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1年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1-10-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人才研究
研究与探讨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科技创新助力共同富裕的路径
李春成
导读:  
2021 Vol. 2 (10): 0-0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739 KB)  ( 568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导读:  
 
2021 Vol. 2 (10): 0-00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943 KB)  ( 141 )
       科技政策
1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变迁:制度驱动抑或市场导向
李胜会, 夏敏
导读: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科技界公认的难点问题,如何通过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变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1978—2019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演变特征、内在逻辑与动力机制,发现政策侧重点随着政策演进不断发生转移,呈现出继承发展、层层递进的特点,主要反映出市场化、一体化、多元化和人才驱动创新的政策导向。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变迁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计划经济体制烙印下形成的产学研脱节在市场不完全和利益循环累积的作用下逐渐陷入锁定状态。 “自上而下”外生制度驱动力量对政治锁定与认知锁定的解除,以及 “自下而上”的市场内生机制,包括环境变化的压力和创新主体的逐利,是不断推动新制度构建、寻求路径突破的动力因素。
2021 Vol. 2 (10): 1-13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5460 KB)  ( 493 )
14 监督视角下政府创新补助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俞会新, 关忠路, 张淼, 邢会
本文基于2009—2018年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政府创新补助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政府创新补助会促进国有企业创新投入和实质性的创新产出;②从政府审计监督视角来看,政府审计在创新补助和国有企业创新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能够提高创新补助的激励效果;③从社会监督视角来看,高资质审计师能够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促进国有企业创新,而机构投资者监督的调节作用则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审计、高资质审计师监督能够对企业创新产生叠加效应,共同对创新补助进行监督。本研究有助于理解监督在政府创新补助中的作用,对减少政府资源浪费、提高创新补助激励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1 Vol. 2 (10): 14-24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1096 KB)  ( 179 )
25 科技理性与制度理性的双重变奏——基于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决策
于涵
转基因食品所涉及的风险问题包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双重面向。在客观上无法将风险降低至零的情况下,风险决策需要寻求安全与损害间的 “黄金分割点”,以实现科技理性向社会正义过渡。成本收益分析似乎能够为风险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但同时也面临 “不同利益间无法公度”的批评。这种质疑在哲学层面上是成立的,但在现实中却难以证立。实际上,任何试图寻找基本标尺的想法都把利益衡量简单化了。剩余风险的诞生来源于人性,其趋向也应取决于人性。针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决策,需要用制度理性缓解科技理性与风险不确定性间的张力,将价值序列与特定情境相结合,并通过公众参与模式进行最终抉择。
2021 Vol. 2 (10): 25-30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1007 KB)  ( 195 )
       创新研究
31 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效应:量变抑或质变
顾晓燕, 薛平平, 朱玮玮
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技术创新的重要制度保障,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究竟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或者说如何正确看待知识产权保护下的技术创新成果,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数量和质量双重视角具体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利用2004—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显著增加技术创新数量;②相较于低质量技术创新发展,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具高质量技术创新发展偏向;③知识产权保护对高质量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中西部地区更偏向于促进低质量技术创新;④在不同的技术市场转让规模范围内,不同区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据此提出加强知识产权源头保护、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合理调整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强化高价值专利保护等政策建议。
2021 Vol. 2 (10): 31-39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1067 KB)  ( 254 )
40 基于FAVAR模型的技术创新效率不确定性测度
王必好, 梁荣成
本文在大量数据集合中提炼共同因子,与不可观测变量构成预测器,建立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技术创新效率不确定性方差构成,精准测度其不确定性程度。研究发现:①技术创新效率不确定性变动具有3种效应,即水平效应、规模效应和稳定性效应;②水平效应表现为线性冲击作用,而后两种效应是非线性冲击作用;③技术创新效率不确定性程度可以由自回归随机变动幅度表示,各组成部分是由自回归扰动项、共同因子和不可观测变量共同引起的。研究意义在于坚持效率导向,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推动协同创新,减少技术创新效率不确定性变动中的随机因素冲击,使之持续平稳提升。
2021 Vol. 2 (10): 40-49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1083 KB)  ( 161 )
50 新疆区域创新政策量化评价研究
秦海波, 肖鸿波, 乌静, 李莉莉
科学评价分析新疆区域创新政策,有助于发挥其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对于推动实现中国全局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2000—2020年的新疆区域创新政策归纳梳理,建立PMC指数模型,遴选出12项典型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各项政策的PMC指数均值为7.17,共有7项政策评估结果为优秀等级、5项政策为良好等级,没有完美与较差等级的政策文本,整体状况良好。各项政策在政策性质、政策评价、作用层面和政策视角等方面表现较好,内容详细、具体。各项政策存在4项共性问题:政策时效较为局限、政策缺乏第三部门等主体参与、政策领域侧重点缺乏均衡性及政策激励措施的使用较为单调。基于所得结论,提出各项政策的优化完善建议。
2021 Vol. 2 (10): 50-61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4640 KB)  ( 179 )
       产业研究
62 政府产业基金、地方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
李宇辰, 孙沁茹, 郝项超
