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3年 第9期
刊出日期:2023-09-05

创新研究
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
农业研究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研究与探讨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戚湧
2023 Vol. 4 (9): 0-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216 KB)  ( 123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导读:  
 
2023 Vol. 4 (9): 0-00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788 KB)  ( 73 )
       科技政策
1 适应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双层治理逻辑与实现路径
韩凤芹, 陈亚平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工程,需要宏观和微观多主体参与实现协同共治。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体目标要求下,科技治理更需要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以微观主体为核心推进科技创新建设。本文基于新时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要求,构建科技创新的双层治理体系。其中,宏观治理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系统推进宏观政策改革,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环境;微观治理的核心在于通过明晰各主体的功能定位,强化自我组织和协同创新,从而激发内生创新活力。宏微观双层治理需有效贯通,共同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
2023 Vol. 4 (9): 1-9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6564 KB)  ( 74 )
10 论原创性、引领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逻辑与方法
封颖
原创性、引领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位居中国重大科技项目体系的 “金字塔尖”,是科技决策领域的关键核心问题之一,但对此类项目的科技决策研究尚存空白。本文指出,此类项目的科技决策逻辑应能界定 “超强科学性”,还需应对组织管理超复杂、工程实现超高难度、经费审计这三类决策难题。本研究选取近30年来全球科技界已建成的原创性、引领性级别的重大科技项目中的佼佼者,即由美国主导、欧洲、加拿大主要参与的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项目为案例,凝练总结出此类项目的决策逻辑及方法,为 “十四五”及 2021—2035年中长期时段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科技决策补充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探究,并期许引起科技政策研究界对这一重要课题的深入挖掘。
2023 Vol. 4 (9): 10-16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5558 KB)  ( 49 )
       科研管理
17 关键核心技术 “卡脖子”问题的识别及应用:以AI芯片为例
陈旭, 江瑶, 熊焰, 张凌恺
识别出具有战略意义的 “卡脖子”问题是中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构建 “关键核心技术筛选—潜在 ‘卡脖子’问题判定— ‘卡脖子’问题甄别”三阶段识别模型。首先,从 “战略安全性—前沿技术性—经济价值性”3个维度设计指标体系,筛选出关键核心技术;其次,从 “数量差距—质量差距”2个维度构建技术差距指数模型,判定出潜在的 “卡脖子”问题;再次,从 “模仿创新—自主攻克—颠覆性替代”3个维度制定专家甄别方案,识别出关键核心技术 “卡脖子”问题;最后,以AI芯片产业为实证对象,识别得到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精密光学器件控制、核心算法等14项关键核心技术 “卡脖子”问题清单。本文不仅弥补了现有研究仅采用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的不足,而且可以为中国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决策参考。
2023 Vol. 4 (9): 17-27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8238 KB)  ( 113 )
28 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加强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研究——基于上海实践
芮绍炜, 康琪, 操友根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战略科技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特征、载体、行为、功能等角度对战略科技人才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立足上海发展现状,认为战略科技人才还存在数量不足、在重大战略任务中培养机制不健全、 “平时”状态下战略能力培育不足、基础保障制度有待优化等问题。充分学习借鉴国际国内战略机构平台育才、重大攻关任务炼才、国际大科学计划塑才、 “平时”能力建设铸才等经验模式,以 “使命导向、战略牵引、能力培养、制度保障”为总体思路,从建立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的体系化培养制度、加强战略能力储备、优化保障战略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制度等方面提出加强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3 Vol. 4 (9): 28-37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8078 KB)  ( 84 )
       创新研究
38 产学研创新主体适应性行为演进路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研究
何声升, 迟景明, 张旭雯
产学研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适应性行为是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式。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产学研创新主体适应性行为内在逻辑,即产学研创新主体的适应性行为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产学研创新主体相互适应,生成复杂适应系统的复杂动态模式,推动着产学研创新生态系统的不断演化。本文围绕D大学和S集团的探索性案例,采用扎根理论凝练出产学研创新主体适应性行为需经历创造性搜寻、适应性选择、自觉性变异3个阶段的演进路径。因而产学研创新主体适应性行为过程,就是在创造性搜寻、适应性选择、自觉性变异的共同作用下螺旋式前进的过程。
2023 Vol. 4 (9): 38-47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8046 KB)  ( 50 )
48 多主体协同视角下产业链与创新链 “链际融合”路径设计
王雪原, 李家先
本文基于多主体协同视角,确定产业链与创新链 “链际融合”路径。依据基础态、衔接态与产品态的环节主体态势、创新链与产业链相关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糊集定性分析,以干细胞产业为研究对象,确定链际融合路径与全链路融合路径。研究表明:基础态与衔接态链际融合路径有3类,即科研反哺型、企业延展型、政府协筑型;衔接态与产品态链际融合路径有3类,即组织发轫型、知识破茧型与功能涌现型;根据两阶段链际融合路径结果,获得干细胞产业两链融合的全链路必要路径 “企业-企业-医院”;围绕产业必要路径,依次佐以首要、进阶、补充路径所需的协同主体,可实现地区链际融合水平不断攀升。研究结论在丰富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研究视角的同时,可为地区两链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与决策依据。
2023 Vol. 4 (9): 48-58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8041 KB)  ( 45 )
