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15年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5-10-12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公共管理与政策
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际研究
科技金融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研究与探讨
中英文目录
能源研究
卷首语
中英文目录
3
中英文目录
2015 Vol. 0 (10): 3-3 [
摘要
] (
89
)
HTML
(1 KB)
PDF
(962 KB) (
132
)
卷首语
4
关于食品安全的几点想法
2015 Vol. 0 (10): 4-4 [
摘要
] (
107
)
HTML
(1 KB)
PDF
(699 KB) (
246
)
公共管理与政策
5
新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路径与趋势展望
金世斌
新中国科技政策大体经历了国防建设战略、经济建设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型国家战略不同阶段,呈现出从供给主导向需求引导、单向政策向多项政策、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行政指令向市场调节、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等总体趋势。展望下一阶段中国科技政策发展,应更加注重政府对重大科技战略的规划引导,更加注重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更加注重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2015 Vol. 0 (10): 5-9 [
摘要
] (
100
)
HTML
(1 KB)
PDF
(994 KB) (
783
)
10
北京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创新研究
伊 彤,王 涵
本文围绕北京重大科技专项的内涵、特点和项目分类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实施北京重大科技专项面临的形势和需求,在借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北京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2015 Vol. 0 (10): 10-14 [
摘要
] (
129
)
HTML
(1 KB)
PDF
(1107 KB) (
508
)
15
政府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遴选流程和组织架构设计
韩元建,陈 强
本文对政府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遴选流程和组织架构进行设计。第一,分析国内相关文献,梳理共性技术的遴选方法,并简介美国、英国关于遴选程序、组织架构、方法等的实际做法。第二,对共性技术遴选流程进行设计,提出基于不同的政策目标,采用不同的共性技术遴选方法,并提出通过特征分析、优先度排序、必要性评估三个环节,对共性技术开展精细化遴选。第三,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的基本模式对遴选工作的组织架构进行设计。
2015 Vol. 0 (10): 15-21 [
摘要
] (
118
)
HTML
(1 KB)
PDF
(1329 KB) (
282
)
创新研究
2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界面管理研究
王帮俊,杨东涛
本文首先分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主管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界面冲突及其表现,提出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界面障碍的优势互补、动态性、兼容性、主体竞争性等原则,进而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界面管理平台,构建基于协同创新主体间(内)的关系联结、互动行为以及制度保障等内容的联结机制,建立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共识性,促进协同创新组织平台的开放性,达成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约束性,构建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约定性,从而有效地解决界面管理问题,进而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
2015 Vol. 0 (10): 22-27 [
摘要
] (
142
)
HTML
(1 KB)
PDF
(1014 KB) (
205
)
28
关系能力对创新网络行为的影响——网络惯例的调节作用
肖 瑶,党兴华,谢永平
本文基于非契约治理中的核心要素并结合关系动态理论,将网络成员间关系能力界定为关系启动能力、关系发展能力及关系终止能力,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研究其对网络行为四种类型的影响,同时,引入网络惯例作为调节变量,运用多元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关系启动能力、关系发展能力及关系终止能力对网络中信息获取、机会利用、强连接资源调动及弱连接资源调动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2015 Vol. 0 (10): 28-33 [
摘要
] (
122
)
HTML
(1 KB)
PDF
(1069 KB) (
224
)
管理科学与工程
34
大数据时代电子公共服务领域的个人数字身份及保护措施
谢 刚,冯 缨,李治文,李文鹣
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画像等新技术使数字身份安全面临巨大威胁,电子公共服务领域加强个人数字身份保护成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文章介绍数字身份的内涵、构成及功能,分析数字身份面临的风险和现有规制措施遭遇的困境,最后从技术、意识和知识以及法律等方面提出电子公共服务数字身份保护的措施。
2015 Vol. 0 (10): 34-38 [
摘要
] (
140
)
HTML
(1 KB)
PDF
(1001 KB) (
458
)
39
信息化时代中国科普传播的现状调查、问题与对策
