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15年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5-11-12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研管理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研究与探讨
中英文目录
科技投资研究
文化与科技
卷首语
 
 
       中英文目录
3 中英文目录
2015 Vol. 0 (11): 3-3 [摘要] ( 77 ) HTML (1 KB)  PDF (979 KB)  ( 173 )
       卷首语
4 屠呦呦获诺奖折射出的多种色彩
本刊编辑部
2015 Vol. 0 (11): 4-4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694 KB)  ( 425 )
       创新研究
5 基于多主体仿真的技术创新扩散波的形成
焦雨生
以Netlogo 5.0作为分析工具,基于宏观创新和微观创新的分类,模拟了创新扩散的过程。根据自洽性和完整性,创新采纳事件又可以分为创新产生事件、创新采纳事件和程序升级事件。通过运行发现:首先,宏观创新价值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其次,创新采纳的人数呈现周期性的波动;最后,要形成创新的扩散波,微观价值的重要性必须在某一个合理的区间,超出了这个区间,扩散波将不复存在。
2015 Vol. 0 (11): 5-10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1075 KB)  ( 203 )
11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戚 湧,王 静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为例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并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江苏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关系紧密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以及南京市在江苏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具有竞争优势,江苏新能源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关系最紧密,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次之,装备制造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关系紧密度最小,最后提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2015 Vol. 0 (11): 11-17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2176 KB)  ( 400 )
18 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异与收敛
王效俐,刘娜娜
利用Sequential Malmquist指数方法评价中国29个省份1998—2012年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变动,继而对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差异及收敛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全部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均实现了技术进步,但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则显著下降,且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在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空间分布差异;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σ指标值呈现波动下降态势,并且各指标值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2015 Vol. 0 (11): 18-23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1128 KB)  ( 244 )
       科研管理
24 国家科技报告网络公开制度法治之维
颜 翔
科技报告网络公开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国家科技报告网络公开制度具有推动科技行政公开、加强社会监督、构建诚信社会等多重意义。该制度功能的发挥受科技报告上网率低下、有效获取性不强、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桎梏。对其进行完善的主要路径是从公开范围、上网内容、外部监督、评价制度等四个层面进行制度再设计。
2015 Vol. 0 (11): 24-28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1003 KB)  ( 238 )
29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新发展和运行机制变迁
周华东
基于对世界多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产研院”)的分析,本文认为产研院的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职能定位综合化、业务范围扩大化、建设模式多元化、研发模式集成化、运营模式柔性化的新特征。结合中国新建产研院的发展现状,本文建议尽快明确产研院的法律身份及其配套政策,试点建设国家级的产研院,并加强地方产研院发展的规范和资源整合。
2015 Vol. 0 (11): 29-33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1003 KB)  ( 554 )
       产业研究
34 基于专利地图的中国3D打印技术发展研究
陈 军,张韵君
基于专利地图,从专利类型及时间序列、专利权人及所属技术领域、专利技术生命周期、专利组合、专利授权及法律状态等方面对中国3D打印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3D打印技术已走出技术萌芽状态,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但是,专利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技术领域看,B29C、B22F、B41J、B28B四个领域技术发展较快,其中,B29C 和B41J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B22F和B28B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3D打印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将研发重点向技术应用转移。
2015 Vol. 0 (11): 34-40 [摘要] ( 82 ) HTML (1 KB)  PDF (1098 KB)  ( 301 )
41 知识演化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周海波,胡汉辉
本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的两种模式——STI模式与DUI模式,并对两种模式下创新绩效的差别进行了探讨。然后,基于小世界网络理论,构建了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的数理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模拟产业集群创新升级过程,研究了不同升级模式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的最优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2015 Vol. 0 (11): 41-46 [摘要] ( 68 ) HTML (1 KB)  PDF (2275 KB)  ( 423 )
47 知识密集型产业协同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晓亚,翁国阳
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计算出中国29个地区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协同度,并进行地区分类。然后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影响知识密集型产业协同度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经验研究结果发现人均GDP、教育水平对协同度的影响为正,产业结构、工业规模与协同度分别为“倒U曲线”和“正U曲线”的关系。
2015 Vol. 0 (11): 47-53 [摘要] ( 107 ) HTML (1 KB)  PDF (1646 KB)  ( 289 )
54 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
邹德玲,丛海彬,徐 明
