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0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06-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研究与探讨
中英文目录
创业研究
专题笔谈
卷首语
 
 
       卷首语
0 再谈冠状病毒及其疾病的公共研发政策
本刊编辑部
2020 Vol. 1 (6): 0-0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956 KB)  ( 149 )
       中英文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0 Vol. 1 (6): 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757 KB)  ( 73 )
       专题笔谈
1 让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
刘志迎
2020 Vol. 1 (6): 1-3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2712 KB)  ( 204 )
4 有效发挥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
吕薇
2020 Vol. 1 (6): 4-5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1960 KB)  ( 156 )
5 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孙卫
2020 Vol. 1 (6): 5-6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2783 KB)  ( 214 )
7 重视中小制造企业在解决卡脖子技术中的关键作用
苏敬勤
2020 Vol. 1 (6): 7-8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2799 KB)  ( 307 )
9 多维协同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化经济发展
谢富纪
2020 Vol. 1 (6): 9-10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2921 KB)  ( 311 )
11 产业技术预见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导航”
杨耀武
2020 Vol. 1 (6): 11-14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3129 KB)  ( 192 )
       创新研究
15 科技财政能否透过创新链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绩效
王斌, 谭清美, 王志华
本文基于创新链视角,探讨科技财政补贴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作用效果。以江苏省为例研究发现,科技财政补贴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在专利申请环节,科技财政补贴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在专利维护环节,专利侵权纠纷对创新成果产业化及其财政扶持效应均有负面作用;在成果转化环节,科技财政补贴对校企合作、研企合作及产学研金合作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此外,在不同规模企业成果转化能力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影响中,中型企业科技财政补贴效果相对较好,而大型和小型企业效果不良。随着专利侵权纠纷程度的加深,科技财政补贴对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作用出现分化,大型和中型企业所受影响较小,而小型企业却深受其害。
2020 Vol. 1 (6): 15-25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6391 KB)  ( 176 )
26 研发国际化模式选择能否促进企业创新
吴崇, 张诗帆, 薄思怡
本文选择中国 “走出去”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国际化不同阶段中组织学习机制异质性视角,探讨研发国际化模式选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阶段性影响。研究发现,组织要素与东道国要素的双元性响应决定企业研发国际化模式的选择倾向;研发国际化模式选择对于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会因为企业国际化阶段组织学习机制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际化专一性发展阶段,相对于合作型研发国际化模式对创新转化的显著抑制作用,独立型研发国际化模式对创新转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化多样性发展阶段,相对于独立型研发国际化模式对创新转化的显著促进作用,合作型研发国际化模式更能促进企业的创新转化。
2020 Vol. 1 (6): 26-36 [摘要] ( 35 ) HTML (1 KB)  PDF (7108 KB)  ( 396 )
       产业研究
37 当代科技革命的内涵及对未来发展的预判
魏晨, 西桂权, 张婧, 吴晨生, 王健美, 龚龑
自18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促使主导技术与技术群、工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同时也让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原有的理论与体系。进入21世纪,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发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改变了原有的人类社会组织方式,大幅提高了生产力。但遗憾的是,科技发展至今,已经基本上用尽了目前科学能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技术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和归纳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科技革命的概念、趋势与历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科技革命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性的预判。
2020 Vol. 1 (6): 37-43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5067 KB)  ( 617 )
4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中国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刘书瀚, 于化龙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2020 Vol. 1 (6): 44-53 [摘要] ( 40 ) HTML (1 KB)  PDF (6905 KB)  ( 328 )
54 “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提高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
韩永楠, 武宵旭, 葛鹏飞, 田洪志
基于测算的中国31个省40个工业行业的动态产能利用率,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 “一带一路”倡议对工业产能的影响,并探讨异质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样本期间, “一带一路”倡议尚未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缓解作用。与轻工业、非高污染行业相比,重工业、高污染行业受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相对更大。以国有产权为代表的政府干预进一步强化了倡议对重点省份产能利用率的抑制影响,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化解过剩产能有积极作用,是提高 “一带一路”倡议重点省份产能利用率的重要微观基础。结论启示:发挥高生产率企业在 “一带一路”中的产能推动作用,进一步明确政府政策指导与市场配置资源的界限,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化解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所在。
2020 Vol. 1 (6): 54-62 [摘要] ( 35 ) HTML (1 KB)  PDF (6195 KB)  ( 257 )
