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1年 第8期
刊出日期:2021-08-05

产业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
农业研究
区域研究
研究与探讨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推进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高水平发展
李群
2021 Vol. 2 (8): 0-0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740 KB)  ( 324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1 Vol. 2 (8): 0-0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949 KB)  ( 88 )
       科技政策
1 科技政策变迁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分析
李薇
本文基于增长核算法中的 “索洛余值法”,选取1990—2019年中国由宏观经济总量统计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动水平。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呈现波动趋势,且与同期产出水平变动趋势相似。然后利用事件系统理论,结合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颁布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方针战略及相应政策实施所带来的 “事件”影响进行分析,诠释了同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成因,总结科技进步的趋势及发展要求。本文丰富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影响成因分析视角,为后续推进科技发展工作、定位改革关键领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目标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1 Vol. 2 (8): 1-11 [摘要] ( 34 ) HTML (1 KB)  PDF (1180 KB)  ( 255 )
12 竞争性与普惠性政府补贴对科创企业绩效的差异化影响
罗兴武, 张皓, 刘洋
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和生存分析方法,从资源与制度整合视角考察普惠性和竞争性政府补贴对科创企业的异质性效应。 “是否有成效” “如何影响绩效”和 “能否持续影响绩效”三个子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普惠性与竞争性政府补贴均对科创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但补贴效果更多地体现 “扶持强者”;组织合法性是竞争性政府补贴促进科创企业绩效提升的重要渠道,但在 “鼓励弱者”的普惠性政府补贴和绩效之间传导作用并不显著;政府补贴总体上延长了科创企业绩效增长持续时间,但主要体现在竞争性补贴 “扶持强者”的效应上。
2021 Vol. 2 (8): 12-21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1112 KB)  ( 636 )
22 自主技术创新还是技术引进:范式选择与资源优化配置
蔡渊渊, 綦良群, 张毅, 王成东
聚焦于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范式选择与创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从行业与国家二维视角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产业技术创新范式选择规律,进而基于效率视角提出产业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策略。研究发现:不同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引进效率间的关系存在较大异质性;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效率全球领先,自主技术创新效率则处于全球中上游水平;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离散性,适度控制其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规模并调整其投入结构,可有效提升其技术创新效率;在技术创新资源约束条件下,以效率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范式选择应是先从技术引进开始,在实现技术创新规模效应、不断提升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再进行自主技术创新,进而实现综合技术创新;产业应遵循特定比例关系进行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
2021 Vol. 2 (8): 22-32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1126 KB)  ( 191 )
       科研管理
33 面向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项目经理制度分析
孟宪佳, 袁建湘, 雷瑾亮
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是打破技术垄断与封锁,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中国科技项目管理的现实状况出发,分析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的特点与管理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DARPA项目经理制度的优势,提出一种面向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新型分布式项目经理制度,实现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提升管理效能,并对其实际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2021 Vol. 2 (8): 33-38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1043 KB)  ( 214 )
39 文献计量视角下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科研能力对比研究——以新材料领域为例
张贵兰, 王运红, 贾佳, 郑雯雯, 赵筱媛
从高层次人才构成看,国外引进人才与本土培养的人才是当前科研人才最重要的两个来源,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聚焦国内新材料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分别选取12名相同年龄段的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基于定量数据分析,从国际合作、科研成果产出、学者影响力三个维度对两类人才科研影响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群体中,引进人才在国际合作和成果数量产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学者影响力方面,引进人才组的平均H指数更高,本土人才组的平均π指数和RCR指数更高,本土人才整体科研水平与引进人才保持一致。结果表明,中国在吸引海外优质人才的同时也要积极挖掘本土高层次人才,为其提供优质的科研资源和环境。
2021 Vol. 2 (8): 39-47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1666 KB)  ( 259 )
       产业研究
48 后发复杂产品系统核心技术突破机制——基于中国中车的纵向案例研究 (1986—2019年)
刘海兵, 阚玉月, 许庆瑞
本文基于中车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从企业微观层次系统探讨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研究发现:①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包括国家需求基础上的动力牵引机制、坚持 “以我为主”的合作创新机制、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长期主义的知识治理机制;②国家需求基础上的动力牵引机制提供创新动力,国家需求为复杂产品提供市场,政府政策提供政策保障,两者共同为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资源投入提供可能性;③坚持 “以我为主”的合作创新机制提供创新资源,坚持自主品牌的战略定力和构建关系型交易的合作模式使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在保证自主品牌的基础上获得外部创新资源,积累自身研发能力;④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创新型人才,包括坚持集中统一、价值创造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⑤长期主义的知识治理机制提供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的知识基础,确立为人民服务的隐形宗旨。
