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1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3-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研究与探讨
中英文目录
卷首语
 
 
       卷首语
0 创新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陈志军
2021 Vol. 2 (3): 0-0 [摘要] ( 9 ) HTML (0 KB)  PDF (950 KB)  ( 224 )
       中英文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1 Vol. 2 (3): 0-0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729 KB)  ( 121 )
       科技政策
1 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概念及特征的研究
肖小溪, 李晓轩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党中央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有较强的时代特色。本文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概念和特征开展学术研究,鉴于中央目前明确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即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尚在建设或重组之中,难以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直接研究,因此,本文在对这一概念做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由国际上可类比的科研力量组成的研究样本,并通过对这些研究样本的历史演进分析,进一步揭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动态演化特征、差异化特征以及理论基础等,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一概念。
2021 Vol. 2 (3): 1-7 [摘要] ( 39 ) HTML (0 KB)  PDF (5699 KB)  ( 504 )
8 农业科技园区政策变迁:阶段、特征与动因——21世纪以来的政策文本分析
李函珂, 何阳
本文以中国农业科技园区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农业科技园区政策变迁展开研究。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农业科技园区政策变迁可大致划分为原始政策均衡、政策停滞、创新发展及均衡重塑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显著特征,而驱动农业科技园区政策变迁的因素主要为政策扩散失灵与政策转移失序、社会需求拉动及技术变化推动、管理工作得当和服务导向驱动。未来应考量政策变迁动力耦合机制,关注农业科技园区政策效益的扩散,以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1 Vol. 2 (3): 8-16 [摘要] ( 24 ) HTML (0 KB)  PDF (6450 KB)  ( 353 )
17 基于炒作周期曲线的新兴技术态势及政策系统供给研究
杨超, 孟显印
加特纳炒作周期报告连续25年为美国占据世界新兴信息技术高地提供了前瞻性判识,新兴信息技术的整体态势如何演化和利用研究将为中国制定新一轮信息领域新兴技术规划编制提供关键信息。本文基于近20年的曲线数据,从整体上分析245项新兴技术的变化特征,分析信息领域的高频新兴技术、技术成熟量和消失量、期望膨胀和消退速度,并结合中国知网重要报纸数据库,展现技术期望判识和炒作周期曲线的关联。研究表明,仅5项新兴技术基本能够完整经历曲线跨越;技术期望膨胀时间略高于衰减时间,个人生活类膨胀和消失快于组织应用类技术;钟形曲线明显左偏,从槽底走向成熟需1至4年时间;环境变革和概念盲目炒作等能部分解释技术消失的原因;以高频、成熟、消失和膨胀四个代表性技术为例,验证媒体热度判识与技术所处曲线位置存在关联。据此提出一套信息技术领域新兴技术政策系统供给模型及考虑期望管理的规划设计方案,为政府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2021 Vol. 2 (3): 17-27 [摘要] ( 30 ) HTML (0 KB)  PDF (7777 KB)  ( 197 )
       科研管理
28 论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产生的权利配置结构因素
霍宇同, 徐治立
如何优化科技产权权利配置结构这一影响科研经费使用的深层社会经济因素,以完善“不想”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体制机制,已成为科研管理改革深化的一个政策着力点。本文从科技产权权利配置的公私二重性特征及其委托代理结构与权利激励机制出发,分析科技产权权利配置结构对科研经费使用行为的制约影响,结果表明,科技权利配置结构中存在的公共价值导向权利激励制度保障不力、科研劳动权利激励不当、科技成果转化激励高成本等问题带来的权利激励矛盾是诱发科研经费违规使用行为的深层次经济权利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经济结构治理的调节对策。
2021 Vol. 2 (3): 28-35 [摘要] ( 33 ) HTML (0 KB)  PDF (6312 KB)  ( 193 )
36 职务科技成果共有权的政策要义及制度路径
楚道文, 丛培虎, 余晓龙
科研人员与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分离的权利格局造成了消极权利冲突,是促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制度障碍之一。《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提出的共有权模式为科研人员与单位共同行使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具体的操作指引。在制度路径方面:其一,科研人员共有权的法定原始取得方式有利于防止单位的不当限制,平衡单位与科研人员的利益;其二,基于职务科技成果的特殊性赋予单位享有控制性处置权比例体现了公平原则,而双方协商基础上的限制性收益分配机制则有利于促进成果转化,体现了效率原则;其三,科研人员的长期使用权是共有权制度的必然延伸,是以科研人员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理念的最终体现。
2021 Vol. 2 (3): 36-42 [摘要] ( 51 ) HTML (0 KB)  PDF (5814 KB)  ( 251 )
       创新研究
43 企业渐进式创新网络与政府制度行为演化分析
孙健, 邹华, 徐剑
