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3年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3-11-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研管理
企业研究
人才研究
研究与探讨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完善和加强科技宏观调控
郭铁成
2023 Vol. 4 (11): 0-0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740 KB)  ( 59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3 Vol. 4 (11): 0-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935 KB)  ( 16 )
       科研管理
1 基于三重螺旋的揭榜挂帅制度机理探析及其创新管理研究
王成军, 王晓旭, 焦晓波
2022年3月两会期间, “揭榜挂帅”作为科技项目立项与科研管理方式中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探索路径。从地方试点到全国铺开,揭榜挂帅制度的实践已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全面展开。但是,迄今尚未有研究给出揭榜挂帅制度的内在机理探析及其相应的创新管理精要。为此,本文从政府、产业和大学相互交融激发创新的角度分析揭榜挂帅运行流程及创新发展议题,也即借助三重螺旋战略工具尝试给出揭榜挂帅制度在实践运行过程中的内在机理及其相应创新管理探析。研究结果表明:揭榜挂帅制度适合解决排他性弱、可实现性强的科学技术难题;揭榜挂帅制度分为 “定榜” “挂帅” “攻关”三个阶段与项目征集、确定榜单、申请揭榜、供需对接和成果应用五个环节;政府、产业和大学虽然在揭榜挂帅不同阶段的职能与作用具有差异性,但是这三个部门都应该注重信息交流与管理沟通,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科技创新效率。
2023 Vol. 4 (11): 1-12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291 KB)  ( 42 )
13 地方基础研究制度立法对比分析——基于 《科技进步法》的落实
曹爱红, 王海芸, 杨博文
本文围绕地方落实 《科技进步法》的制度设计,从基础研究的内涵和法律环境出发,对比分析各省市现行地方法规中在基础研究立法的客体范围、立法设计范式、规制内容等的差异和各自特点,发现当前大部分地方法规关于基础研究的制度较少,系统性弱;不同省市地方法规的客体范围相差较大,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而且对于二者尚未清晰界定;各地法规关于基础研究的立法设计范式和规制内容各有特色。为此建议:各地应尽快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写入地方法规,并明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采取相应的立法范式,规定基础研究的资金来源、参与主体、载体和主要涉及领域,营造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法制环境,推动本区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 Vol. 4 (11): 13-22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115 KB)  ( 54 )
       创新研究
23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人工智能发展特征分析与模式初探
施锦诚, 王迎春
全球人工智能的角逐已从先进技术的单点竞争上升到创新生态的全面竞争。本文选取美国、日本、英国、欧盟为典型案例,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对人工智能特征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借鉴启示。研究发现:①创新生态系统的目标导向、运行逻辑、投入方式以及环境塑造对人工智能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差异;②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美国、日本、英国、欧盟分别代表 “技术-经济” “技术-社会” “规则-经济” “规则-社会”4类模式。鉴于此,研究从人工智能目标导向、运行逻辑以及环境塑造获得研究启示,希望促进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发展。
2023 Vol. 4 (11): 23-34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509 KB)  ( 143 )
35 非同质化通证确权能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于利润分享理论的实证研究
张玉华, 王雅静, 张威, 原振峰
本文构建了非同质化通证确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模型,通过情景实验和问卷调查进行实证检验,探究非同质化通证确权能否获得高校科研团队认可、化解 “利润分享”冲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显示:①NFT确权的认可度普遍高于普通确权,NFT确权可以调动科研团队内其他成员在研发和成果转化阶段的贡献意愿,化解科研团队的 “利润分享”冲突;②NFT确权认可度提升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意愿和成果转化行为,产学研合作意愿在NFT确权认可度和成果转化行为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③团队成员身份在NFT确权认可度和产学研合作意愿间起调节作用,成果所有人NFT确权认可度促进产学研合作意愿的效用比非成果所有人更好。
2023 Vol. 4 (11): 35-45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121 KB)  ( 37 )
46 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创新绩效
彭华涛, 彭琦辉
中国正在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高校知识生产和转化的基石,是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2000—2021年中国23个省份高校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基础研究投入、应用研究投入、产学合作网络、国际交流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校基础研究投入和应用研究投入正向促进创新绩效;产学合作网络正向调节基础研究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国际交流网络正向调节基础研究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但削弱应用研究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该结论对高校加强原始创新、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推动产学深度融合以及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3 Vol. 4 (11): 46-55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077 KB)  ( 75 )
       产业研究
56 产业融合、工业机器人与区域价值链升级——基于RCEP协定的研究
许欢, 孔庆峰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已经成为推动价值链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ADB数据库,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关联情况对RCEP成员国区域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①产业融合显著促进区域价值链升级。②产业融合对价值链升级的效果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类型有关。工业机器人的大量应用是产业融合促进区域价值链升级的重要中介。本文在使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后发现:技术创新在工业机器人促进区域价值链升级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调节作用。此外,行业上、下游的关联程度也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此进行扩展分析,以期全面反映RCEP成员国间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最后,对RCEP成员国间加强区域经济联系提出政策建议。