59 数字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和组合初探——基于大数据产业政策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孔文豪, 陈玲
基于22份省级大数据产业政策的文本分析,归纳出数据设施、数据治理、应用场景、产业塑造、财税金融、研发鼓励6个主要政策工具,并结合地区经济基础、政府能力等环境因素,构建 “政策工具-基础环境”联动匹配的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究政策工具及基础环境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据设施、数据治理、应用场景这三个政策工具的组合促进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经济基础和政府能力是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性组合中均出现的基础环境组合;产业塑造和研发鼓励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未发现财税金融工具有显著作用。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上述结论可为政府如何选择和运用政策工具提供一些启示建议。
2023 Vol. 4 (9): 59-68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6777 KB)  ( 83 )
       企业研究
69 专利怎样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基于两家上市公司 “成”与 “败”案例的研究
赵昌文, 卢中伟, 杜江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选择两家较早且同年在创业板上市、所在行业接近、上市时均以专利为亮点、上市后均有大量专利申请,然而数年后经营业绩迥异的上市公司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如果能够用于生产且能提高产品性能或降低成本,则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反之,有专利而不用于生产,或用于生产但不能提高产品性能和成本竞争力,则不仅无法提升反而可能降低企业经营业绩。企业在已有专利的垄断保护下躺平是行不通的,不断研发新的专利技术并通过适销产品变现后投入新的研发、形成新的专利,实现 “研发—专利—业绩—研发”的螺旋式上升,才是良性的专利创新循环。
2023 Vol. 4 (9): 69-79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8266 KB)  ( 54 )
80 产业政策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基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准实验
陈怡安, 肖敏, 李贵平
近年来,如何有效提升企业创新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的焦点。本文以中国 2009 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为准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产业政策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且产业政策冲击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呈逐渐增强趋势。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政策对民营企业、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较强,对非高科技行业企业的创新效应更强。机制检验表明,产业政策通过税收、政府补贴和市场竞争3种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2023 Vol. 4 (9): 80-90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7084 KB)  ( 42 )
91 流水不腐还是墨守成规:企业研发人员稳定性对创新质量的影响
王伦, 林润辉, 张红娟, 李文昌
创新质量是引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循环动能和有力支撑,中国欲实现从 “创新大国”向 “创新强国”转变,亟需引导企业创新战略从数量型创新向质量型创新转型,因此,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已成为现阶段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利用中国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11—2019年的微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二层双重视角探讨企业研发人员稳定性对创新质量的非线性影响,并进一步探索知识层的知识基础多元度与企业层的外部研发合作的调节效应。实证检验发现:研发人员稳定性与创新质量间存在倒U形关系;知识基础非相关多元度与企研合作均强化了研发人员稳定性与创新质量间的倒U形关系。上述结论为企业优化配置研发力量、激励企业创新 “提质增效”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2023 Vol. 4 (9): 91-101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7931 KB)  ( 42 )
       研究与探讨
102 中国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研究述评
徐元
目前,中国正在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和引领者转变,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是中国面临的一项时代命题,也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题中应有之意。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已引起决策层高度关注,也成为理论研究的学术热点。本文对中国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评析,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中国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建议和研究基础。
2023 Vol. 4 (9): 102-108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5669 KB)  ( 46 )
109 政府数据共享视域下首席数据官制度的确立及其风险防范
华子岩
政府数据共享在数据收集、共享、利用及退出阶段分别面临数据质量差、可持续性低、安全风险不可控以及数据退出难等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受制于政府组织结构、现行共享模式固有弊病以及技术壁垒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政府数据共享视域下,首席数据官既能够消解政府数据共享面临的多维困境,还符合国家政策的总体导向,同时具备地方实践的现实基础,具备制度确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是,首席数据官作为新事物,在主观态度控制、客观能力供给以及监督评价层面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引发潜在风险,应予以针对性防范。其一,应建立权责清单制度控制主观态度层面的潜在风险;其二,应明确人才供给模式消解客观能力层面的潜在风险;其三,应建立考核评估机制杜绝监督评价层面的潜在风险。
2023 Vol. 4 (9): 109-117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7669 KB)  ( 31 )
       区域研究
118 区域科技创新的波动周期、分布动态与空间差异研究
杨武, 许红丹, 孙世强