本文基于企业线性创新活动愈发呈现网状化现象,研究企业渐进式创新网络与政府创新制度行为的相互关系,在构建二者螺旋式片段演进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博弈论对其进行演化分析,并以三家汽车企业渐进式创新网络为例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企业渐进式创新网络与政府创新制度行为相互促进与影响,拥有的线性正相关数量和强度越大,网络创新能力、政府制度行为的力度越大;②螺旋式同步演进的3.0阶段优于2.0和1.0阶段;③企业渐进式创新网络与政府创新制度行为正相关强度的总体趋势为由南向北递减。研究结果有助于降低企业创新活动的制度性成本,为创新效益提升给予启示。
2021 Vol. 2 (3): 43-52 [摘要] ( 37 ) HTML (0 KB)  PDF (7784 KB)  ( 169 )
53 全球研发网络的中心嵌入结构及因素研究
张战仁, 张润强, 杨晓雪
全球研发网络的中心嵌入是各国企业打破创新边界限制、谋求全方位深度合作创新的战略结果,是实业界和学界关切的热点。本文以63个国家(地区)与外国共为发明人的专利数据为基础,深入全球研发网络中心嵌入内部,对全球研发网络中心嵌入的位置结构展开分析,考察影响全球研发网络中心嵌入的位置因素。结果显示,全球研发网络中心嵌入在整体规模及连接强度总体增强的同时,内部等级结构森严,一国嵌入的位置受该国内部的主观意念、客观基础及外部的语言、地理等临近类环境因素影响。经济开放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研发实力、技术专业化、地理邻近、语言邻近等对全球研发网络中心嵌入位置的影响是复合交叉的。作为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外显载体,语言临近正向调节其他因素对全球研发网络中心嵌入的位置。
2021 Vol. 2 (3): 53-63 [摘要] ( 37 ) HTML (0 KB)  PDF (10388 KB)  ( 159 )
64 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分布、演化及合作创新网络分析
刘艳秋, 韩俊敏, 王建国, 华连连
本文基于专利检索数据,从技术主题分布、演化路径及合作创新网络三个维度出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Gephi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对2000—2019年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欧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专利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各国人工智能技术主题布局主要集中在计算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布局的关键力量,且技术集群之间关联较强,但与美国相比,中国基础技术层竞争力较弱,积极构建“核心技术为主,多元技术为辅”的人工智能技术主题格局成为当务之急;②各国均致力于新兴产业的智能化建设,但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要继续加强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建设以新兴产业为技术引领、传统制造业为经济支撑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③中韩两国人工智能专利呈现出规模社团,联合创新模式初显成效,但各国整体合作创新网络还不成熟,加强跨领域、跨区域联合创新,构建人工智能多元化网络体系,是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021 Vol. 2 (3): 64-74 [摘要] ( 23 ) HTML (0 KB)  PDF (8542 KB)  ( 261 )
75 互联网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风险识别及规避
王发明, 朱美娟
互联网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互联网+”战略背景下最活跃的创新生态系统类型,其演进过程中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风险都有可能影响整个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互联网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阶段特征分析基础上,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分为平台构建、平台治理及平台变革与发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对应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产业基础技术选择风险、合作伙伴选择风险以及变革风险。根据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各阶段存在的风险,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基础标准化机制以及互惠性利益共享机制和严格的淘汰机制来规避风险。此外,平台主导企业还可以有效利用外部环境因素,采取前摄行为来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规避。
2021 Vol. 2 (3): 75-83 [摘要] ( 35 ) HTML (0 KB)  PDF (7141 KB)  ( 175 )
       产业研究
84 制造业服务化演进动态:从曲线到模块的策略选择
戴克清
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分析,从服务化的概念、发展动力和实现路径3个层面厘清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的演进动态,解构制造业服务化面临的五大发展挑战:组织结构、管理过程、用户关系、模式创新和风险防控。提出中国情境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三大核心策略:突破技术、制造与市场壁垒的价值链重构策略;构建价值网络的服务化循环互动机制策略;基于服务主导和价值共创共享逻辑,搭建创新型制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021 Vol. 2 (3): 84-92 [摘要] ( 32 ) HTML (0 KB)  PDF (6968 KB)  ( 201 )
93 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创新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黄晓琼, 徐飞