谢广岭,周荣庭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信息化时代中国科普传播的现状进行调研,共计发放问卷2200份,覆盖全国12个不同省市,回收有效问卷1895份,有效率达到86.1%,进而梳理了当前中国科普传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时代提升中国科普传播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2015 Vol. 0 (10): 39-45 [
摘要
] (
123
)
HTML
(1 KB)
PDF
(1146 KB) (
483
)
46
不同情境下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制度创业比较
谢 青,田志龙
本研究按照异质性程度和制度化程度将组织场域划分为四种类型,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同试点城市、不同时期的多次商业模式创新为制度创业素材,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组织场域中发起制度创业的行动者社会地位、制度创业困难及制度创业策略的不同。这种对比研究对构建制度创业理论和指导新兴产业中的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015 Vol. 0 (10): 46-52 [
摘要
] (
88
)
HTML
(1 KB)
PDF
(1029 KB) (
297
)
产业研究
53
基于生态位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路径演化
田红娜,李香梅
提炼基于生态位的绿色工艺创新路径演化影响因素:资源生态位因子、技术生态位因子、需求生态位因子和制度生态位因子。以这四个生态位因子作为研究变量,构建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路径演化的NK模型,并以机床制造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四个生态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绿色工艺创新生态位适应度,绿色工艺创新生态位适应度的变化与绿色工艺创新路径的演化是协同共进的。
2015 Vol. 0 (10): 53-56 [
摘要
] (
89
)
HTML
(1 KB)
PDF
(0 KB) (
156
)
57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物联网创新网络发展
焦媛媛 米 捷 胡 琴
本文基于中观的创新网络视角,分析了物联网创新网络发展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系统动力学对物联网创新网络的发展进行模拟分析,以期揭示物联网创新网络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提升物联网创新能力的政策实践提供借鉴。
2015 Vol. 0 (10): 57-62 [
摘要
] (
93
)
HTML
(1 KB)
PDF
(1419 KB) (
168
)
企业研究
63
基于创新链的创新型企业政策研究
李 婷,邓学来,徐志云
影响创新型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政策环境建设。本文重点分析创新链与创新政策、创新型企业与创新政策。提出基于创新链的创新政策体系的构成,并分析创新政策对创新链的影响作用;同时,分析创新型企业的政策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基于创新链的创新型企业创新政策设计思路、框架和主要内容。
2015 Vol. 0 (10): 63-68 [
摘要
] (
104
)
HTML
(1 KB)
PDF
(1051 KB) (
384
)
69
协同创新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实现
田 青
协同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本文在厘清协同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目前制约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问题及原因,并就如何以企业为主体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从强化企业的内生动力、多元化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水平以及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2015 Vol. 0 (10): 69-73 [
摘要
] (
108
)
HTML
(1 KB)
PDF
(999 KB) (
268
)
74
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贾镜渝,赵忠秀
寻求创造性资产是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也是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失败的海外投资案例表明,中国企业并未如预期那样通过海外投资提升创新能力,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知识转移。因此,本文以动态视角建立了中国企业跨国知识转移过程的整体框架,希望对企业跨国知识转移过程的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2015 Vol. 0 (10): 74-79 [
摘要
] (
96
)
HTML
(1 KB)
PDF
(1078 KB) (
207
)
80
开放式创新广度、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孙 旭,谢富纪,陈宏权,王海花
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与外部主体合作成为企业创新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22个城市1279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来探讨企业开放式创新广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广度显著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外部环境中区域竞争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正向显著影响创新绩效;区域竞争环境与公共行政环境负向调节开放式创新广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人文社会环境对创新绩效没有显著调节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5 Vol. 0 (10): 80-85 [