本文从过程-结构-时序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01—2021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指数法计算得到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景气指数,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理学波的特征分析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的波动性与周期性,再采用Kernel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方法刻画全国及八大经济区科技创新的动态分布特征与差异性。研究发现:观测期内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波动周期呈现非对称性特征,东中部与东南部科技创新水平明显优于东北与西北经济区;近20年来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水平波动变化经历了多个不同长度的中短周期,周期特征具有异质性;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但区域内创新水平较低的省份具有追赶的态势,同时随着空间滞后类型的变化, “俱乐部收敛”现象愈发突出,科技创新等级锁定效应加强,难以实现越级跳跃;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水平整体差异表现出明显地下降趋势,但区域间差异具有扩大的走势。本文的研究价值是不同经济区科技创新波动状况各异,在激发经济区科技创新活力时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促进不同经济区间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与质量提升提供量化依据。
2023 Vol. 4 (9): 118-130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12433 KB)  ( 32 )
131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动态演进、趋势预测与影响因素研究
程风雨
本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手工爬取的2000—2020年城市层面的发明专利授权额数据,从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等多个维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及其发展趋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①深圳和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不同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分化明显;②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绝对差距有所增大,相对差距缩小状况尚不明显,具有分散化的区域集聚特征;③发展的正空间相关性明显降低,同时空间溢出性逐渐减弱,发展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④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格局的动态演进,物质资本投入是其最为关键的动力来源,它与其他影响因素有效结合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发挥更大驱动作用。
2023 Vol. 4 (9): 131-143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0668 KB)  ( 48 )
144 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研究
王海燕, 苏博谦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并结合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的时序演变、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高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②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地区间及地区内部间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差距。③全国耦合协调度的泰尔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并具有较强稳定性。
2023 Vol. 4 (9): 144-154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7307 KB)  ( 41 )
155 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双重视野下北京设计产业发展与提升路径研究
孙蕾, 曹松, 李文姬
设计产业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本文在北京市设计产业现状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北京设计产业的发展特点,借助文化品牌资源优势,探索设计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技术融合创新、建设产业服务平台、优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适应首都发展需求的设计产业发展路径及方法,以期为北京设计创新服务发展与提升提供参考。
2023 Vol. 4 (9): 155-162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6171 KB)  ( 26 )
       农业研究
163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的理论模型、结构特征与优化对策研究
王丹, 赵新力, 张翔玮, 邓灿辉, 郭翔宇
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理念界定国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网络层次及协同关系,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理论模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中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①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规模较小、协同创新关系松散;②创新主体间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中拥有较高强度中心度的创新主体尚未形成强联系;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5个创新主体和北京、江苏、广东等6个省份在农业科学与技术两类协同创新网络中同时扮演 “核心者”角色和 “中间人”角色,主导与其他主体 (或省份)间协同,并发挥着其他主体 (或省份)间协同的桥梁作用;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呈现出 “块”集聚特征,板块间存在协同关系,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主体、中国农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主体、北京等省份分别集聚的 “主溢出”板块作为 “主引擎”,是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主要力量。
2023 Vol. 4 (9): 163-175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0079 KB)  ( 34 )
176 宁夏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历程、模式成效与经验启示
周小平, 陈学渊, 吴永常
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链接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纽带,是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宁夏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经过32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体系构建、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促进和提升区域科技支农和科技兴农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实践价值。本文系统回顾宁夏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演进阶段与主要特征,分析基于政府、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典型服务模式、主要成效和差异化特点,探究其实践过程中的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并从机制、人才、资源等多维度提出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的启示建议。
2023 Vol. 4 (9): 176-188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9349 KB)  ( 35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