知识密集型产业间的协同集聚发展能够产生明显的创新效应,这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文章从产业协同集聚角度出发,分析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创新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利用简化的E-G模型考察中国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表征,并将协同集聚度作为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之一,利用200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协同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存在良好互动关系,两者的协同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呈倒U型关系;②依托科技服务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应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2021 Vol. 2 (3): 93-102 [摘要] ( 40 ) HTML (0 KB)  PDF (6684 KB)  ( 259 )
103 数字化转型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机制
殷群, 田玉秀
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深度影响着产业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潮流。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不仅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生态链条的生产流程优化,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数字化转型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高创新驱动效果,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选取中国30个省份2013—2017年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构建反映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指标体系并对各区域进行测算,再利用DEA-BCC模型测算各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然后用Tobit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数字化转型程度存在显著的阶梯式差异,且对于区域内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同向性推动和促进作用,加快高技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及获得更优创新效率和效益的必由之路。
2021 Vol. 2 (3): 103-112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7000 KB)  ( 205 )
       企业研究
113 基于价值链优化的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研究
尹华, 余昊, 谢庆
近些年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智能化浪潮助力企业纾困和高质量发展。被贴有“大而不强”标签的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抓住智能制造这一机会窗口真正实现中低端突围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聚焦典型案例企业中联重科,以微笑曲线为基本分析框架,从网络协同研发能力、离散型柔性制造能力、服务改进能力、核心元器件突破能力、服务开发能力5个关键能力出发对企业价值链优化进行研究,探索得到以“强链——提质降本、补链——弥补核心零部件短板、延链——开发工业互联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智能化转型升级路径,为智能制造在其他制造企业的落地实施提供经验借鉴:坚守制造本质遵循效益导向、重塑核心竞争能力、坚持技术和大数据双核螺旋驱动。
2021 Vol. 2 (3): 113-122 [摘要] ( 29 ) HTML (0 KB)  PDF (8292 KB)  ( 188 )
123 知识产权制度距离对中国企业跨国技术并购的影响分析
阎海峰, 王墨林, 苏聪
本文以制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2005—2018年中国企业实施的249起跨国技术并购事件的分析,深入探讨知识产权制度距离对跨国技术并购持续时间、股权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知识产权制度距离与并购持续时间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知识产权制度距离的增大,并购持续时间先延长后缩短;②知识产权制度距离与并购股权比例呈U型关系,即在知识产权制度相似和相异程度较大的东道国,中国企业通常会选择高股权并购模式。本研究丰富了制度距离和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研究,识别出知识产权制度距离影响中国企业跨国技术并购过程的拐点。
2021 Vol. 2 (3): 123-132 [摘要] ( 26 ) HTML (0 KB)  PDF (6780 KB)  ( 284 )
133 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高管团队任期及其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Angela Kamidi, 郭俊华
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创新研发都需要企业长期大规模投入,而企业管理者在其中起到的决策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首先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分级动态模型,认为企业是否愿意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关键在于高管在实践中能否感知到其投入的边际回报。因此,高管在位时间长短是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产出之间的关键调节变量。本文以2014—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得出两个结论:①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与创新产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②任期长的高管能够有效将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创新绩效,而高管团队任期的异质性则起到相反作用。
