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0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3-05
产业研究
科技政策
农业研究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人才研究
研究与探讨
中英文目录
卷首语
卷首语
0
重新审视冠状病毒及其疾病的公共研发政策
本刊编辑部
2020 Vol. 1 (3): 0- [
摘要
] (
27
)
HTML
(1 KB)
PDF
(664 KB) (
440
)
中英文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0 Vol. 1 (3): 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858 KB) (
99
)
科技政策
1
网络组织视域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治理研究
岳素芳, 肖广岭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作为网络组织,多元主体的参与决定了其主体关系的复杂性。从形成来看,平台属于合作主体间的制度性安排,政府是网络组织启动的初始动力;从机制来看,网络化属于平台的基本属性,中介机构的介入有利于网络体系的协同。本文结合实际调研,总结得出实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良性治理的几点建议。
2020 Vol. 1 (3): 1-7 [
摘要
] (
33
)
HTML
(1 KB)
PDF
(890 KB) (
410
)
8
信息技术驱动政府绩效评估的创新转向
罗敏, 李文军, 刘欣
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和变革的引擎,既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又是增强政府绩效评估水平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驱动政府绩效评估创新不但降低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各项成本,还增进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客观性、透明性和协作性。信息技术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创新驱动,不断推动评估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评估数据从繁冗走向精准、评估方法从固化走向灵活、评估指标从泛化走向精细、评估结果从偏畸走向公正,进而推动责任政府、廉洁政府、绩效政府的建设。
2020 Vol. 1 (3): 8-15 [
摘要
] (
43
)
HTML
(1 KB)
PDF
(1069 KB) (
519
)
16
科技悬赏在非共识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西桂权
加强对非共识项目的管理和支持有助于推动原始创新,然而应用同行评议的方法通常难以遴选出非共识项目中有创新性的项目。本文通过分析同行评议不利于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成因,探讨规避这些弊端的有效评审机制;在介绍非共识概念的基础上探究非共识项目产生的原因,针对非共识创新项目采用同行评议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引入科技悬赏的概念;提出非共识项目的科技悬赏方式,作为科技资助体系的有效补充形式,以为中国资助这类研究项目提供借鉴。
2020 Vol. 1 (3): 16-23 [
摘要
] (
43
)
HTML
(1 KB)
PDF
(1070 KB) (
400
)
产业研究
24
产业政策激励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基于企业异质性分解的准自然实验
张文武, 徐嘉婕, 欧习
本文从产权和区域异质性的视角出发,在“准自然实验”框架内构建模型,研究鼓励型和抑制型产业政策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和内在机理,并基于2009—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策略(DID)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随着时间变化整体表现出不同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偏好性,鼓励型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持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抑制型产业政策的作用在短期不明显;较于东部地区,产业政策对西部地区资源配置的激励效应更大;基于所有制成分的回归检验也证明了不同类型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抑制型产业政策对化解国有成分越高行业的资源错配更加明显。研究结果意味着需立足产权特征与区域差异,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来激励资源配置效率。
2020 Vol. 1 (3): 24-33 [
摘要
] (
44
)
HTML
(1 KB)
PDF
(974 KB) (
329
)
3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运营效率评价
张月花, 李艳, 薛平智
本文运用DEA-SBM模型,通过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中国30个省(市、区)2016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省(市、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效率参差不齐且成果转化阶段效率与研发阶段效率不一致,两阶段中都存在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的现象,专利运营效率与地区发展水平之间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各区域应因地制宜进一步增强新兴企业专利运营及产业化能力、推进专利交易与成果转化有效机制、向参考标杆学习并推动本地创新、完善专利运营服务平台建设以推进运营效率的提升,从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2020 Vol. 1 (3): 34-43 [
摘要
] (
60
)
HTML
(1 KB)
PDF
(1030 KB) (
358
)
企业研究
44
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的“质”与“量”——基于创新环境视角
张慧雪, 沈毅, 郭怡群
以2009—2017年创业板上市企业数据为样本,研究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区域创新环境是否会改变政府补助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补助提高了企业研发支出和专利产出,也提高了企业发明专利,即政府补助同时提高了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进一步将创新环境指数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环境越差的地区,政府补助的促进作用越强。本文的结论建议是提高补助效率,政府在制订和实施补助政策时应该考虑区域创新环境,实行差异化的补助政策。
2020 Vol. 1 (3): 44-53 [
摘要
] (
40
)
HTML
(1 KB)
PDF
(965 KB) (
693
)
54
研发区域边界拓展能否促进企业创新持续性
贾建林, 樊霞
以2008—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索企业研发区域边界拓展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并分析制度水平和企业属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和差异化效应。研究发现,企业研发区域边界拓展中区域多样性对企业创新持续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区域分散性与创新持续性呈倒U型关系;制度化水平在企业研发区域边界拓展结构与创新持续性关系中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民营企业与非民营企业研发区域边界拓展行为并无显著的持续创新差异,但相对高知识密度企业,较低知识密度企业创新持续性更显著。本研究对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创新战略布局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一定实践启示意义。