2021 Vol. 2 (8): 48-58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1153 KB)  ( 290 )
59 产业智能化的发展机理、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基于行业专家访谈的质性研究
韩秋明, 王书华, 杨学成, 李京望
中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阶段,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赋能的作用机理,探析影响产业智能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和比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利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4位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和内容编码。研究发现:国外产业智能化相关研究偏重于算法和解决方案;国内相关研究聚焦于政策和事实性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实现产业价值创造,通过优化产业链、丰富创新链、拓展价值链等实现实体经济赋能;技术成熟度不高、行业数据获取困难、数字化水平滞后、智能化转型成本制约、智能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严重缺乏等是产业智能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1 Vol. 2 (8): 59-69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1166 KB)  ( 288 )
70 技术创新视角下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研究
欧阳铭珂, 李坚飞, 张亚斌
本文基于技术创新效率视角构建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网络结构模型,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SBM-NDEA模型对2000—2016年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进行测量;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技术创新对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工业部门间所表现出的异质特征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其内部不同工业部门间节能减排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技术创新对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提升有显著影响,尤其在资源投入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催化效应;②能源消费结构、新产品研发投入、市场前景预期3个因素显著影响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的提升;③新产品研发投入和R&D内部支出两个技术创新变量在不同类型工业部门对节能减排效率提升发挥了不同效应,且在各分位点上的弹性系数分布存在典型差异。本文创新在于从技术创新视角构建中国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模型,对技术创新在不同工业部门间产生的节能减排效应进行分析,为汽车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角、模型和范式。
2021 Vol. 2 (8): 70-81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1906 KB)  ( 343 )
       区域研究
82 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评价研究
伊彤, 王海峰, 张国会, 江光华
本文构建北京地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融合基础、融合投入、融合产出、融合环境4个维度,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对北京地区2014—2018年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北京地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48.6 (以2014年为100),较上年增长15.1%,增速较上年增加5.2个百分点。分领域看,文化科技融合基础、融合产出和融合环境三大指数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文化科技融合投入指数出现下降。文章最后提出促进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
2021 Vol. 2 (8): 82-89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1125 KB)  ( 143 )
90 基于科学计量的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岳晓旭, 苏竣, Philip Shapira, 谢其军
本文在提出新兴技术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案例,以期为中国人工智能区域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建立一个分析框架,以研究新兴技术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并使用科学计量学研究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人工智能知识创新生态系统。本文主要分析中国人工智能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人工智能知识创新的区域分布,核心区域创新集群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并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参与者在集群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人工智能知识创新集群已经广泛出现,受科技资源分布影响明显,地理邻近性仅在同一行政区范围内明显,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地方政府的创新发展政策有助于帮助区域打破行政界限,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区域协同创新。
2021 Vol. 2 (8): 90-100 [摘要] ( 31 ) HTML (1 KB)  PDF (5718 KB)  ( 248 )
101 数字城市的理念演化、主要类别及未来趋势研究
许竹青, 骆艾荣
城市与技术的关系由来已久,但将 “数字”这一技术概念与城市连接成为专有名词却是新事物。本文从技术变迁的外生驱动和城市发展问题的内生需求两个角度探讨数字城市兴起及发展的动因,通过厘定数字城市的相关概念,分析数字城市的理念演化过程,将数字城市分为 “作为实体城市信息投射的数字城市” “作为实体城市机能强化的数字城市”和 “作为实体城市环境延伸的数字城市”三大类别,并探讨了未来数字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当前数字城市建设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2021 Vol. 2 (8): 101-107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2606 KB)  ( 241 )
       农业研究
108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徐维祥, 王睿, 刘程军, 徐严, 刘晓雯
基于重构的农业科技创新指标体系,运用TOPSIS熵权法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空间自相关、趋势面、空间引力模型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时空演进特征,进一步运用GWR模型探究其背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且两极分化和层级差异较大,总体呈东北—华北—华东区向西南—西北区层级式递减的发展态势。②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地域内部分异明显,空间格局基本呈倒ζ形趋势。其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具有 “东密西疏”的特征,东北区与华东区空间联系强度明显,形成黑龙江—浙江—安徽空间三角强联系及陕西—山东、山东—湖北、陕西—浙江交叉强联系的空间分异格局。③政府扶持力度、人力资本强度、互联网+战略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农村经济水平、农业资源禀赋对部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由负向影响效应转为正向效应,区域开放程度对大部分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存在负向效应。