63 差异化积分制动态管理办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伊辉勇, 许茂增
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素质提升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充分考虑国家产业导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现有产业布局的行政干预因素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产业设定不同的建议产业系数,提出了差异化产业积分动态管理办法,并且通过重庆市A区4类产业算例分析借以论证,借此实施对各类型产业的企业经营绩效和生态绩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区域产业实施动态产业积分制管理,区域发展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惩罚和机会成本的损失,同时可以有效地引导区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鼓励类产业优化。
2020 Vol. 1 (6): 63-74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7048 KB)  ( 176 )
75 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
杨芬, 郭广生, 张士运
本文构建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PVAR模型,研究中国30个省份2004—2016年全部区域、高碳区域和低碳区域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消耗间的传导机制,并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指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减少能源消耗存在正向效应,技术创新和高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实现经济增长有正向脉冲的影响响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性对能源消耗具有较高的约束效应。
2020 Vol. 1 (6): 75-84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5968 KB)  ( 405 )
       企业研究
85 政府市场规制驱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理
汪明月, 李颖明
本文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系统分析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福利损失的影响,包括绿色技术创新的多重外部性、绿色产品消费的内部性和绿色技术创新进入壁垒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价格规制、竞争规制和供求规制对减少市场主体在参与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性和进入壁垒的机理。研究表明:①市场价格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发水平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平均边际收益是政府市场规制对社会福利影响大小的关键因素;②竞争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要系统考虑社会成本和社会福利的关系,需要动态调整规制准入时机,以此提高社会福利;③政府绿色技术创新方向引导、标准倒逼和绿色消费引导是有效的供求规制,供求规制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另外两项辅助规制的有效性。
2020 Vol. 1 (6): 85-93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6367 KB)  ( 438 )
94 不同技术并购模式下知识基础和知识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吴洁, 刘沙沙, 盛永祥, 王建刚, 刘鹏, 施琴芬
技术并购是企业实现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研究不同技术并购模式下知识基础和知识整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对促进企业知识的有效积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技术并购后企业创新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并购创新绩效模型,探究技术并购后企业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以及知识整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技术并购后的知识基础的两个维度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知识深度对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关系,而知识广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②不同并购模式对知识基础的影响具有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的知识整合时间调整策略:在加强型技术并购模式下,企业增加了知识深度,此时在阈值内增加知识整合时间能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在互补型技术并购模式下,企业增加了知识广度,企业降低知识整合时间并增加知识应用时间能提升创新绩效;在混合型技术并购模式下,企业的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都增加,但知识广度对知识整合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当知识整合时间随知识广度增加以递减方式调整时,创新绩效提升效果明显。
2020 Vol. 1 (6): 94-102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6933 KB)  ( 281 )
       区域研究
103 大数据背景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型智能服务平台模式研究
葛秋萍, 李文香
大数据时代,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模式创新成为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关注点。在经历了资源型—被动服务和需求型—主动服务模式之后,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开始向共享型—智能服务的新型模式演化。在大数据背景下,该模式对促进资源平台服务水平提升具有显著效果。在对环境约束条件及构建原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究包括智能终端层、平台门户层、智能处理层和资源库4个模块的新型服务模式,构建智能协调、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的三维运行机理模型,三者的智能协同程度越强,平台的服务水平越高。最后,从平台内外的双重管理体系、三重监督机制和多层次法律规范等层面提出政策优化建议。
2020 Vol. 1 (6): 103-111 [摘要] ( 35 ) HTML (1 KB)  PDF (6126 KB)  ( 300 )
112 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模式、路径和机制研究
孙艳艳, 苗润莲, 李梅, 张红
本文基于创新3.0范式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模式,提出构建以产业链、创新链等链条为依托,以创新种群、创新群落等复合主体为主导的资源整合模式,并将其应用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路径和机制研究。首先梳理总结京津冀创新资源整合现状,提出创新种群多样性有待提高、创新群落数量较少、创新链产业链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成因。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面向地方特色产业创新群落的资源整合路径、面向传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资源整合路径、面向高端高新产业链创新链的资源整合路径,并从细化功能定位、强化激励机制、深化主体合作、优化服务生态4个方面研究了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机制。
2020 Vol. 1 (6): 112-122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7175 KB)  ( 329 )