2023 Vol. 4 (11): 56-67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489 KB)  ( 30 )
68 基于服务化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如何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
綦良群, 王曦研, 刘晶磊
先进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带动作用。服务化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GVC)升级的有效途径,得到学界与业界的认同。然而,现有研究多揭示基于服务化的先进制造业 “为什么”能实现GVC升级,较少关注应该 “怎么做”。本文从企业视角出发,以74个基于服务化实现GVC升级的先进制造企业为样本,基于CSMAR数据库2018—2020年的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fsQCA)方法,探索不同因素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基于服务化的先进制造业GVC升级的3条路径:基于资源攫取的 “服务集成式”升级、基于价值共创的 “需求导向式”升级和基于供应链整合的 “网络协同式”升级。本研究在完善服务化理论、GVC升级理论的同时,为基于服务化的中国先进制造企业发展提供方向。
2023 Vol. 4 (11): 68-77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243 KB)  ( 52 )
78 数字技术、产业关联与服务出口技术升级——基于3D打印技术的证据与解释
王梦颖, 张诚
本文基于3D打印技术视角,使用2008—2021年全球135个国家或地区服务贸易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详细分析数字技术对服务出口技术升级的影响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3D打印技术的应用显著推动服务出口技术升级。机制分析表明,3D打印技术通过制造业-服务业间的产业关联效应促进服务业技术创新及劳动力流入,进而推动服务出口技术升级。异质性检验表明,3D打印技术对服务出口技术升级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完善的地区更显著,且对新兴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创新性地探讨3D打印技术对服务贸易的影响,为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3 Vol. 4 (11): 78-86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071 KB)  ( 51 )
       企业研究
87 基础研究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发明专利引用论文视角
高继平, 赵婧
本文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基于2010—2019年的美国授权发明专利,通过专利引用的论文体现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融合论文共被引分析、网络分析、聚类分析和聚类标引的方法,建立本文基础研究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分析模型。之后通过统计分析和网络分析发现,影响华为技术发展的基础研究成果主要是来自于美国的一些高校和国际知名的企业,同时华为自身的基础研究成果也是华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且超过国内中国科学院和我国一些高校的影响。最后通过聚类标引发现,华为在 “数据通信中的错误检测和预防” “IEEE 802.11无线链路” “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通信中的网络使用和运行监控” “数据通信中的一般性电气工程” “无线电传输系统” “移动无线电收发机” “数据通信中的功率控制和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受益于基础研究成果,且华为公司参与发表的基础研究成果在部分聚类的连通中起到重要作用。
2023 Vol. 4 (11): 87-96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2491 KB)  ( 56 )
97 以领军企业为核心主体的创新链:结构特征与协同机制
邵记友, 杨忠, 汪涛, 丁琨
由领军企业主导构建创新链,有益于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过往研究缺乏从领军企业视角探讨创新链的结构特征及协同机制。本文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华为公司为案例对象,探究这一问题。结果表明:①领军企业创新链的各个阶段间具有关联交互关系,链中主体间的关系包括共生、竞争和合作,表现出多阶段关联交互和多主体共生竞合的结构特征。②领军企业采用由正式合同和技术标准组成的集中控制机制,以及由成就分享、知识披露、投资锁定和合作经营组成的定向激励机制,促进链中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两类机制具有二元性特征。本文对创新链的结构与协同机制研究产生贡献,为领军企业创新链的构建提供借鉴。
2023 Vol. 4 (11): 97-107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227 KB)  ( 101 )
       研究与探讨
108 基于熵权-突变级数法与专利组合策略的高价值专利培育研究
方曦, 田梦婷, 刘云
高价值专利培育是中国实现 《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 (2021—2035)》的重要途径,这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持续性的高投入。因此,本文以促进专利价值货币转化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基于过程视角和专利组合策略,本文提出融入专利价值评价方法以保证专利质量进而促进专利价值货币转化的培育流程。该流程分为4个环节,在 “专利组合布局”环节根据评价方法中的指标体系生成外围专利进行组合布局;在 “专利价值评价”环节通过评价方法中的熵权-突变级数法识别高价值的专利;在 “专利价值货币转化”环节基于评价结果采取差异化的专利运营活动;在 “专利组合优化”环节结合评价方法中的指标体系决定维持或放弃旧专利以及申请新专利完善专利组合。此外,本文针对该流程进行实证研究,为中国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提供参考。
2023 Vol. 4 (11): 108-119 [摘要] ( 1 ) HTML (1 KB)  PDF (1354 KB)  ( 20 )
120 中国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价的变迁研究 (2007—2021年)
叶锦涛, 何光喜, 张文霞
本文采用 “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调查数据 (2007—2021)”分析和考察中国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价的变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7—2021年,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分经历了先下降 (2007—2017)后上升 (2017—2021)的过程,整体变迁趋势呈现出明显的V字形特征。在影响因素方面,科学素养、与科学家的社会距离和科学兴趣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分。在变迁方面,有科学兴趣和较高科学素养的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的研究发现对进一步理解和透视我国科学家形象变迁状况有贡献。
