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14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05-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公共管理与政策
农业研究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人才研究
研究与探讨
卷首语
卷首语
1
让科研人员别扭的集体舞蹈
本刊编辑部
2014 Vol. 0 (5): 1-1 [
摘要
] (
242
)
HTML
(1 KB)
PDF
(197 KB) (
275
)
创新研究
5
渐进式创新与激进式创新: 前因变量、绩效结果和交互作用
张婧, 何勇, 段艳玲
本文探讨了渐进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的三类前因变量,以及两种创新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①环境压力、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对两种类型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企业规模、经营年份以及成本领先战略对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③差异化战略仅对激进式创新有显著影响;④两种类型的创新均正向影响新产品绩效;⑤两种类型创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014 Vol. 0 (5): 5-9 [
摘要
] (
472
)
HTML
(1 KB)
PDF
(976 KB) (
404
)
10
知识产权视角下科技奖励推动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唐恒, 冯楚建
科技奖励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二者具有互补性和协调性。探讨知识产权制度协同科技奖励制度推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经过假设检验得到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奖励设置的合理性、奖励评审指标的科学性、奖励环境的完善性三个方面,其中奖励评审指标的科学性和奖励设置的合理性对科技奖励推动自主创新的影响较大。
2014 Vol. 0 (5): 10-15 [
摘要
] (
233
)
HTML
(1 KB)
PDF
(884 KB) (
214
)
16
企业创新网络组织间相互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思颖, 顾新, 王涛
本文采用前置因素和后果变量的模式,概括了企业创新网络中组织成员间相互信任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概念模型,为企业创新网络成员间信任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2014 Vol. 0 (5): 16-19 [
摘要
] (
260
)
HTML
(1 KB)
PDF
(880 KB) (
234
)
公共管理与政策
20
政府R&D补贴、企业技术创新及其创值能力研究
邹彩芬, 刘双, 代亚利
本文首先评析了技术创新中的需求拉动论、技术推动论与政府引导论,然后以装备制造业中的专用设备上市公司2009—2011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市场需求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考察市场需求是否具有中介或调节效应。最后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内精伦电子、华中数控等企业为案例进一步阐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和市场需求与企业R&D投入显著正相关,市场需求对政府补贴与企业R&D投入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研发投入与企业创值能力显著正相关,市场需求对企业R&D投入与创值能力有显著的正调节效应,而政府补贴对R&D投入与企业创值能力存在显著负调节效应。政府补贴与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
2014 Vol. 0 (5): 20-26 [
摘要
] (
235
)
HTML
(1 KB)
PDF
(1071 KB) (
371
)
27
绩效棱柱框架下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评价研究
李升泽
本文在分析了几种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评价方式的基础上,阐述了绩效棱柱对于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评价的适应性。采用层次结构,根据绩效棱柱五个维度上的逻辑递推关系筛选出KPI,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执行进度的数学计算模型。针对所建立的模型,导入案例数据进行分析,实现了用量化的结果来反映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绩效状况。
2014 Vol. 0 (5): 27-31 [
摘要
] (
238
)
HTML
(1 KB)
PDF
(977 KB) (
208
)
32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存在门限的非线性关系
张优智
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分别使用财政科技投入、R&D经费投入作为科技投入的代理变量,研究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非线性的,适合使用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来拟合。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两个门限,其转换变量为前一期的经济增长速度;R&D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一个门限,其转换变量也是前一期的经济增长速度。
2014 Vol. 0 (5): 32-38 [
摘要
] (
271
)
HTML
(1 KB)
PDF
(1025 KB) (
239
)
产业研究
39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
菅青, 吴骏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既是由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立足现实基础的务实选择。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它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数据缺乏,导致对相关产业的评价与选择困难。文章以合肥市家电产业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给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2014 Vol. 0 (5): 39-44 [
摘要
] (
226
)
HTML
(1 KB)
PDF
(954 KB) (
302
)
45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选择研究 ——以西安航空新材料产业为例
党兴华, 车渊彬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正确选择适合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更是产业成功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各地区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及对重点领域选择研究不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确定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选择的依据,并以此为基准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其次,以西安航空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选择为例,在进行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备选领域进行选择,确定了西安航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2014 Vol. 0 (5): 45-49 [
摘要
] (
302
)
HTML
(1 KB)
PDF
(1058 KB) (
261
)
50
高技术产业不同来源科研经费投入绩效实证研究
蒋开东, 王其冬, 俞立平