123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生态政策模拟及改进——以汉江生态经济带沿线17市为实证检验
余淑秀, 卢山冰, 邹玲丽
拥有良好传统制造业基础的汉江生态经济带,肩负着艰巨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任务。文章从生态保护与制造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汉江生态经济带沿线17市2011—2018年调查数据为样本,基于系统动力学 (SD)方法,构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经济系统模型,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生态政策效果及改进进行仿真模拟,提出协调经济与生态政策关系、提升政策效果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①目前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政策和生态政策实施确实存在矛盾。②对政策进行改进,有选择地加大政策力度,有助于缓解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经济政策和生态政策的独立实施,均能有效促进单一政策目标的实现,但却不一定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必须考虑政策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政策协调。考虑到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应谨慎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企业排污的限制力度,通过努力调动各个参与主体治污减排的积极性控制污染排放;考虑到与生态政策的协调,应谨慎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注重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2020 Vol. 1 (6): 123-133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7701 KB)  ( 279 )
       创业研究
134 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演化路径与机理——青岛高新区1992—2018年纵向案例研究
边伟军, 杨薪钰, 罗公利
本文基于对青岛高新区1992—2018年发展历程的分析,运用单案例探索性方法研究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及其背后的机理。结果表明:①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可分为种群形成阶段、群落形成阶段和系统形成阶段;②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动态积累过程,并且是伴随着创新创业资源的聚合、整合和耦合逐渐形成的;③生态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实质上是从个体能力到种群能力、种群能力到群落能力、群落能力再到系统能力三阶涌现的结果。
2020 Vol. 1 (6): 134-145 [摘要] ( 49 ) HTML (1 KB)  PDF (8471 KB)  ( 198 )
146 中国创业减贫的模式比较与政策启示
傅晋华, 燕波涛, 普蓂喆
创业是全球减少贫困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对创业减贫定义、特征及类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把中国创业减贫模式分为外生式创业减贫和内生式创业减贫两种类型,分别以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和 “淘宝村”农民网商创业为典型实践进行案例解析和模式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2020 Vol. 1 (6): 146-152 [摘要] ( 40 ) HTML (1 KB)  PDF (5159 KB)  ( 335 )
       研究与探讨
153 基因编辑的法律限度
孙道锐
对基因编辑立法,首先应当明确该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法律限度。目前,关于基因编辑的法律限度,本土理论观点有禁止说、部分允许说和允许说三种理论,域外国家的法律实践模式有加拿大式的禁止模式、美国式的部分允许模式和英国式的审查批准模式三种模式。上述本土理论观点和域外实践模式均不能单独作为基因编辑的法律限度加以采纳。基因编辑合理的法律限度为:允许和保障基因编辑基础研究的自由,竭力避免加拿大式的以罚代管政策和美国式的不资助政策;在该技术成熟时,可允许出于预防、治疗目的的生殖系基因编辑,类的共性的基因增强亦可被接受,而个性的基因增强则应被禁止。
2020 Vol. 1 (6): 153-160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6399 KB)  ( 185 )
161 商业模式创新与制度变革:合法性导向下的制度创业过程研究
尚妤
制度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性行为是近年来创业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而企业创新性行为对制度产生的影响却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建立在合法性与制度创业理论基础上,本文首先提炼出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制度变革的底层逻辑即合法性导向下的制度创业过程,并在构建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制度变革的过程模型中揭示制度创业者运用制度创业策略推动制度变革的全过程。研究整体有助于启发企业通过创新性行为推动制度进步,并且在开展创业性行为中采取合理方式与制度进行 “对话”;在理论层面上,本研究对基于商业模式创新情境下的合法性和制度创业理论拓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2020 Vol. 1 (6): 161-167 [摘要] ( 31 ) HTML (1 KB)  PDF (5454 KB)  ( 297 )
168 农户禀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选择意愿影响分析
张丰翼, 颜廷武, 江鑫
本文基于湖北省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出农户禀赋总量与分维水平,构建Probit模型探究农户禀赋对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①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的选择意愿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69.30%的受访农户倾向于选择直接补贴,30.70%的农户倾向于选择间接补贴;②农户禀赋总量水平显著影响农户的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选择意愿,分维水平中农户的人力禀赋、经济禀赋和社会禀赋对补贴方式的选择意愿均有显著影响;③影响农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方式选择的因素有健康状况、技术易得情况、农业收入占比、职业经历、邻居技术支持和网络安装情况,此外不同地区农户的选择意愿呈现一定的差异。对此,本文提出农业补贴政策制定应避免 “一刀切”,以此来提高环境友好型技术补贴政策的精准化和实施效果。
2020 Vol. 1 (6): 168-179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7123 KB)  ( 111 )
180 团队知识表征与个体自我表征如何导向跨功能团队成员创新行为
赵武, 李馥萌, 高樱
本文通过团队知识表征与个体自我表征的形成过程,探讨交互记忆系统、个体自我概念以及包容性领导如何诱发创新行为的产生,并构建了三者对成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运用大样本问卷调查,收集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部分中小科技型企业内的82个团队数据,运用跨层次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构建良好的交互记忆系统会促使成员做出更多有益于团队的创新行为;交互记忆系统会通过个体基于团队的自我概念激发更多的创新力;领导包容性程度越高,内部人身份感知与个人创新行为之间的正向影响越强,而包容性领导的强弱对组织自尊与成员创新行为之间没有显著影响。
2020 Vol. 1 (6): 180-188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6239 KB)  ( 263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