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2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5-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科技政策
区域研究
研究与探讨
企业政策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数字文明时代的科技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张成岗
2022 Vol. 3 (5): 0-0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747 KB) (
159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2 Vol. 3 (5): 0-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947 KB) (
34
)
科技政策
1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形态研究
刘庆龄, 曾立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新阶段中国参与世界科技竞争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察国际国内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理论根基主要在于国家战略力量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故本文在吸收借鉴相关有益观点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要义做出新的界定。通过具体性质分析,总结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具有政策导向、多层结构、公共属性、包容开放等多样化特征,其在实际发展中逐渐从初步提出到趋于成熟,现已将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囊括在内。在把握内涵特征基础上深入分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体构成,论述其提升国家创新效能、引领科技跨越赶超、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功能形态,为国家创新活动顺畅运行提供更好指导。
2022 Vol. 3 (5): 1-10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1756 KB) (
253
)
11
基于主题模型的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组态效应研究
张玉华, 李茂洲, 杨旭淼
各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组态效应迥异。本文以31个省(区、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本数据为样本,采用LDA分析方法获取样本中的政策因素,再对这些因素做fsQCA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能够对科技成果转化结果产生绝对影响的单一政策工具;科研评价改革、创新创业激励、科技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这4类政策工具组合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构建路径模型,进一步分析政策工具的有效组合模式、特点、作用和应用场景,为各地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政策组合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2 Vol. 3 (5): 11-20 [
摘要
] (
24
)
HTML
(1 KB)
PDF
(1128 KB) (
389
)
创新研究
21
融资也融智:众筹情境下支持者参与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庞惠伟, 刘文霞, 李斌, 董银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利用286家众筹企业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众筹情境下支持者参与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研究发现:①支持者参与信息提供和共同开发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②资源获取在支持者参与和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③组织柔性不仅正向调节资源获取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还能增强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拓展了支持者价值,丰富了第三方参与新产品开发的理论研究,对企业产品众筹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2 Vol. 3 (5): 21-30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1104 KB) (
131
)
31
中国瞪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郭燕青, 王慧玲
本文应用构建的瞪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模型,通过DEMATEL方法,对中国瞪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瞪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受技术、资金、管理、环境四大因素的影响,按照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原因度4种情况对其中内含的18个子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找出瞪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中存在的不足及其结构性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提高未来瞪羚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2022 Vol. 3 (5): 31-39 [
摘要
] (
19
)
HTML
(1 KB)
PDF
(1560 KB) (
199
)
40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动态协同——系统耦合视角
石秀, 侯光明, 王俊鹏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关系在学界已达成共识,但由于其演化过程的复杂性与动态性难以用一般的经验研究方法直接观察,现有研究中鲜见两者协同关系的动态演化分析。针对上述理论缺口,根据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描述企业创新行为,提出M-T创新系统耦合概念,建立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Vensim PLE进行仿真运行,以探讨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关系的演化机理。结果显示:M-T创新系统演化具有典型的增长性、一致性与复杂性。管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在耦合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又因发展阶段各异,整体上显示出从交替主导到趋于一致的演化特征,并带来创新效率的增加。
2022 Vol. 3 (5): 40-48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1581 KB) (
291
)
产业研究
49
多维邻近性视角下集成电路产业技术交易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刘晓燕, 李金鹏, 单晓红, 杨娟
技术交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挖掘演化过程中交易关系形成和解散的动因,可以从主体行为的角度揭示影响交易的机理,进而提升技术交易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文章借助可分离的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从地理、组织、社会、制度、技术5个维度的邻近性视角出发探究集成电路产业不同时段技术交易网络的演化动力。研究发现:在技术交易关系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下多维邻近特征作用的显著性不同,但都表现为有利于交易联系建立的积极影响;在关系形成后,邻近性特征于调整阶段才开始产生影响,制度、技术与社会间的邻近性有利于关系长久维持的同时,地理和组织上的邻近则会对交易关系解散产生促进作用。该结论明确了技术交易网络演化的驱动力,有助于引导合理的交易行为选择,维护网络关系稳定。
2022 Vol. 3 (5): 49-57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1103 KB) (
