2022 Vol. 3 (10): 85-94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1137 KB)  ( 235 )
95 基于营商环境视角的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组态路径研究
李园园, 柴雨辰, 刘建华
近年来创新活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然而,什么样的营商环境能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基于营商环境视角,在组态思维下对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提升路径进行探索。研究发现:①单个营商环境要素并不构成提升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②激发民营企业高创新活力的营商环境组合有4条路径,分别为政府主导逻辑下依托公共服务的金融驱动模式、政府助力逻辑下依托人力和法治的金融驱动模式、政府与市场双元逻辑下依托公共服务的创新驱动模式以及市场逻辑主导下的创新驱动模式。③非高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驱动机制有3条路径,且与高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因果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推动营商环境研究更细粒度的理解,推动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并为民营企业探索创新活力驱动路径提供理论参考和有益实践启示。
2022 Vol. 3 (10): 95-103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1148 KB)  ( 472 )
       区域研究
104 未来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发展机制——基于未来科技城的案例分析
王洋, 葛媛媛, 易高峰
为了构建科技园区演化成科技城的实现机制,本研究提出“创新核—创业核—服务核”共生创新网络模型,对中国4座未来科技城发展模式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创新核、创业核、服务核在科技城共生创新网络形成中演化为3个阶段,形成4个机制。①政策驱动机制,既是牵引,又是托底,贯穿于3个演化阶段。②启动阶段,形成要素汇聚机制。③发展阶段,形成协同治理机制。④共生阶段,形成模块融合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共生创新网络模型为科技城发展的从业者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借鉴。
2022 Vol. 3 (10): 104-115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1576 KB)  ( 110 )
116 政府干预、绿色金融和区域创新能力——来自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证据
吕鲲, 潘均柏, 周伊莉, 李北伟
本文采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基于熵值法和政府财政干预模型测得的绿色金融指数和政府干预作为解释变量,并通过构建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2007—2019年30个省份的政府干预和绿色金融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显著提升区域创新,政府财政干预则会抑制区域创新,而两者对区域创新的联合影响为负。同时,基于经济空间权重矩阵,一省绿色金融对他省的区域创新发展具有负向空间传导效应,而政府干预则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传导作用。经过分地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政府干预的空间效应消失;而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对区域创新的推动效应和变量的空间效应并不显著。
2022 Vol. 3 (10): 116-126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1148 KB)  ( 387 )
       知识产权管理
127 技术标准化与专利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李宗辉
中世纪后期,西欧的行会技术标准化与早期专利授权实践之间产生了既相互排斥又彼此促进的影响。科技和工业革命加强了技术标准化的专业性和组织性以及专利代理的职业性,专利在英国“自下而上”的技术标准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标准又反过来为专利审查提供了依据。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出现了垄断公司事实性技术标准化、政府部门强制性技术标准化和民间学会协商性技术标准化等标准化类型,专利在其中的地位各不相同。20世纪,国际标准化组织纷纷成立,技术标准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标准必要专利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其中以ICT领域最为突出。历史表明,技术标准化与专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应以“技术因素”为中心审视专利的标准必要化,加强对事实性技术标准中专利许可的反垄断审查,区分不同类型技术标准容纳专利的空间,以及在国家标准化战略的推进中建构和实施有效的标准必要专利法律政策体系。
2022 Vol. 3 (10): 127-137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132 KB)  ( 242 )
138 组织经济学视角下职务发明权属模式改良研究
杨正宇, 郭骞
职务发明权属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雇员智力劳动和雇主物质投入的比重,组织经济学理论可以为其模式改良提供新视角。职务发明权利归属过程中存在交易成本和计量成本,交易成本多发生在权利归属于雇员的情况下,而计量成本多发生在权利归属于雇主的情况下。以厚雇主主义模式和厚雇员主义模式的交易成本差和计量成本差构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我国厚雇主主义权属模式整体合理,但雇佣关系解除后一年内完成的与原单位职务相关的发明创造不宜认定为执行职务完成的发明创造;借助雇主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交由雇佣双方约定权属更为适宜;权属分配时应留给雇佣双方更多意思自治空间,科研人员群体应予以特殊对待。
2022 Vol. 3 (10): 138-145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1099 KB)  ( 55 )
146 中国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安全审查机制的问题剖析与优化之策
黄玉烨, 刘云开
随着新时代知识产权“国家安全属性”的日益凸显,维护知识产权领域的国家安全成为国际经贸活动的基本底线,基于国家安全而开展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审查成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要求。TRIPS协定“知识产权安全例外条款”和中国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为该机制的运行提供法律和实践依据。但中国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安全审查机制仍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在制度性质、审查内容、程序设计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不尽成熟。有必要明确其“市场补充机制”的法律定位,厘清技术出口管制与知识产权安全审查部门之间的职权关系,并通过构建中国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数据库与备案监管机制、统一审查标准、明确法律责任等路径,保障该机制顺畅实施,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
2022 Vol. 3 (10): 146-156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1428 KB)  ( 163 )
       人才研究
157 2012年首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研轨迹分析
崔琰琳, 沈刘峡
为了深入探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对青年人才成长的支撑及促进作用,本文以2012年首批“优青”获得者为研究对象,建立个人信息及论文数据库,剖析“优青”获得者科研产出、科研合作角色转变和人才成长及流动特征等。结果显示,“优青”基金对科研产出有积极推动作用,但对科研产出影响力提升幅度有限,2012年获评的男性和女性“优青”科研产出尤其基金产出数量基本相当;多数“优青”在获资助后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减少,而通信作者论文显著增多,体现了“优青”获资助后在团队合作中承担角色发生转变;2012年“优青”中已有177人获得“杰青”项目资助,实现了从“优青”到“杰青”的有效衔接;总计51位“优青”存在职业流动现象,流动高峰为获“优青”的第7年,以43岁的“优青”流动人数最多,经济发达的京津冀、江浙沪和粤港澳是“优青”人才流入热门地区。广大学者和学校都应该充分利用“优青”项目的有力支持,杜绝过度头衔化,真正为中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2022 Vol. 3 (10): 157-168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1183 KB)  ( 313 )
169 新时代加快理科类专业紧缺人才高质量培养研究——基于IPOE理论框架的476位理科专家访谈分析
陈新忠, 王庆鲁, 王圆晴
理工农医紧缺人才培养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任务,而理科类高精尖人才短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最大瓶颈。本研究构建理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IPOE理论框架模型,基于476位理科专家的调研访谈,从输入、过程、产出和效应4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科学精神缺失和成才动力不足是中国理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体现在高校理科人才培养理念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不充分、培养模式落后、培养质量不高、评价导向偏颇和社会效应低下。加快理科类专业紧缺人才高质量培养,中国亟需在总量控制中依据紧缺专业方向树立理科紧缺人才培养新理念,支持建立理科综合实践基地,构建学科交叉培养体系,轮训提升教师育才水平,改革评价促进原始创新。
2022 Vol. 3 (10): 169-177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1183 KB)  ( 330 )
       国际研究
178 基于技术转移的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估——以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为例
涂彦
为了改进和完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价、评估国际科技合作价值,本文结合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共性特点,从技术转移的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技术投入、技术转移过程以及技术转移成果及其影响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开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科技合作价值等级为高。研究选择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技术转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作为案例,证明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适用性,为国际科技合作评价提供参考。
2022 Vol. 3 (10): 178-188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1224 KB)  ( 130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