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0年 第7期
刊出日期:2020-07-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科技政策
科研管理
企业研究
区域研究
中英文目录
创业研究
专题笔谈
卷首语
 
 
       卷首语
0 大型企业实验室是促进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刊编辑部
2020 Vol. 1 (7): 0-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894 KB)  ( 140 )
       中英文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0 Vol. 1 (7): 0- [摘要] ( 0 ) HTML (1 KB)  PDF (1782 KB)  ( 77 )
       专题笔谈
1 论我国产学研结构性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姜子莹, 封凯栋
2020 Vol. 1 (7): 1-2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2762 KB)  ( 296 )
3 如何看待我国产学研合作水平及国际地位
熊鸿儒
2020 Vol. 1 (7): 3-4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2801 KB)  ( 214 )
5 健全中介机制 提升产学研成果转化效率
赵亭亭, 沈群红
2020 Vol. 1 (7): 5-7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2822 KB)  ( 201 )
8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机制
于良
2020 Vol. 1 (7): 8-8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1983 KB)  ( 173 )
9 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重塑产学研结合模式
付震宇, 陈锡周
2020 Vol. 1 (7): 9-10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2851 KB)  ( 203 )
11 产学研结合具体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
任星欣, 余嘉俊
2020 Vol. 1 (7): 11-13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2804 KB)  ( 188 )
       科技政策
14 上海科技创新政策演变与启示——基于1978—2018年779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宋娇娇, 孟溦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海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促进整个科技创新目标实现,本文收集了1978—2018年上海科技创新政策文本779份,从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政策工具和创新活动领域三个维度对上海科技创新政策演变与阶段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创新主体维度,企业一直为政策重点支持对象,平台性和联合性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但科技中介扶持政策偏弱;在政策工具维度,以环境型和供给型工具为主,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偏向保守;在科技活动领域维度,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第三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增大,但政策实践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偏重于具体产业,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则较为笼统。本文结合时代背景与量化研究结果,总结上海科技创新政策阶段性演变特征,并指明未来研究方向。
2020 Vol. 1 (7): 14-23 [摘要] ( 35 ) HTML (1 KB)  PDF (7855 KB)  ( 353 )
24 大数据时代循证决策研究:一个分析框架
魏景容
循证决策要求公共政策制定建立在科学证据之上,以助力政府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而科学证据是循证决策的核心。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对于科学证据的获取进而对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如何有效地收集、分析、挖掘、共享数据,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使公共政策制定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是当前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公众及利益相关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回顾大数据时代循证决策研究与实践应用,分析科学证据、大数据技术基础以及决策知识管理,构建大数据时代循证决策分析框架,进而分析大数据对循证决策过程的影响。
2020 Vol. 1 (7): 24-32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6996 KB)  ( 440 )
       创新研究
33 创新网络关系治理机制对网络成员适应性行为的影响
余维新, 熊文明, 顾新, 朱卫未
本文基于正式及非正式网络耦合视角,研究创新网络关系治理机制对网络成员适应性行为的影响,以华为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案例多阶段的分析过程,研究关系治理机制对网络成员适应性行为的影响机理,建构相应的理论模型。研究结论表明:关系扩散机制有利于网络成员的静态适应性行为,不利于动态适应性行为和临界适应性行为;关系平衡机制有利于网络成员的临界适应性行为,不利于静态适应性行为和动态适应性行为;关系聚合机制有利于网络成员的动态适应性行为,不利于静态适应性行为和临界适应性行为。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构建弹性创新合作关系,为企业应对非连续性技术变革提供一些管理启示。
2020 Vol. 1 (7): 33-41 [摘要] ( 47 ) HTML (1 KB)  PDF (6876 KB)  ( 280 )
42 不同高校类型下产学合作对学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成军, 秦素, 胡登峰
本文利用中国140所高校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实证研究高校参与产学合作对学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不同学科分类下高校类型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产学合作对高校学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高校类型起到了调节作用。为了促进创新型国家有效建成,对政策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学合作政策给出相应实践启示。
2020 Vol. 1 (7): 42-51 [摘要] ( 37 ) HTML (1 KB)  PDF (6718 KB)  ( 400 )
52 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测度及启示
何枭, 郭丽娜, 周群
基于三螺旋模型考察国家实验室科研生态的协同创新体系,为三螺旋的实践拓展提供有效验证和分析案例,也为大科学工程的协同创新模式提供分析思路和情报学基础。选择美国3所代表性国家实验室和中国生物科学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三螺旋模型测度分析国家实验室在政府-产业-科研机构三维关系中的协同创新态势,并增加国际合作维度,将其纳入拓展的四螺旋模型进一步深入分析。国家实验室的科研机构-政府-产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基本成型,创新主体利用各自优势互动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机制,但中国生物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的多方协同关系相对松散,尤其在产业机构和国际机构合作方面的协同互动仍需进一步加强。