摘要
] (
113
)
HTML
(1 KB)
PDF
(1110 KB) (
323
)
区域研究
86
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模式及其政府角色
崔新健,崔志新
本文依据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关系由简单到复杂,更能反映发展的趋势,将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模式依次分为战略联盟、三螺旋、创新网络和开放式创新4种主流模式。针对不同的发展模式政府有不同的作用,其角色定位也各异;为了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政府需要基于各种模式发挥作用。
2015 Vol. 0 (10): 86-91 [
摘要
] (
70
)
HTML
(1 KB)
PDF
(1228 KB) (
251
)
92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进展: 基于系统内部主体之间以及系统之间关系的视角
卞元超, 白俊红
探讨区域创新系统内部主体之间,以及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区域创新系统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开放式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协同创新等方面梳理了关于区域创新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基于知识溢出、空间计量经济学和区域创新两个方面对区域创新系统之间联结关系的研究进行归纳。并评述了其中的不足,为更加全面认识区域创新系统领域研究动态和趋势提供启示。
2015 Vol. 0 (10): 92-97 [
摘要
] (
101
)
HTML
(1 KB)
PDF
(1034 KB) (
326
)
98
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测度
张亚明,胡泽明,姜靖
在分析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基础上,运用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模型测度其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和转变速率,发现首都经济圈整体产业结构正向高级化发展,但产业转变速度有待提高,最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了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2015 Vol. 0 (10): 98-103 [
摘要
] (
95
)
HTML
(1 KB)
PDF
(1034 KB) (
282
)
能源研究
104
公共部门能源消耗的核算方法
柴士改
目前中国单独针对公共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工作基本处于起步甚至是空白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全面、连续的公共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基础能耗数据。因此,如何有效、连续地对公共部门能源消耗进行核算,无疑是解决公共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定的关键性问题。鉴于此,根据指标替代、“自上而下”与总量控制等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实现公共部门与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的衔接,构建公共部门能源消耗的核算方法,以达到对公共部门能源消耗快速、准确核算的目标。这不仅可为中国公共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制定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便于其自主性节能减排工作顺利进行,而且更有利于政府在国家气候谈判会议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2015 Vol. 0 (10): 104-108 [
摘要
] (
125
)
HTML
(1 KB)
PDF
(1386 KB) (
294
)
109
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理论及其在能源系统转型中的应用
吕 涛,王春玲,王 飞
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近年来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形成了多层次分析框架、转型管理等理论。多层次模型认为,社会-技术系统转型是宏观环境、现有体制、创新利基相互作用的结果;转型管理理论将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看成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包括转型战略管理、转型策略管理和转型运作管理等层次。能源系统作为典型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外关于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社会-技术系统转型带来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2015 Vol. 0 (10): 109-114 [
摘要
] (
145
)
HTML
(1 KB)
PDF
(1246 KB) (
639
)
115
基于技术进步分解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研究
董梅
1,2,3,徐璋勇
基于DEA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和LMDI分解法,量化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进而构建回弹效应测算的改进模型,实证测算1995—2012年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能源回弹效应总体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广义技术进步计算的回弹效应为37%,狭义技术进步计算的回弹效应为52%,技术效率改进和产业结构调整计算的回弹效应缺乏规律。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省份能源回弹效应呈现增加趋势。西部地区制定能源政策的重心应向提高技术效率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倾斜。