基于手工构建的新数据库,本文实证研究政府产业基金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地方金融发展水平是否会影响政府产业基金促进创新的效果。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未受任何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政府产业基金投资的企业创新更为活跃,并且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产业基金更有效地缓解市场失灵导致的企业融资缺口问题,其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研究还发现,尽管政府产业基金能够促进企业整体创新,但更容易导致更多的低质量创新。本文研究结论从企业创新视角提供了中国政府产业基金积极影响的证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产业政策的作用。
2021 Vol. 2 (10): 62-70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1075 KB)  ( 272 )
71 技术来源、技术进步偏向与中国制造业升级——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董景荣, 张文卿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中国制造业实现地区结构优化和行业纵深发展的有机统一。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利用SUR方法估计技术引进、外商投资、合作研发、自主研发4种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需求强度与技术进步偏向,从结构优化与纵深发展两个角度探索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技术来源。研究发现:发展以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为来源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整体结构高级化;技术进步的要素需求强度存在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可通过吸收外商投资技术溢出促进地区制造业结构高级化;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分别构建以合作研发、外商投资、自主研发为主要来源的技术进步模式,可引导技术进步偏向与行业特征相耦合,加速行业纵深发展。最后基于制造业区位优势分析,尝试以优化技术来源为政策抓手,统筹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两大目标,提出了技术来源选择方案与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1 Vol. 2 (10): 71-82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1139 KB)  ( 127 )
83 禀赋结构、创新模式选择与产业创新绩效——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
程龙, 唐恒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地发展需要实行差别化的产业和区域创新政策,创新模式选择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充分确认创新模式选择的重要性及影响十分必要。鉴于此,基于发展前沿性和异质性两大特征,选取2003—2018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制造业分类数据,作为典型省域样本,本文深入揭示创新模式选择在禀赋结构作用产业创新绩效中的内在机制,并对上述作用过程开展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在产业禀赋结构影响产业创新绩效过程中,创新模式选择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创新模式的调节作用是禀赋结构正向影响产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伴随产业创新发展,渐进式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逐步减弱并向负向调节转变,而激进式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产业之间的异质性削弱了激进式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并增强渐进式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禀赋结构、创新模式选择作用产业创新绩效过程中存在区域与产业技术异质性。
2021 Vol. 2 (10): 83-93 [摘要] ( 22 ) HTML (1 KB)  PDF (1282 KB)  ( 135 )
       企业研究
94 联盟关系演化、网络结构洞与企业合作创新绩效
蔡猷花, 傅令菲, 梁娟
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是企业应对创新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重要举措。本文从联盟关系演化的3种路径出发,以企业所处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洞位置为中介变量,通过实证分析探究联盟关系演化、网络结构洞和企业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联盟关系稳定及关系扩张都正向促进企业合作创新绩效,联盟关系断裂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形;联盟关系稳定以及联盟关系扩张都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洞位置正向影响,联盟关系断裂对企业所处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洞位置有倒U形影响;结构洞在联盟关系演化和企业合作创新绩效间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
2021 Vol. 2 (10): 94-103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1099 KB)  ( 277 )
104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
蔡静静, 姚思宇
本文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研究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面对进口国设置的技术壁垒,在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博弈中,博弈双方技术创新收益和技术创新成本的主要参数的变化将导致演化博弈策略最终收敛于不同的稳定均衡点,进而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选择。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进口国对于高技术产品设置的技术壁垒会刺激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且企业出口市场规模越大,技术壁垒下的这种技术创新效果越明显;贸易伙伴国的技术控制和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市场规模控制会显著抑制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人力和技术创新物力的增加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而技术创新财力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滞后效应,其促进作用在滞后7期出现,且企业人力和物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大于财力资源的投入。
2021 Vol. 2 (10): 104-113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1108 KB)  ( 145 )
       人才研究
114 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能否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基于9所高校改革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李红锦, 李胜会, 许林