运用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区位商对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量化测度,通过全局自相关分析判定影响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因素。从城市层面来看,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最为显著;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本身来看,除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发展特征之外,金融业空间集聚程度最高,并且政府行为和城市(区域)开放度对长三角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影响最为显著。
2015 Vol. 0 (11): 54-60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1110 KB)  ( 197 )
       企业研究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赶超路径找寻
刘文霞,王永贵
本文基于新兴市场技术后发国追赶情境的视角,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高端装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代表性赶超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跨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发展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赶超路径找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提出了企业的技术赶超战略、赶超路径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互相演化的观点,由此得出后发追赶情境下的高技术制造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模型。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高技术制造企业技术赶超路径的形成过程是基于企业技术能力升级的过程,技术赶超战略与赶超路径以技术能力为基础存在多种选择,没有统一的最优模式。
2015 Vol. 0 (11): 61-65 [摘要] ( 80 ) HTML (1 KB)  PDF (1011 KB)  ( 231 )
66 基于生命周期的联盟企业网络能力评价
倪 渊,张 健
本文在明晰网络能力内涵结构、网络能力动态演化性以及联盟生命周期判定等三个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联盟企业网络能力评价的动态模型。该模型遵循“先定位再评价”的思路:首先,借助Entropy-SVM的方法对目标企业所处联盟的发展阶段进行定位;然后,根据联盟不同发展阶段对网络能力内涵要求的差异,确定网络能力评价指标权重;最后,利用集成算子实现信息整合。本文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网络能力和综合评价理论,有助于企业网络能力策略的科学制定。
2015 Vol. 0 (11): 66-72 [摘要] ( 78 ) HTML (1 KB)  PDF (1305 KB)  ( 202 )
73 家族企业创业导向与公司业绩——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
陈家田
利用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对家族企业进行分类,探讨了家族的所有权、控制权和参与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创业型家族企业业绩优于自然人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家族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尚未呈现明显的负面效应,但家族成员参与管理对不同家族控制类型表现出差异性,创业型家族企业家族参与管理显著提升了公司绩效,而自然人家族则没有相应的效应。
2015 Vol. 0 (11): 73-77 [摘要] ( 82 ) HTML (1 KB)  PDF (1008 KB)  ( 233 )
       区域研究
78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趋势与协同创新格局
王书华
理清京津冀城市群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是下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也将决定着创新驱动战略的空间格局与布局形态。本文在借鉴世界城市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凝练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当前呈现的三大基本格局、三大基本趋势,并据此提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四大着力点。
2015 Vol. 0 (11): 78-81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987 KB)  ( 247 )
82 浙江省工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俞思静,徐维祥
利用2002—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泰尔T指数与β趋同检验对浙江省工业经济就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作差异与趋同研究,并定量分析工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的成因。研究发现:浙江省工业经济行业总差异在不断扩大,行业内差异有“强势行业差异越来越大,弱势行业差异越来越小”的变化特征;区域总差异不断缩小,且有“区域内差异小的地区趋同快,区域内差异大的地区趋同慢”的特征。工业劳动力投入、工业效益变化是影响行业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引起区域差异趋同的驱动因素有工业劳动力投入、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发展战略等。
2015 Vol. 0 (11): 82-87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1216 KB)  ( 184 )
88 江苏省高技术产业间技术扩散效应
邓建高,张 敏,王 敏,王普查,Hong Sheng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构造后向、前向R&D流量系数矩阵,测算2000、2007、2012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间技术吸收、溢出效应。再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比分析江苏省高技术产业间技术扩散系统的结构特征、动态演化趋势。实证分析表明:自2000年至2012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间技术扩散效应总体上呈现先大幅增强后小幅减弱特征,各产业的技术扩散能力趋于均等合理化,产业最终产出主要得益于自身R&D投入。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利于江苏省高技术产业间技术扩散的对策建议。
2015 Vol. 0 (11): 88-94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1181 KB)  ( 322 )
95 广东省工业产业知识溢出效应
刘细鹏,龙志和,吴 梅
本文采用2005—2013年广东省21个地区、31个工业产业的三维面板数据,通过建立SUR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对广东省工业产业知识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其存在正向MAR溢出效应和正向Porter溢出效应,且珠三角地区MAR溢出效应比非珠三角地区显著,非珠三角地区Porter溢出效应普遍强于珠三角地区。
2015 Vol. 0 (11): 95-99 [摘要] ( 82 ) HTML (1 KB)  PDF (1137 KB)  ( 383 )
       科技投资研究
100 中国企业R&D经费投入特点与统计数据问题解析
陈 实
当前,中国企业执行了全社会70%以上的研发经费,而企业的研发经费又有高达90%是用于试验开发,这是中国企业研发活动呈现出的突出特点。但是相比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国企业研发经费的统计数据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对于企业研发活动状况和变化发展进程的准确判断;而且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世界各国相比,中国企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极其薄弱、政府对企业的研发投入非常有限,成为中国显著区别于其他各国的不同特征,而这些不同特征也从一定角度提出需要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研发经费来源以及企业当前研发经费的投入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2015 Vol. 0 (11): 100-106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1473 KB)  ( 798 )
107 政府引导基金能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投市场吗?