212
)
58
全球“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葛焱, 姚婧文, 刘爱军, 贾雯晴, 俞建飞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借助PatSnap全球专利检索数据库,以“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题,检索1985至2020年国内外专利数据,从专利申请趋势和主要国家专利竞争力趋势出发,考虑申请和受理量、发明和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被引用次数、专利价值等质量指标,结合二级领域技术演变趋势,对国内外“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数量与质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该领域中国专利布局和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数量上,中国“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质量上,还存在专利含金量不高、海外布局不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不足等情况。为此,本文从加强专利发展方向研判、加强专利全球谋划布局和加强高质量专利培育孵化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2022 Vol. 3 (5): 58-70 [
摘要
] (
23
)
HTML
(1 KB)
PDF
(2782 KB) (
498
)
71
产学研融合的组织模式特征——基于不同主体主导的典型案例研究
张嘉毅, 原长弘
近年中国产学研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愈发多样,但陷于组织结构不明确、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产学研难以实现真正融合,阻碍了创新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如何构建恰当的产学研组织模式以促进融合,发挥政府、学研机构和企业优势以突破外部环境打压是当务之急。本文构建结构-功能的静态组织模式分析框架,对4个实现产学研融合的项目进行多案例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产学研融合下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资源整合、生态融合、成果分配和产业应用在不同主体主导下有共同特性,提炼出产学研融合组织模式的相关理论命题。本文拓宽了产学研组织模式的理论研究,探索产学研融合的相关问题,对中国未来产学研融合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022 Vol. 3 (5): 71-80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1155 KB) (
458
)
81
中国科学院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对其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
郭颖, 段炜钰, 孟婧, 王明星
为了探究中国科学院的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在其科技成果转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研究以基于专利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数据为样本,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网络,并通过回归方法进一步探究网络特征对其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研合作网络中,中国科学院的加权度中心度与结构洞对其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学研合作网络中,中国科学院的加权度中心度对其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其占据的结构洞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产学研合作网络中,中国科学院的加权度中心度与其占据的结构洞均对其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可对增强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科研院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实践、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提供新的决策参考。
2022 Vol. 3 (5): 81-89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1175 KB) (
179
)
企业政策
90
基于创新链环节组合的转型升级研究——格兰仕、迈瑞和比亚迪纵向案例分析
徐雨森, 黄晓敏, 贾竣博, 汪祥春
借鉴扎根分析的流程,选取格兰仕、迈瑞和比亚迪公司为样本开展纵向案例研究,归纳转型升级企业的创新链管理模式类型并总结各个类型相对应的支撑能力体系。研究结果指出转型升级企业创新活动的特殊性,即不仅涉及常规的概念化、研究开发等创新环节,还包括既有创新资源与能力迁移这一重要环节,基于企业在以上环节的主导程度,将创新链组合模式归纳为温和型组合、平衡型组合和开拓型组合三个类型。不同模式要求企业具备相应的支撑能力体系:温和型模式强调企业具有存量知识移用能力、市场反应能力和推广能力等;开拓型模式对企业的能力要求更高,包括自主技术掌控能力、资金支持能力和外部资源的融合能力;均衡型模式要求企业兼具以上各类能力并能合理把控转型节奏。
2022 Vol. 3 (5): 90-98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1108 KB) (
274
)
99
竞合视角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基于京东方的案例研究
何得雨, 邹华, 王海军, 孙健
本文基于竞合视角,从“竞合-结构-机制”逻辑对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纵向案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历经扎根期、攀升期、转型期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完成企业由技术市场跟随者向核心价值引领者、平台资源整合者的转变,对应竞合可分为依附式竞合、求偶式竞合、共生式竞合,映射出网络链条分散式、中心外围嵌套式、多网融合雨林式的系统结构;②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与技术产品需求、附加价值需求和场景定制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③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实现机制与创新需求和系统阶段相匹配,主要表现为聚合机制、协同机制和共生机制。研究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与内部竞合相关研究理论,可为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赶超与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2 Vol. 3 (5): 99-108 [
摘要
] (
21
)
HTML
(1 KB)
PDF
(1683 KB) (
564
)
区域研究
109
中国海洋经济圈创新评价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研究
王春娟, 王玺媛, 刘大海, 于莹
本文构建区域海洋创新指数评价体系,分析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海洋创新能力,结果呈现南部海洋经济圈创新能力最强、东部次之、北部较弱的特点。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海洋创新能力突出,成为带动南部、东部和北部经济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运用双重差分模型验证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倡议的政策作用具有显著性,尤其是对海洋创新绩效和知识创造两类创新产出指标的促进作用明显。最后,根据三大海洋经济圈的创新特征、功能定位,结合其与“一带一路”的空间重合性和延伸性,提出三大海洋经济圈与“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模式,为推动海洋经济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提供科技支撑。
2022 Vol. 3 (5): 109-118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1164 KB) (
203
)
11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及流动模式探析