2021 Vol. 2 (3): 133-142 [摘要] ( 39 ) HTML (0 KB)  PDF (6507 KB)  ( 293 )
       区域研究
143 基于探索、开发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与动态演化研究
王寅, 袁月英, 孙毅, 王丹丹
近年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受到学界关注,但基于探索与开发的悖论,对系统的发展阶段特征、动态演化路径及机理的研究较少。在创新二元性视角下,本文分析系统的创新原理、要素关联和演化机制,筛选并构建双维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根据2017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制定评价标准,探讨1998—2017年广东、浙江、北京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最后提出3个有关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探索性命题:①开发式创新、探索式创新能力与经济周期存在互动规律;②在宏观经济滞胀期和衰退期,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能力趋势相反,相向变化;③在宏观经济复苏期和繁荣期,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能力趋势相反,背离变化。
2021 Vol. 2 (3): 143-153 [摘要] ( 23 ) HTML (0 KB)  PDF (8585 KB)  ( 198 )
154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区域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研究
王飞航, 本连昌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以中国31个省份为案例样本,从组态思维出发,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系统考察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协同创新、系统开放这5个要素的协同联动机制。研究发现:产生高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有5个,其中4个路径的部分前因条件存在潜在的替代关系。此研究发现可以帮助创新绩效低的区域通过评估本地区已有的条件禀赋,“因地制宜”地调整其在各自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分配创新要素,使区域创新从局部优化走向组态协调。
2021 Vol. 2 (3): 154-163 [摘要] ( 36 ) HTML (0 KB)  PDF (7187 KB)  ( 233 )
164 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以山东省17市为例
高斌, 段鑫星
本文在PSR模型及其要素组合基础上构建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山东省17市创新创业环境,通过聚类法进行分类。实证结果表明:两种分析结果一致性较高,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烟台市、潍坊市创新创业环境得分在平均水平之上,其他城市创新创业环境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青岛市和济南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综合得分遥遥领先其他15市。山东省17市创新创业环境分为3个层次,青岛市和济南市处于领先档,烟台市、潍坊市、德州市、聊城市、菏泽市、济宁市、临沂市处于挑战档,东营市、威海市、莱芜市、枣庄市、滨州市、泰安市、日照市、淄博市处于改进档。本研究为优化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对共同优化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1 Vol. 2 (3): 164-171 [摘要] ( 25 ) HTML (0 KB)  PDF (5022 KB)  ( 205 )
       研究与探讨
172 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
马宁玲, 王修来, 胡恩华, 孙芳, 孙建东
科学衡量和正确评价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效率,对于加强博士后站日常管理、提高博士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DEA方法对51个医学博士后站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较高,而总体效率不高。科研工作站除了纯技术效率外均高于科研流动站;超效率分析结果显示科研流动站总体效率较好,而科研工作站超效率分布不均匀;投入指标组合对DEA效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研经费对博士后站的相对效率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医学博士后站中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2021 Vol. 2 (3): 172-180 [摘要] ( 31 ) HTML (0 KB)  PDF (5747 KB)  ( 218 )
181 量化考核驱动下科研人员的行动逻辑与组织发展困境
刘玲, 陈诗高
本研究以某研究所为例,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探究在施行不同考核制度阶段,科研人员在科研产出与人际关系方面如何行动,以及由此给组织带来的结果。研究发现:对能力较强的科研人员来说,当组织的考核偏好与其效用函数不匹配时,他们有可能“用脚投票”,调离原单位,进入考核偏好与其效用函数相匹配的组织;当组织的考核偏好与其效用函数匹配时,他们会调整自己的精力分配,尽量减少公共事务参与度,集中精力获得更多科研产出。对于其他科研人员来说,虽然他们没有“用脚投票”的能力,但会通过“搞好人际关系”或减少公共事务参与度来实现业绩达标。由此,对组织来说,量化考核虽然避免了科研人员“用脚投票”,产出了相对更多的科研成果,但也陷入了高质量科研成果难以突破、公共事务“公地悲剧”现象等困境。基于此,文章提出改阶梯式定量评价方式为连续型定量评价方式、科学制定不同研究领域的考核周期、限制定量评价结果的使用范围、加强科研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构建公正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等建议。
2021 Vol. 2 (3): 181-188 [摘要] ( 33 ) HTML (0 KB)  PDF (4938 KB)  ( 208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