杨敏利,王 晗,董建卫
基于倾向值匹配倍差法(PSM-DID)从城市层面研究政府引导基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首先通过私募通数据库确定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城市,其后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从没有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城市中为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城市选取一对一匹配样本,最后使用倍差法(DID)实证检验两类城市的创投市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在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之后,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城市在创投筹资规模、新成立的创投机构数量、首次进入创投市场投资的有限合伙人数量三个方面均显著地高于没有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城市。
2015 Vol. 0 (11): 107-111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1063 KB)  ( 287 )
       文化与科技
112 中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政策研究
颜慧超,李喜英,林 洪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各地也参照中央的做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本文主要分析了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为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以及近年各地为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而采取的行动方案,旨在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提出意见与建议。
2015 Vol. 0 (11): 112-117 [摘要] ( 107 ) HTML (1 KB)  PDF (1122 KB)  ( 316 )
118 中国创新文化的传统缺陷:基于《增广贤文》的内容分析
高锡荣,何 洁,胡小娟
以《增广贤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代表,应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创新文化的传统缺陷。认为中国具有明显抑制个体创新精神的文化传统,具体表现在不主张探索和尝试、不好冒风险、不提倡求新求变、不敢怀疑、压抑个性、忽视个体权利、忽视创新人才等方面。这些传统文化缺陷具有极强的历史惯性,至今仍在无形之中制约着中国的创新转型进程,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系统的应对之策。
2015 Vol. 0 (11): 118-124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1030 KB)  ( 281 )
       研究与探讨
125 中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的焦点及其争议
詹 映
正在进行的中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的焦点与争议内容主要涉及:强化专利行政保护、扩大专利行政机关的职权;引入惩罚性赔偿;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的即时生效。尽管中国当前专利保护不力,但强化专利行政保护并非解决问题的正途,扩大专利行政机关的保护职权将弊大于利。为解决“赔偿低”问题,有必要引入惩罚性赔偿,但同时也需防范其可能催生“专利流氓”等负面影响。修订草案明确规定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做出后即时生效,但这一修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均值得怀疑,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或许是更为可行的解决之道。
2015 Vol. 0 (11): 125-130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1027 KB)  ( 307 )
131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及竞争力研究
何红光,宋 林
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是实现产业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本文以全国31个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各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和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显示,劳动型人力资本呈下降趋势,严重抑制人力资本增长;技能型人力资本快速增长,有效促进人力资本增长;创新型人力资本飞速增长,对促进人力资本增长发挥着主导作用。
2015 Vol. 0 (11): 131-137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1091 KB)  ( 247 )
       国际研究
138 发达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林敏,张艺民,王帅,戴淑芬,张群
本研究收集、整理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借鉴创新链理论,从创新链的视角对各国政策的布局以及如何作用于技术创新活动各阶段进行深入剖析。采用Rothwell和 Zegvld的研究方法,根据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层面不同,将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分为供给面政策工具、环境面政策工具与需求面政策工具进行分析。本研究总结归纳出了发达国家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5 Vol. 0 (11): 138-145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1085 KB)  ( 280 )
146 美国国防技术转移及转化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李 斌,裴大茗,李 占
美国国防技术转移与技术转化是两个概念,两方面同等重要,近期更侧重于快速能力转化和联合能力转化。美国围绕国防技术转移与转化制定了一系列顶层战略和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设置了完整的技术转移与转化计划,有力支撑了军民一体化的国防工业基础建设,促进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对美国国防技术转移与转化顶层战略、组织架构以及2010—2012财年国防技术转移与转化计划的分析,为中国国防技术转移与转化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2015 Vol. 0 (11): 146-152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1067 KB)  ( 661 )
153 欧美技术创新审计实践比较研究
樊一阳,侯建明
技术创新审计作为一种技术创新管理新方法和手段,在中国处于研究和应用的起步阶段,本文讨论了近年来欧美等国在技术创新审计应用和推广实践研究的进展情况,通过对美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和埃及等国的技术创新审计应用实践案例比较,分析了目前技术创新审计实践可操作性特点,提出了中国推广技术创新审计应用的启示。
2015 Vol. 0 (11): 153-160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1140 KB)  ( 252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