2020 Vol. 1 (3): 54-63 [
摘要
] (
41
)
HTML
(1 KB)
PDF
(984 KB) (
457
)
64
绿色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夏同水, 王媛, 邢超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诸多企业通过实行绿色管理来提升生产经营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力度,然而,绿色管理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尚存不足。基于产权异质性的视角,结合资源基础观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以2012—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开展的实证研究表明:绿色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若企业处于环保监察压力较大的地区,这一关系则更为突出;但上述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对于国有企业并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对地区环保监察产生了协同影响,再度提高了环保监察的调节能力。以上结论不仅丰富了绿色管理领域的研究,也为企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20 Vol. 1 (3): 64-73 [
摘要
] (
42
)
HTML
(1 KB)
PDF
(978 KB) (
715
)
74
企业专利质押决策的影响因素
沈慧君, 黄灿, 毛昊
本文基于企业战略视角,探究企业专利质押决策的影响因素。在专利特征层面,考察专利价值与专利质押的非线性关系;在专利权人特征层面,关注企业规模和企业所有制的影响。基于中国专利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专利在市场、技术和法律维度的价值对企业专利质押决策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市场和技术维度的价值与专利被质押的概率呈倒U型关系,而法律维度的价值对专利质押没有显著影响;同时,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专利被用于质押的可能性更大。
2020 Vol. 1 (3): 74-87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1048 KB) (
607
)
88
CEO股权激励强度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基于薪酬结构的视角
周建庆, 梁彤缨, 陈修德, 彭玉莲
本文基于薪酬结构的视角,选择2009—2017年对CEO实施了股权激励且在有效期内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CEO股权激励强度(股权激励占薪酬总额的比例)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CEO权力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CEO股权激励强度总体上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然而此影响仅存在于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当中,对于股票期权而言则并不显著;②CEO权力对股权激励强度的研发投资抑制效应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本文研究发现表明相对于低强度的保障型股权激励计划而言,高强度的绩效型股权激励计划更不利于企业研发投资活动的开展,这一结论对中国上市公司制定和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0 Vol. 1 (3): 88-96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950 KB) (
566
)
区域研究
97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刘传明, 尹秀, 王林杉
本文利用“腾讯互联网+”数字经济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长中游以及成渝这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运用Kernel核密度和空间Markov链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呈逐渐下降趋势,京津冀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城市群间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五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Kernel核密度存在多峰现象,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邻近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本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2020 Vol. 1 (3): 97-109 [
摘要
] (
45
)
HTML
(1 KB)
PDF
(7619 KB) (
1755
)
110
构筑“雄安质量”的绿色金融11223创新路径
杨蕾, 唐飞
文章梳理了构筑“雄安质量”的十大绿色元素,提出推动金融创新是建设绿色雄安的战略选择,实证分析了绿色金融对雄安新区现有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雄安新区GDP的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但对其现有产业结构影响不显著。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雄安质量”的绿色金融“11223”创新路径,即制定一项战略(雄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发展战略);建立一套标准(具有中国特色的雄安新区绿色金融标准);发展两类产业(实现雄安新区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产业的培育发展);构建两大平台(雄安新区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发布服务平台和绿色金融风险模拟平台);优化三种工具(创新绿色信贷、发展绿色保险、发行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与产品)。
2020 Vol. 1 (3): 110-117 [
摘要
] (
52
)
HTML
(1 KB)
PDF
(922 KB) (
720
)
118
中国地级市创新能力评价与空间分异
王公博, 马悦, 向坤, 刘龚熠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量化创新能力对于明确现状从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但基于地级市视角对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测度仍较为缺乏。本文构建了包含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成果3个一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运用2015年数据对289个地级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考察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地级市创新能力与行政级别关联紧密,创新能力最强的地级市往往是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地级市创新能力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创新能力总体上由东部向中西部地级市梯度递减;创新能力最强的地级市全部位于东部沿海,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2020 Vol. 1 (3): 118-125 [