2021 Vol. 2 (8): 108-119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2064 KB)  ( 187 )
120 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中的 “能人效应”
朱英, 章琰, 宁云
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化农技推广过程中,作为在农村社区某一范围内对其他农民的认知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能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本文对能人的概念进行具体阐释,认为 “能人效应”是示范效应、公益效应、信息共享效应与磁化效应在农技推广过程中的综合体现,进而提出相应对策扩大 “能人效应”,以期带动多元主体参与现代化农技推广,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021 Vol. 2 (8): 120-125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1113 KB)  ( 145 )
       研究与探讨
126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重大工程复杂性维度模型构建
何清华, 田子丹, 罗岚
重大工程是典型的复杂系统,通常由技术难度、系统关联性、未知因素存在巨大差异的异质性子工程组成,并且受到国家和地方政策、法律、体制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基于港珠澳大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京沪高铁工程、上海世博会工程、青藏铁路工程等中国重大工程案例,采用基于典型案例的扎根理论全景式质性研究法构建中国重大工程复杂性维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重大工程复杂性维度包括组织复杂性、任务复杂性、技术复杂性、环境复杂性、制度复杂性和社会复杂性,且各复杂性维度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充分体现了重大工程复杂性的内生性、涌现性和外生性特征。本文对发展适合中国重大工程项目情境的复杂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021 Vol. 2 (8): 126-134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1082 KB)  ( 287 )
135 特种设备安全智慧治理新思路:区块链治理
郝素利
随着大型化、高参数、高危险性特种设备不断增加,传统的安全监管方式面临新挑战,数据孤岛、数据安全、监管效率等问题突显。智慧监管基于数据分析进行科学决策,能大大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立足于特种设备现状及其安全治理实践,选择 “联盟链+私有链”的模式作为特种设备安全智慧治理区块链模式,进而在分析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主体交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联盟区块链的特种设备安全智慧治理数据共享机制及智慧治理机制,实现特种设备安全治理智慧化,解决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中的数据孤岛和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
2021 Vol. 2 (8): 135-144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1462 KB)  ( 301 )
145 中国管理科学领域热点主题识别与趋势预测
余辉, 梁镇涛, 张羽帆
识别和预见管理科学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对相关学者和科研管理机构把握研究方向、有效分配科研经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鉴引文分析中 “睡美人”文献识别方法,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NSFC)指定管理科学的重要期刊近20年所刊载文献为分析数据源,对其进行关键词语义聚类识别出研究主题,依据主题沉睡时长特征和主题热度综合把主题类划分为睡美人特征热点、成熟热点、潜力热点和其他共4类,并用美丽系数来识别睡美人特征主题浮现点,结合热点浮现点对主题类进行研究热度预测,采用累计增长数曲线对比验证其合理性。结果表明,创新能力、关系网络、行为意向和资源环保4个主题属于睡美人热点主题;创业人才、国际贸易、工业汽车和行为心理属于潜力热点主题,它们主题浮现点较晚,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很可能成为新兴热点主题。
2021 Vol. 2 (8): 145-156 [摘要] ( 31 ) HTML (1 KB)  PDF (4619 KB)  ( 216 )
157 “明星发明人”研究评述:内涵、分类与测量
孙玉涛, 张瑛
作为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明星发明人是企业的稀缺性资源。本文关注悄然兴起的明星发明人研究,利用网络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评述梳理明星发明人的内涵、分类与测量。首先,本文回顾了明星发明人的内涵演变,从早期仅强调发明人的业绩产出,再转到关注其影响关系,进一步挖掘了不同属性特征下明星发明人的内涵。其次,从产出和影响两个角度对明星发明人分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深化了明星发明人群体内部异质性的认识。再次,从产出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明星发明人的测量指标和标准进行分析,指出每一类测度方式的特点及不足,提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测度方式的思路。最后,总结已有研究在内涵、分类与测量方面的不足之处,并为未来研究设计指明方向。
2021 Vol. 2 (8): 157-167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2204 KB)  ( 189 )
       国际研究
168 从分歧到共识: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及中国因应
王佳宜
网络空间经历了从 “去主权化”到 “再主权化”的转变,并由多元主体推动国际规则制定进程。在利益诉求不断权力化的驱使下,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塑造过程暴露出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间的理念分歧,以及国家间的资源争夺与利益碰撞等问题。随着主权原则在网络空间的承认、软法规范的勃兴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积极行动等议题的讨论与实践,国际社会在这些领域逐渐凝聚共识,协调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成为可能。中国正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未来应促进基础的原则性共识进一步优化、澄清与实践,提出既兼顾本国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又为网络发展中国家发声的中国方案。
2021 Vol. 2 (8): 168-177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1092 KB)  ( 425 )
178 国际社会科学领域人工智能研究演进与前沿
张少杰, 李娜
本文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对SSCI数据库中1956—2019年的3620篇相关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际社会科学领域人工智能研究呈指数型增长,美国引领了社会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国发文量排名第二但国际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核心研究机构以发达国家高校为主,且各研究群体间缺乏合作与交流;高产作者与高被引作者没有重叠性,差异性较大。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研究呈现出较强的波段特征,先后经历了早期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的行业应用研究阶段、中期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社会科学问题预测阶段以及当代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多元化研究阶段,新需求、新问题和新技术是社会科学领域人工智能研究发展的三大驱动力。高突现关键词表明 “大数据”和 “互联网”是当前的研究前沿,并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科学领域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2021 Vol. 2 (8): 178-188 [摘要] ( 22 ) HTML (1 KB)  PDF (2318 KB)  ( 356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