本文以2014年9月对中国9所211高校首次推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试点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 (PSM-DID)模型,对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并进一步研究政策效果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试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科技评价体系中 “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和科研经费利用效率来促进科研水平的高质量发展,但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这些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结论为中国高校全面持续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和重要的政策启示。
2021 Vol. 2 (10): 114-123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1079 KB)  ( 249 )
124 规划·实践·重塑:中国 “青椒”博士流向西部高校的认知逻辑
赵梦雷
文章基于我国东部 “双一流”高校博士毕业生流向西部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法,探究他们在步入职场前、职场中以及未来职业愿景的不同场域下,如何规划、实践、重塑其流动个体的职业、生活等不同的认知逻辑。研究发现, “青椒”博士在入职前的职业规划会受到人才政策因素和个体内在资本的双重影响;在步入职场实践中,由于面临种种困境,会使其流向嵌入较多不稳定性;但也会使其在未来职场重塑中,寻找困境的解决方法,以实现流动再生产的张力。鉴于此,文章从西部高校人才治理角度提出有关人才政策、人才服务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建议。
2021 Vol. 2 (10): 124-130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1061 KB)  ( 327 )
       区域研究
131 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耦合协调机理及时空演化——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例
成鹏飞, 刘念, 王佳慧, 王克喜, 周向红
本文分析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耦合协调机理,构建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2012—2017年湖南14个市州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2012—2017年湖南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波动提升;湖南省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耦合协调发展有明显的时间差异,协调性逐渐转好;从空间维度看,各市州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地区差异逐渐缩小,较高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地区集中连片,较低协调度地区位于全省西北部。
2021 Vol. 2 (10): 131-142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1801 KB)  ( 339 )
14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跨域合作创新的驱动逻辑——基于区域科技进步奖获奖数据的分析
宋潇, 张龙鹏
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跨域合作创新的驱动逻辑对成渝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自我完善与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经验价值。本研究在描述和识别成渝地区优质跨域合作创新整体格局与关键参与者的基础上,梳理成渝地区优质跨域合作创新的驱动逻辑。研究发现:合作主体围绕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资源,在知识邻近、技术邻近这两个核心因素以及地理邻近、制度邻近这两个调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通过跨组织合作模式促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跨域合作创新。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融入国家创新大循环以及构建优质创新成果生成的生产网、支持网和保障网共4个方面提出研究启示。
2021 Vol. 2 (10): 143-152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2357 KB)  ( 191 )
       研究与探讨
153 数字技术驱动下中国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发展历程及演化趋势
马蕾, 梁凯桐, 王阳, 张乐
数字技术的快速创新推动了中国知识产权运营平台蓬勃发展,知识产权运营已不仅仅是提供服务,而是日益成为聚集知识产权供需方、资本、中介、政府等多主体,实现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运用的平台创新生态系统。本文基于数字技术驱动视角,回顾中国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从信息电子化阶段到运营智能化阶段的发展历程,从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组织边界及运营壁垒等维度分析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并建立数字技术驱动下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演化模型。研究指出,随着数字技术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演化趋势将体现在信用化运营、精准化运营、资本化运营及大生态圈运营四个方面。
2021 Vol. 2 (10): 153-161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1089 KB)  ( 293 )
162 技术交易平台主体违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谢瑞强, 朱雪忠
中国技术交易评价指标研究一般针对专利技术的价值评估展开,随着技术交易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对技术交易双方的违约风险建立预警性指标体系成为交易平台的关键支撑需求。本文深入分析技术交易平台主体违约风险成因,构建适用于技术交易供需双方的技术交易主体违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和解读,给出违约风险评价指标的赋值、权重分配方法及主动反馈方式。
2021 Vol. 2 (10): 162-169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1145 KB)  ( 111 )
       国际研究
170 以制度护航伦理:美国大学科研立项的准入制度研究
李函颖, 李娜
本研究从审查前期教育与培训、申请时的材料审核与评估、申请后的过程监管三阶段考察美国大学科研立项的准入制度,总结出其蕴含法律条例护航、经济杠杆助推、第三方参与、专业人士保障等诸多成功经验,同时也面临自身审批程序僵化、社科领域审查专业性不足、研究自由与科研伦理之间的矛盾、市场机制下商业科研审查机构对院校科研审查的冲击等一系列挑战,旨在为中国研究者从事实地调查以及科研管理机构进行制度完善提供相关经验。
2021 Vol. 2 (10): 170-179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1098 KB)  ( 154 )
180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光伏终端利用的国际合作研究——基于技术经济特征及其转换机制
郭庆方, 冯冰
光伏终端利用是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能源国际合作的新兴领域。光伏终端利用的技术经济特征优势会在能源、经济、社会领域产生三个转换机制,即能源产业属性由资源主导向制造业主导转换、能源利用效果由污染自然环境向改善自然环境转换、一些非流动性要素向流动性要素转换。借助转换功能,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和深化光伏终端利用国际合作,具有全面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治理条件、改变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被动状况以及改善世界能源格局等多层面积极意义。这一合作既具有良好基础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科学界定其战略定位、建立健全相应政策措施。
2021 Vol. 2 (10): 180-188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1049 KB)  ( 193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