2020 Vol. 1 (7): 52-59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5654 KB)  ( 270 )
       科研管理
60 新型研发组织运行治理的多层次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其40家专业研究所为例
姜春, 丁子仪
大量研究表明,新型研发组织具有突破 “制度高墙”和跨越 “死亡之谷”的重要功能与意义,然而研究新型研发组织可持续运行的内在动力机制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其40家专业研究所运行逻辑进行剖析,尝试提出新型研发组织运行治理多层嵌套框架。据此,设计各方参与的利益分配函数,构建新型研发组织多层次激励协调博弈模型,从合作阶段和非合作阶段求解和推论发现:新型研发组织研发工作努力协调程度与贡献系数有关,与成本系数无关。各方利益分配系数影响整体收益,而它的大小取决于工作效率成本系数。专业研究所内部科研方与市场方的最佳努力水平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双方的收益分配系数、贡献系数和成本系数。值得注意的是,科研方和市场方在扩大自身利益分配系数时,还要关注与对方的协调,以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整体绩效。最后,提出新型研发组织多层次利益分配与激励的几点建议,以期对深化新型研发组织治理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2020 Vol. 1 (7): 60-72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9146 KB)  ( 198 )
73 科技创新视阈下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形成机理与创新生态模型
张善良
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基础研究创新成果对应用研究的发展、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对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内涵和分类、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进一步厘清基础研究创新成果形成的过程机制并基于创新生态的构成要素和生态要求尝试构建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创新生态模型。本研究有利于科技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对基础研究以及基础研究创新成果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对科技创新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国家、企业、个体等多个层面的启示意义。
2020 Vol. 1 (7): 73-81 [摘要] ( 34 ) HTML (1 KB)  PDF (7213 KB)  ( 370 )
82 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律研究
吴宪宇, 程如烟, 姜桂兴
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并非越高越好,而是与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才实力密切相关。本文从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才实力3个相关因素出发,选取代表指标构建实力指数。从实力指数角度分析美国、法国、日本3个国家基础研究强度变化。基于此,探索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与国家发展实力之间的规律关系,为国家合理基础研究强度目标的制定提供借鉴。
2020 Vol. 1 (7): 82-86 [摘要] ( 45 ) HTML (1 KB)  PDF (3544 KB)  ( 350 )
       产业研究
87 产学研深度融合演化路径分析——基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纵向案例研究
张羽飞, 原长弘, 王涛, 张树满
本文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式单案例研究,从创新资源、创新主体、运行机制、边界拓展及融合机制5个维度深入探讨飞地合作下高校研究院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演化阶段及演进路径,拓展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演进研究,并提供了一定实践启示。研究发现:飞地合作下高校研究院经历校地融合期、链路融合期、主体融合期、跨区域网络融合期4个阶段,先后进行科技创新链纵向链路融合,多元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各链路间网络融合,培育 “多层级研发-多层级孵化转化-多层级投融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最终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0 Vol. 1 (7): 87-98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8579 KB)  ( 364 )
99 世界一流制造企业的特征、演进与启示
张振刚, 陈一华, 肖丹
本文重在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世界一流制造企业的发展特征是什么?制造企业向世界一流企业演化的路径是什么?借助案例分析,研究发现:世界一流制造企业具备先进理念、健全管理、杰出人才、卓越创造、领先能力五大基因;自创业到全球领先,始终以发展导向确立整体架构、战略目标和路径选择;历经跟随、追赶、超越到领先的战略变化,基于非对称优势沿着 “局部嵌入→局部突破→整体嵌入→全面超越”的路径成长并最终主导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动力表现出 “市场拉动→资源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演化过程。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世界一流制造企业的发展特征和基本内核,为制造企业成长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0 Vol. 1 (7): 99-110 [摘要] ( 45 ) HTML (1 KB)  PDF (9048 KB)  ( 296 )
       企业研究
111 科技型企业创新行为决策动因与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溯源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验证
董津津, 陈关聚
互联网情境下企业创新行为相对于传统情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理论抽样选取5个企业案例作为扎根理论编码的依据,本文构建了企业创新行为决策动因与机理的理论模型。同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另外10个企业案例进行该理论模型的验证与发展。研究表明:创新意愿、创新方向、创新行为约束、创新实施路径、创新体系构建和创新行为类型这6个主范畴是企业创新行为决策动因与机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创新意愿是企业创新行为决策的根本驱动因素;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引导企业创新行为的方向;企业创新行为决策动因存在2种前因条件变量组合构型;企业创新行为决策存在3类动因模式,即主动探索型、被动适应型和捷径型。
2020 Vol. 1 (7): 111-119 [摘要] ( 58 ) HTML (1 KB)  PDF (6452 KB)  ( 470 )
120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多阶段健康度评价研究
顾桂芳, 胡恩华
健康度评价对于企业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现有研究很少将健康度评价与系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结合起来的现状,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不同阶段健康度评价的重点,构建了多阶段健康度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偏大型柯西分布隶属函数和投影寻踪法确定了各层级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以某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为实例,对其2012—2018年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一致,有效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及评价指标的适用性。