2015 Vol. 0 (10): 115-119 [
摘要
] (
98
)
HTML
(1 KB)
PDF
(1074 KB) (
201
)
120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及其异质影响
唐建荣,贾梨淙
本文以36个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因素EGARCH-M模型系统分析了原油价格波动的非对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油加工炼焦业等13个行业负向关联,基础资源采掘行业等6个行业正向关联;烟草制品业等17个行业关联性不强;31个行业利润变化呈非对称效应,7个行业的利润变化存在杠杆效应。因势利导,推动油价脱钩,有利于实现能源及其产业结构的共同优化;有效干预,规范定价机制,是健全石油战略储备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2015 Vol. 0 (10): 120-125 [
摘要
] (
123
)
HTML
(1 KB)
PDF
(1071 KB) (
307
)
科技金融
126
科技金融: 促进政府创新政策“ 有效供给”
张缨
政府科技创新政策的提供? 由于多种因素常常难以实现“有效供给” 即使是科技发达的国家也在不断地改进、修正其政府创新政策供给? 本报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工作实践探索? 提出应对科技金融内涵进行再认识? 挖掘其公共政策价值? 强调不仅发挥它加速社会财富创造及获取的效应? 更应将它作为促进政府创新政策“有效供给” 的突破口? 大幅度推进政府科技创新管理改革和国家创新环境的优化。
2015 Vol. 0 (10): 126-129 [
摘要
] (
110
)
HTML
(1 KB)
PDF
(987 KB) (
396
)
130
风险投资公司特征与联合投资动机
金永红,李媛媛,罗 丹
本文分析中国风险投资(VC)公司不同特征与联合投资动机(如财务动机、交易流动机以及获取资源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务动机对于行业经验少以及规模小的VC公司更加重要;交易流动机对于外资背景、国有背景或者规模大的VC公司更加重要;而获取资源动机对于投资早期阶段的VC公司更为重要,对于其他特征的VC公司无明显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VC公司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风险投资公司可以根据其他VC公司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进行联合投资,有利于采取最优的联合投资策略。
2015 Vol. 0 (10): 130-135 [
摘要
] (
88
)
HTML
(1 KB)
PDF
(1021 KB) (
235
)
研究与探讨
136
知识图谱视角下绿色低碳建筑研究动态
何清华,王 歌
从“低碳”到“零碳”,建筑业的“绿色发酵”不断持续,绿色低碳建筑已成为资源科学、低碳经济等领域的热点议题。然而,目前针对绿色低碳建筑的研究动态尚未有定量、深入的分析与归纳,不利于系统把握其发展现状及趋势。以SCI和SSCI中1998—2015年发表的591篇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探测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时区分布态势,最后形成对中国建筑业低碳转型的若干启示。
2015 Vol. 0 (10): 136-141 [
摘要
] (
133
)
HTML
(1 KB)
PDF
(1399 KB) (
412
)
142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人才网络嵌入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李永周,黄珍珍,谭 蓉,阳静宁
本文基于创新人才的异质性需求特征和创新网络嵌入视角,剖析了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人才网络嵌入机理和作用机制,并从创新人才的创新网络结构、关系和认知嵌入维度,构建了协同创新中心规模和结构、协同机制体制、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多维度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提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网络建设的优化和完善措施,以期更好地发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引领创新人才引进和集聚开发的战略导向作用。
2015 Vol. 0 (10): 142-148 [
摘要
] (
109
)
HTML
(1 KB)
PDF
(1117 KB) (
259
)
国际研究
149
欧盟地区协同创新模式、特点与启示
党倩娜
欧盟地区协同创新体系和模式的构建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并逐渐形成了项目多元合作、中心机构主导、虚拟协同、知识群组四大模式。欧盟经验表明,每一次危机和转型时刻都在推动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模式构建应着力于统筹创新布局,整合创新支援体系,关注利益相关者,倾斜考虑科研人员和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全周期评估。
2015 Vol. 0 (10): 149-154 [
摘要
] (
82
)
HTML
(1 KB)
PDF
(1032 KB) (
417
)
155
美国国立科研机构成果处置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杨 青,钟书华
美国国立科研机构担负着美国科技创新与发展这项重大任务,现行规定的科技成果处置权有利于加速技术转移与商业化进程。通过对ARS、NIH等10所美国国立科研机构成果处置经验进行研究,总结了科技成果处置权的两种归属模式,说明了处置权范围及处置方式,分析了处置成效,以此提出对中国的几点启示。
2015 Vol. 0 (10): 155-160 [
摘要
] (
118
)
HTML
(1 KB)
PDF
(1123 KB) (
289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