2023 Vol. 4 (11): 120-128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205 KB)  ( 57 )
       人才研究
129 海外经历是否意味着更高的学术表现——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为例
蔡小静, 吕晓赞, 周萍
本研究以2011—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923名博士申请者为对象,应用回归分析等方法考查研究者的海外经历类别与学术产出、引用影响和国际合作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外经历对学术产出无显著影响,但对引用影响和国际合作程度有一定影响。具体而言,获得海外博士学位的研究者的长期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合作程度高于本土博士,且国际合作程度随着 “本土化”进程与本土博士趋同。在本土博士中,拥有海外工作经历者的学术影响力普遍高于仅有海外交流经历者,其国际合作程度也显著高于其他本土博士。此外,仅有海外交流经历者的论文数量、影响力和国际合作程度与无海外经历者无显著差异。最后,本文就如何优化科技人才的发展和评价体系提出建议。
2023 Vol. 4 (11): 129-138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080 KB)  ( 37 )
139 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科技人才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的检验
张萍, 李月星, 刘军
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创新提供了新环境和新政策,对推动科技人才创新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8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创新型城市对科技人才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创新型城市建设能显著提高科技人才创新绩效,使用PSM-DID减少内生性问题并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的结果依旧显著;②从地理区位角度考察创新型城市建设影响科技人才创新绩效的空间异质性,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人才创新绩效提升效果高于东部地区;③机制检验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通过创新环境和财政支持提升科技人才创新绩效。
2023 Vol. 4 (11): 139-147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221 KB)  ( 27 )
       国际研究
148 美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启示
周密, 胡可欣, 丁明磊
新时期全球竞争格局出现了重大转变,中国崛起的趋势与外部遏制压力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探讨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美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特征与趋势,对中国谋划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总路线图、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了大国博弈与国家使命双重导向下的中美科技发展形势,提出美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建立全球绝对领先优势为总目标,并分解为战略安全、技术安全、国防安全、产业安全四个子目标,进而协同政治引导力量、科技研发力量、军工战备力量、企业实施力量四大力量,在场景变化、技术预见、国家实验室改革、人才组织、军民融合、产业载体、数字转型等方面呈现最新发展趋势。本文从提高主动应对、构建技术预见系统、优化国家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增强产业自主可控、发挥领军型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数字经济支撑等角度进行总结,为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启示。
2023 Vol. 4 (11): 148-159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539 KB)  ( 192 )
160 美国科技资源配置组态模式及启示——基于50个州级行政区划的fsQCA分析
杨帮兴, 杜宝贵, 张植炫
为了揭示美国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科学稳妥地制定竞争应对策略和掌握科技博弈主动权,以美国50个州级行政区划为研究样本,通过模糊集定性分析方法,探索其科技资源配置对创新效能的影响因素和组态关系。研究发现:①单一科技资源配置要素难以成为推动美国高或低创新效能的必要条件;②美国实现高创新效能的科技资源配置呈现出5种模式,即全要素驱动型、产学协同驱动型、产业驱动型、产研协同驱动型和学研协同驱动型路径,科技人力资源和企业财力资源充当较为普遍的核心条件;③美国各州域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及高或低创新效能的实现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差异特征。本研究丰富了不同意识形态下影响科技创新效能的前置因素及组态关系,可为中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挑战提供参考。
2023 Vol. 4 (11): 160-169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3055 KB)  ( 87 )
170 从科研到商业化:澳大利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点与启示
于妍
科研商业化是澳大利亚大学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必然趋势。2022年2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启动了“大学研究商业化”行动计划,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多源流耦合有力推动了澳大利亚产学研合作研究商业化进程,并促成了 “交互式共生”的科研商业化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模式呈现出市场导向性、要素多元性、激励商业化等特征,并以多元主体交互式共生、创新资源交互式共享、协同环境交互式共创为实现机制。澳大利亚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启示中国产学研合作应从 “分兵突进”转向 “抱团冲锋” “揭榜挂帅”制度和激励机制双向发力、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文化建设。
2023 Vol. 4 (11): 170-178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1642 KB)  ( 58 )
179 治理剧场视野下中国农技推广海外实践的创新机制研究——基于中坦农技合作项目的田野观察
张雨薇, 田牧野
中国农业技术的海外传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中坦农技合作项目为此提供了观察窗口。调研发现,中国农技海外推广的过程即 “治理剧场”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场景、演员、观众与表演四重要素的整合机制、标识定位机制与协同互嵌机制共同形塑了剧场生态;以剧本书写为表征的制度供给、经由符号塑造与角色内化完成的仪式生成、中非双方的时空互动与共同体的激励性塑造为剧场生成提供了可能。治理剧场的建构呈现出对异文化与地方知识的尊重、对中国发展知识的经验性观照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特征,这一治理进路在揭示南南合作有效性的同时也为国内技术推广提供了有效参照。
2023 Vol. 4 (11): 179-188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077 KB)  ( 23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