2020 Vol. 1 (7): 120-131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8622 KB)  ( 258 )
132 互补性视角下互联网平台企业创新机制研究
张镒, 刘人怀, 陈海权
本文基于互补性视角构建平台企业创新机制模型,通过互联网创新型平台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专用性互补资产和通用性互补资产有利于平台企业创新组合与创新平衡;互补性资产有利于提升平台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平台领导力;平台领导力的提升有利于平台企业实现创新组合与创新平衡;平台领导力在互补性资产与创新组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平台企业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平台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借鉴。
2020 Vol. 1 (7): 132-140 [摘要] ( 62 ) HTML (1 KB)  PDF (6036 KB)  ( 441 )
       创业研究
141 创业失败情境下反事实思维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李艳妮, 郝喜玲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心理模拟和替换以预测和推理未来,并为未来行为和事件提供指导的认知机制,可为失败情境下探索创业者的思维和认知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基于203位具有失败经历的连续创业者及其创业企业的经验数据,检验哪些因素会导致创业者失败后产生反事实思维。研究表明,失败后内部归因、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以及经济成本均正向影响创业者的反事实思维,而失败时间对反事实思维产生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丰富了反事实思维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身处失败阴霾的创业者从失败中获益也提供了一些启示。
2020 Vol. 1 (7): 141-150 [摘要] ( 37 ) HTML (1 KB)  PDF (6450 KB)  ( 228 )
151 传统制造业二次创业模式选择与技术演进的逻辑建构——基于群体案例研究
吴瑶, 彭华涛
本文以湖北省传统制造业中6家典型二次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群体及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样本企业二次创业过程中技术演进和模式选择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构建传统制造业二次创业的 “技术演进—模式选择”矩阵。研究发现:大多数传统制造业企业二次创业倾向于选择机会型创业,在技术升级路径上通常选择渐进式技术演进,这与传统制造业发展基础、用户群体需求以及政策支持有密切关系。基于中国传统制造业具体发展情境探讨二次创业的技术演进与模式选择的逻辑关系,为传统制造业二次创业提供了理论框架和路径参考。
2020 Vol. 1 (7): 151-159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6534 KB)  ( 190 )
       区域研究
160 中国技术创新分布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及动态趋势测度
赵巧芝, 闫庆友
本文基于空间分布视角,研究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非均衡状态及其动态规律,结果显示:①非均衡状态处于中高水平区间,呈现 “长期上升→快速下降”的倒U型特征,2011年为拐点,区域间差异是最大贡献因子,其次是区域内差异;②不同创新品种对非均衡分布的影响为正,实质性创新发展较为缓慢,以策略性创新为主;③低水平和高水平两种产出类型 “自身锁定”概率较高,分别为92%和99%,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低和中高水平类型状态跃迁概率也较高,中低水平→高水平为26%、中低水平→高水平为5%、中高水平→高水平为47%,同时,中高水平→中低水平为6%。空间均衡演进过程将是长期的,到2030年高水平省份将达到85%,2050年为95%。应向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为代表的高质量创新领域倾斜,完善空间溢出通道,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加速向技术引领型国家转型。
2020 Vol. 1 (7): 160-169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6595 KB)  ( 359 )
170 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影响
李洪涛, 王丽丽
本文基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时空修复理论与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将科技创新的内生性与外部性纳入统一的理论机制中,提出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会对城市群结构体系呈现U型作用关系。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非线性估计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影响关系,创新性地由历史维度工具变量 (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并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进行探寻。结果表明:①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经济等级结构呈现出U型作用,对城市群首位度呈现出倒U型作用,表明中心城市对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变化呈现出先集聚再扩散的演化逻辑;②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结构体系之间呈现U型结构关系,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识别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动态影响变化点的阈值范围为13158项发明专利申请。
2020 Vol. 1 (7): 170-179 [摘要] ( 22 ) HTML (1 KB)  PDF (7164 KB)  ( 231 )
       国际研究
180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马赛
本文利用2008—2017年中国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数据,通过构建各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CA指数以及商业服务业的TC指数,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 “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 (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东道国产业竞争力受中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商业服务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初级产品产业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对西亚和中东的正向作用最大;对工业制成品的产业竞争力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对东南亚的正向效应和对中亚、蒙、俄与西亚、中东的负向效应影响程度接近,远远超过对其他27国的负向效应;在商业服务业中,只对东南亚和中亚、蒙、俄起到显著正向影响,且对中亚、蒙、俄的影响最大。
2020 Vol. 1 (7): 180-188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5527 KB)  ( 217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