摘要
] (
23
)
HTML
(1 KB)
PDF
(948 KB) (
515
)
农业研究
126
农业产业链的增值体系、演化机理及升级对策
程华, 谢莉娇, 卢凤君, 刘晴
新时期,基于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增值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从终端物质产品、过程环节连接两个角度对农业产业链的增值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与理论解构。通过实践调研和专家访谈,利用价值函数方程,从供需结构性平衡角度对产业链增值模式及产业链组织三个演化阶段的驱动因素、阶段特征、演化机理进行理论解读。最后,依据产业链增值的目标体系,从根本上提出未来农业产业链升级的对策,即基于全链条协作的种植/养殖生产投入品的集成解决方案、多要素匹配的综合服务、产业链品牌联合体的构建,并提出可持续增值发展的建议。
2020 Vol. 1 (3): 126-134 [
摘要
] (
32
)
HTML
(1 KB)
PDF
(1030 KB) (
330
)
135
种业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响应行为研究
田蓬鹏, 李冬梅, 姜心禄, 赵丹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响应行为。本文构建了“认知—评价—行为”三层次的种业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响应行为的理论研究框架,基于四川农科院、达州农科所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种业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响应行为。研究表明:对转化政策的了解、科研单位配套政策、项目资金等级、转化平台、转化渠道、科研人员利益分配比例等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响应行为影响较大。因此,从提高种业科研人员的认知和增强其对成果转化外部环境的评价出发,加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宣传力度、提供单位配套政策、加大对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搭建与利用、积极拓宽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种业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响应行为的政策选择。
2020 Vol. 1 (3): 135-147 [
摘要
] (
32
)
HTML
(1 KB)
PDF
(1128 KB) (
356
)
148
影响农民合作社技术创新的因素探究
郑阳阳, 罗建利
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农业整体创新能力。本文基于60家合作社的调研数据,运用扎根理论和清晰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合作社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组合。研究发现,合作社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社长能力、政府扶持、合作社规模、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但合作社技术引进、联合研发和自主创新并非受单一因素影响,而是受不同因素组合的影响,且不同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基于上述分析从政策扶持、发挥合作社社长作用和加强合作社产学研合作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2020 Vol. 1 (3): 148-157 [
摘要
] (
38
)
HTML
(1 KB)
PDF
(933 KB) (
339
)
人才研究
158
生存分析视角下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研究
张建卫, 李海红, 乔红, 王健
本文以1994—2016年共23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履历信息进行深度编码分析,采用生存分析法考察高等教育经历等因素对其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学士至博士阶段接受连续性高等教育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其副教授阶段的职业发展速度更快,但随着职业发展进入教授职称阶段,这种影响趋于不显著;与男性相比,女性基金获得者教授职称阶段的职业成长更快;而基金获得者博士毕业后“从高到低”的单位流动状况,会增加其教授职称阶段的生存风险,进而加速其职业成长。
2020 Vol. 1 (3): 158-165 [
摘要
] (
44
)
HTML
(1 KB)
PDF
(924 KB) (
507
)
166
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规律分析——基于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实证研究
朱英, 郑晓齐, 章琰
科技创新人才是整个科技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他们的迁徙也成为各地区、各机构之间竞争的表现形式。本文分析了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简历,发现了他们学业与职业的流动规律:优质的学习环境是创新人才的成长背景,也是创新人才发展的诉求;流动强度提升,“近亲繁殖”现象得到缓解;流动次数与年龄正相关,整体趋势平缓;人才流动区域性失衡加剧,“马太效应”凸显。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跨境流动政策、扩大创新人才学术视野,鼓励人才就业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力资源环境、建立人才发展生态,丰富教育资源、协调“造才”与“引才”的关系等对策,以期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与发展有所启示,对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完善有所裨益。
2020 Vol. 1 (3): 166-173 [
摘要
] (
32
)
HTML
(1 KB)
PDF
(1236 KB) (
880
)
研究与探讨
174
科学素质概念的发展理路与实践形态
郭凤林, 高宏斌
自科学素质概念提出后,在学术和实践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推动,科学素质的概念内涵也在三个维度上发生了变化:从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向对科学素养的习得、从与人文文化的对立走向科学与文化的融合、从对宏大议题的参与下沉到社区层面的决策。这种变化显示出科学素质概念对变化的和多元化的社会的回应,对中国新时期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2020 Vol. 1 (3): 174-180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903 KB) (
357
)
181
创新观念史与研究史中的“支持偏好”
廖苗
创新观念的历史演变以及创新理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创新研究中存在着“支持偏好”,由此导致了忽视对创新的社会后果尤其是非预期后果的研究。随着创新影响的扩大和风险的增加,后果与责任问题不容忽视,相关研究逐步开展,成为“负责任创新”的学理基础。
2020 Vol. 1 (3): 181-188 [
摘要
] (
70
)
HTML
(1 KB)
PDF
(917 KB) (
264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