本文选取政府经费投入、企业经费投入、银行科技贷款、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作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投入变量,新产品销售额作为产出变量,首先采用面板数据研究投入要素贡献的弹性系数,然后采用SBM超效率模型测度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最后运用系统广义矩(SYS-GMM)分析投入要素节约对效率提高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经费贡献的弹性系数和资源利用率最高,拥有最高的绩效;政府经费投入与银行科技贷款的绩效较低,要素贡献的弹性系数和资源利用率较低。提高企业经费投入的利用率对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政府科技投入,提高银行科技贷款的利用率对效率提高的影响较小。我国科技绩效总体处于缓慢升高的状态,发展态势良好。
2014 Vol. 0 (5): 50-55 [
摘要
] (
239
)
HTML
(1 KB)
PDF
(1054 KB) (
228
)
56
促进软件安全的路径选择
李承, 周潞
信息安全的核心问题是软件安全,但在市场失灵的境况下,软件安全形势严峻。建立新的市场机制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路径之一,软件安全漏洞市场的理论和实践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但由于软件安全漏洞自身的特性难以取得成功。法律责任制度可以为软件公司提高软件安全质量提供动力,合理的制度设计将会促进软件安全。构建软件产品责任制度,让软件公司为其安全缺陷承担严格责任,将是一条可行的促进软件安全的路径。
2014 Vol. 0 (5): 56-61 [
摘要
] (
206
)
HTML
(1 KB)
PDF
(1203 KB) (
193
)
企业研究
62
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规模与R&D绩效
王文翌, 安同良
中国存在对大公司的迷信,政府尤其习惯通过推动企业兼并做大规模来提高企业竞争力,但往往合并后的企业难以达到预计的结果。本文基于2003—2011年国内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并扩展Griliches的资产-价值方程,研究了企业规模对研发投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①R&D投入将提高上市公司市值。R&D的市值高于有形资产,但与国际相比处于较低水平。②R&D绩效受公司规模影响,但并不随企业规模单调上升,而是随规模递增先上升,后又下降,大致呈倒U型。③从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角度来看,政府有必要重新审视以行政手段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
2014 Vol. 0 (5): 62-67 [
摘要
] (
233
)
HTML
(1 KB)
PDF
(1189 KB) (
289
)
68
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的影响研究
陈承, 周中林
本文融合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优势持续性的影响。采用面板数据,以我国2002—2011年沪、深两市30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对管理者、员工、政府和公众的责任与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正相关;对管理者、员工、供应商和政府的责任与竞争劣势的持续性负相关;对股东的责任与企业竞争优势持续性负相关。
2014 Vol. 0 (5): 68-73 [
摘要
] (
239
)
HTML
(1 KB)
PDF
(1027 KB) (
2869
)
7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实证研究
赵娜, 张晓峒, 杨坤佳
本文以2006—2011年我国275家中小板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计数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具有动态反馈效应;企业R&D经费支出、科技人员比例、企业规模和融资能力对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相对于R&D投入,科技人员的影响较小,人力资本的投入对于创新产出还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盈利能力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呈倒“U”型,即过高的新产品盈利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2014 Vol. 0 (5): 74-78 [
摘要
] (
216
)
HTML
(1 KB)
PDF
(979 KB) (
252
)
79
石油涉外企业社会风险评价研究
聂晓愚, 李志祥, 刘铁忠
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针对这种情况,石油涉外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加大海外开采力度。在海外作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对海外工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工程质量、公司利益造成极大影响。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讨论等方法建立石油涉外企业社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以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为基础的风险评价模型。
2014 Vol. 0 (5): 79-85 [
摘要
] (
207
)
HTML
(1 KB)
PDF
(1149 KB) (
198
)
区域研究
86
中国研发创新能力地区差距的分解研究
李博
本文使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研发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考察决定地区研发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基于回归的 Shapley值分解方法,对中国研发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研发人力投入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研发资本存量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是影响地区差距的四个最主要因素,其他因素的地区差距按照影响作用依次为地区固有因素、制度特征、基础设施水平、工业化水平、企业参与创新强度与政府经济影响力。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相关的政策含义。
2014 Vol. 0 (5): 86-92 [
摘要
] (
245
)
HTML
(1 KB)
PDF
(1113 KB) (
226
)
93
中国十大城市群集聚力的比较研究
曾鹏, 蒋翠云
通过构建城市群集聚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集聚力和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各城市集聚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之间的集聚力差异程度不大而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各城市集聚力分布不均。针对性地指出中国十大城市群以及中国十大城市群内各城市在劳动分工中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2014 Vol. 0 (5): 93-99 [
摘要
] (
269
)
HTML
(1 KB)
PDF
(1606 KB) (
227
)
100
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吉亚辉, 李文龙
为使兰州新区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本文利用SWOT方法详细系统地分析了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外部环境,通过构建衡量产业集聚的静态和动态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的视角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采用2004—2009年兰州工业数据,对其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定,根据计算结果对兰州各个产业的集聚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的选择和承接对策进行了相关研究。