吴茜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实现区域创新驱动的关键性战略资源,人才的分布及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发展程度。本文以2000—2019年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的相关流动节点(出生地、第一学历地、最后学历地、成就地)信息为基础数据,同时以2011年成渝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时间为节点,分别对两个时间段的成渝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现状、流动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研究发现: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力军,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相对缺乏;2011年成渝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后,成渝地区出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本区域成就的比重更高;整体上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呈现出“保守吸引”的特征,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地化流动较强,但区域内流动性不高,区域外出生及培养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仍是重要组成部分。
2022 Vol. 3 (5): 119-125 [
摘要
] (
20
)
HTML
(1 KB)
PDF
(3352 KB) (
400
)
126
专利视角下京津冀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高楠, 宋官钰, 徐少明
本文选取万象云平台2010—2020年的专利数据,从创新实力对比、优势产业布局、区域合作情况三个维度对京津冀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创新实力最强的是北京,其次是河北、天津。从技术视角看,北京的优势技术区分度较为明显,天津与河北的优势技术同质性较高,说明天津与河北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区域内技术产业布局仍存在巨大的调整空间。从行业视角看,虽然京津冀的优势行业分布高度类似,但区域行业发展侧重点不同,北京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占据显著优势。从三次产业视角看,京津冀地区均出现第一产业产值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征。从京津冀的区域双方合作看,三地合作以北京为主导与核心,京津、津冀、京冀的重点合作技术与产业各有不同,且近十年与近五年的合作重心均发生了一定转移。
2022 Vol. 3 (5): 126-135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2251 KB) (
282
)
136
生态位视角下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评价
颜振军, 李静, 石俊锋, 樊子瑜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生态位内涵,构建孵化器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科技部火炬中心2015—2019年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生态位态势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北京市孵化器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北京市各个孵化器的“态值”差异远大于“势值”差异,并且大多数孵化器内部存在不同维度生态位的失衡问题;在分维度的生态位评价结果中,各孵化器在知识技术维度的差异最为显著,其次是经济和政策维度;各个维度的生态位聚类结果显示,在生态位上发展落后的孵化器达到25家,占比超过50%,北京市孵化器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从结论中得到相关启示,对北京市孵化器行业整体发展提出建议。
2022 Vol. 3 (5): 136-146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1203 KB) (
167
)
147
褪去“首都”光环后的真实创新能力:可持续环境对北京市属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门槛效应
杨超, 林昕怡, 贺俊
“首都北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优势突出,在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首都北京”的光环掩盖了“城市北京”的创新能力,北京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对城市层面创新的真实贡献一直未得以测度。本文选取2009—2018年31个省(市)的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识别北京市属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与同类城市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导致“相似的城市不同的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因素。结果显示:① 剔除国家级科研机构后,北京市属科研机构依然比同类城市具有更高的创新产出绩效;②城市宜居水平、高层次人才集聚水平对市属科研机构科研绩效有明显的门槛效应,两者突破门槛值后会显著提升科研绩效;③产业结构对市属科研机构科研绩效的门槛效应不稳健。以上结论提醒政策制定者在招才引智的过程中要重视看似非直接的环境因素影响,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2022 Vol. 3 (5): 147-155 [
摘要
] (
16
)
HTML
(1 KB)
PDF
(1108 KB) (
118
)
研究与探讨
156
基于循证决策理念的智库证据分级与决策路径建构
冯佳昊, 陈安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智库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涌现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问题对智库传统决策方式提出挑战,在不断变化的问题场域中找到合适的决策路径尤为重要。为从循证决策视角向过程融合法(智库DIIS理论与方法)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受循证医学中证据分级理念的启发,构建智库证据来源分级金字塔,并将循证决策理念融入DIIS过程,形成智库循证决策新路径并运用案例对其合理性进行验证。案例证明,基于循证决策理念的智库决策路径能够优化决策过程,其输出的方案具有科学性。
2022 Vol. 3 (5): 156-166 [
摘要
] (
18
)
HTML
(1 KB)
PDF
(1645 KB) (
267
)
167
商用自动驾驶技术监管问题及对策——以特斯拉为例
张溪瑨
自动驾驶作为人工智能最具代表性应用场景,商用发展速度惊人,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催生了大量新型事实情节,而法律政策的规制缺位带来了严峻的社会挑战。本文首先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分级体系、设计运行范围和应用所处阶段这3个关键监管相关的技术要素进行识别与解析,以统一自动驾驶领域的话语体系。然后,分析中国在对已大规模商用的L2级自动驾驶的监管过程中存在的诸如监管措施缺位、安全风险凸显、虚假宣传泛滥、维权困境频现等核心问题。进而,基于人因工程学理论,对问题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对自动驾驶的法律政策规制应充分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并基于此提出监管优化的具体方式,包括确立“级别适配”的规制路径、设立上市准入检测体系、规范自动驾驶宣传用语、强制部署风险控制系统4个层面,以监督和引导自动驾驶技术与行业健康发展。
2022 Vol. 3 (5): 167-177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1337 KB) (
662
)
178
国际组织领导人履历对其晋升的影响——基于149个国际组织“一把手”的分析
赵源, 吴皓玥
通过收集149名来自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一把手”的履历信息,分析这些领导人晋升的影响因素,以此探究国际组织内部的晋升规律。研究发现,领导人的职业经历对其能否晋升为国际组织领导人具有显著影响,在国际组织中成长起来的领导人比通过代表团路径和政府外派路径成长的领导者更能快速得到晋升,多岗位、跨部门锻炼则是国际组织“一把手”成长的必经之路。研究结论为我国进行国际组织人才选拔和推送提供启示,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2022 Vol. 3 (5): 178-188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1116 KB) (
258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