2014 Vol. 0 (5): 100-105 [
摘要
] (
255
)
HTML
(1 KB)
PDF
(1229 KB) (
193
)
研究与探讨
106
金融生态环境、资本结构与公司成长性
李生道, 王静, 王尧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公司成长性综合得分,采用门槛面板模型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生态环境对资本结构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门槛阀值效应,在较低金融生态环境下,资本结构与成长性负相关;而在较高金融生态环境下,资本结构与成长性正相关。
2014 Vol. 0 (5): 106-111 [
摘要
] (
213
)
HTML
(1 KB)
PDF
(1051 KB) (
253
)
112
共生视角下工业副产品循环利用研究
周正平, 冯德连
本文总结了资源型城市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几种典型模型,分析了工业共生网络中副产品循环利用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竞争地位失衡、关键技术不充分等问题,并在共生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共性技术创新战略、打造共同发展的组织文化、建立核心企业主导的机制、探索互动整合的发展模式和构建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等促进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对策。
2014 Vol. 0 (5): 112-116 [
摘要
] (
219
)
HTML
(1 KB)
PDF
(1130 KB) (
149
)
117
生物质发电燃料收集成本测算模型及实证分析
檀勤良, 杨海平, 张兴平, 邓艳明, 魏咏梅
生物质发电成本过高是制约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秸秆燃料的收集成本是生物质发电燃料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应用微积分法建立秸秆燃料收集成本模型,以25MW生物质电厂为例测算秸秆收集成本,并分析了秸秆收集成本的构成。实证研究表明,运输成本是秸秆收集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敏感性分析表明,秸秆收集半径是影响秸秆收集成本的最敏感的因素。同时模拟分析表明秸秆收集成本、秸秆运输成本与经纪人数量呈U型关系,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经纪人数量有利于降低秸秆收集成本。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2014 Vol. 0 (5): 117-123 [
摘要
] (
238
)
HTML
(1 KB)
PDF
(1184 KB) (
295
)
124
论绿色专利加速审查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杨宇静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全球九个国家的专利机关纷纷推出绿色专利加速审查制度。这些制度从内容到形式可归纳为宽松型、适度型和严格型,目的均在于通过缩短专利审查时间以加快绿色专利授权。在评价与反思这一新制度的优劣得失之后,本文认为现有的绿色专利加速审查制度不足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并提出规范绿色技术、提高公共资金资助的研发成果申请专利的条件、建设绿色专利数据库和绿色专利分类体系等信息平台是绿色专利加速审查制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4 Vol. 0 (5): 124-129 [
摘要
] (
308
)
HTML
(1 KB)
PDF
(1349 KB) (
251
)
130
社会福利视野下我国老年福祉科技及其发展路径探析
马俊达, 刘冠男, 沈晓军
本文立足我国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福利困境和民生科技运用,阐述了老年福祉科技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当前老年福祉科技面临的形势和需求,梳理了现状和问题,从科技项目、发展机制、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构建我国老年福祉科技创新体系及配套政策的具体建议。
2014 Vol. 0 (5): 130-136 [
摘要
] (
266
)
HTML
(1 KB)
PDF
(1494 KB) (
205
)
人才研究
137
创业团队社会资本、知识社会化与知识分享关系研究
马鸿佳, 张倩
将新创企业创业团队社会资本、知识社会化和知识分享整合在一个框架下,基于317份新创企业问卷,得出了以下结论:新创企业创业团队社会资本对知识社会化和知识分享具有显著影响,新创企业创业团队知识社会化显著影响知识分享,而且知识社会化在社会资本和知识分享之间扮演了中介作用。最后提出了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2014 Vol. 0 (5): 137-142 [
摘要
] (
231
)
HTML
(1 KB)
PDF
(988 KB) (
226
)
143
CEO薪酬契约设计、研发投资行为与公司价值创造
刘振
本文以2007—2011年中国深沪A股57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联立方程组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了CEO薪酬契约设计对CEO研发投资行为,以及CEO研发投资行为对公司价值创造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①在国有控股企业,研发投资没有被纳入CEO考核变量和年薪支付依据,增加CEO年薪却诱导CEO减少研发投资;在私有控股企业,研发投资已纳入CEO考核变量和年薪支付依据,增加CEO年薪能够激励CEO增加研发投资。②无论在私有控股企业,还是在国有控股企业,CEO持股比例对公司研发投资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③在国有控股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对公司价值创造具有正向影响关系,但关系不显著;在私有控股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对公司价值创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2014 Vol. 0 (5): 143-148 [
摘要
] (
222
)
HTML
(1 KB)
PDF
(1034 KB) (
282
)
农业研究
149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评价研究
张琳, 吴敬学, 王敬华, 王志丹
本文在系统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状况的基础上,运用指标分解法、层次分析法、极值法和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适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对2006-2010年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绩效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了完善转化资金的政策设置、明确转化资金支持的领域定位、拓展转化资金的支持方式和探索提高转化资金使用效率的组织机制等对策建议。
2014 Vol. 0 (5): 149-154 [
摘要
] (
242
)
HTML
(1 KB)
PDF
(1063 KB) (
292
)
155
TRIZ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赵军洁, 陈宝峰, 卢兵友
本文结合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从战略、培训、资源和组织四个维度提出了39个TRIZ应用影响因素,并基于对161个农业科技项目专家的调研,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联合分析方法,对当前TRIZ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因子分析提取的10个公因子中,领导战略因素对创新绩效影响最大,回归系数达到了0.319,资源投入因素、培训主体因素、创新管理因素、创新协作因素对TRIZ应用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外,应用模式因素、培训客体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2014 Vol. 0 (5): 155-160 [
摘要
] (
229
)
HTML
(1 KB)
PDF
(944 KB) (
376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