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首 页
|
刊物介绍
|
编委会
|
征稿启事
|
理事会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区
审稿区
编辑区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访问统计
2024年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11-05
产业研究
创新研究
国际研究
人才研究
科技战略与政策
卷首语
目录
卷首语
0
以数字技术创新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戚湧
2024 Vol. 5 (11): 0-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806 KB) (
2
)
目录
0
中英文目录
2024 Vol. 5 (11): 0-0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003 KB) (
6
)
科技战略与政策
1
研析国家科技安全机理 积极维护国家科技安全
游光荣, 张守明, 郭秋怡, 张斌, 闫州杰
国家科技安全是构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是支撑国家安全的非传统保障要素和物质技术基础,是维护其他重要领域安全的国家因素和力量“倍增器”。通过系统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有关国家科技安全创新内容,深化理解国家科技安全的发展脉络、地位作用、核心内容,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从理论维度、历史视角、实践作用、世界发展等不同方面分析国家科技安全的重要意义,提升维护国家科技安全的思想认识,并提出统筹推进国家科技安全和科技发展、建立常态化国家科技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国家科技安全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国家科技安全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2024 Vol. 5 (11): 1-7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092 KB) (
4
)
8
新型举国体制下中国基础研究效能驱动范式实证研究
杨帮兴, 杜宝贵, 于晓玄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基础研究效能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战略要求。为探索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效能驱动范式,基于资源配置理论,运用动态fsQCA方法就中国31个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和创新环境对基础研究效能的影响进行组态分析。结果发现:①存在3类高水平基础研究效能驱动范式,即资源导向型、双轨资源调配型和有为政府下平台服务-环境型;②中国基础研究效能存在明显的地域失衡及空间分化特征,依靠政府力量进行计划资源配置仍是当前中国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的主要路径;③在特定客观禀赋条件下,配置方式与科技资源、创新环境维度下部分条件或条件组合之间存在等效替代效应。当前,双轨资源调配型是中国实现高水平基础研究效能驱动范式的主流变迁目标。
2024 Vol. 5 (11): 8-19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727 KB) (
2
)
20
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及其效果研究——基于山东省116期访谈资料的扎根分析
罗慧, 李敬锁
借助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以山东省科技厅和山东广播电视台共同打造的“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在行动”融媒体专栏节目116份访谈材料为案例,对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和助力效果进行两次扎根分析。研究发现,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有3条实施路径,分别是政府选派、需求导向和平台对接。助力效果主要体现在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全方位发展、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增收增技4个方面。总的来说,3条路径都更注重农业产业全方位发展和农民增收增技2个方面的推进效果,其中需求导向和平台对接路径的助力效果更为明显。最后,本研究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过程管理、推进队伍建设和优化平台载体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2024 Vol. 5 (11): 20-29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2078 KB) (
2
)
30
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法治图景
费艳颖, 张栩凡
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科技法治是在法治轨道上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保障。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政策法律规定宏观指导意义较强,可操作性相对不足,在统筹协调、主体支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面临制度疏漏和落实落地难的境遇,无法有效回应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法治需求。推进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法治化转型及制度体系建构,既要实现法治功能转变,从促进型法律迈向激励型法律,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发展,又要搭建新型举国体制运行的科技法治框架,建立健全配套法律制度,为新型举国体制高效运行提供支撑。
2024 Vol. 5 (11): 30-37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153 KB) (
2
)
创新研究
38
使命导向下的有组织科研——以李政道研究所为例
赵昕, 杜琳宸, 李姝姝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浪潮中,政府对基础研究的科研投入显著增加,促使科研活动向战略性、系统性、协同性方向演化,诞生了有组织科研这一新模式。本文聚焦使命导向下的有组织科研模式,研究其缘起、演进及面临的管理挑战,并提出开展有组织基础研究的对策建议。研究回溯了科研机构由兴趣导向转向使命导向的范式变革历程,强调了新形势下推动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对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并深入剖析了有组织科研面临的包括架构调整、目标制定、资源整合、考核评价和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内在挑战,运用案例研究法,针对有组织科研的内在发展困境,探讨了李政道研究所在组织架构优化、科研目标凝练、大科学装置建设、人员考核激励以及多元资助体系方面的创新做法,并基于李政道研究所的有组织科研模式,总结出加强有组织基础研究的对策建议,以期有效应对有组织科研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要求。
2024 Vol. 5 (11): 38-49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259 KB) (
2
)
50
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测度——以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文本挖掘为例
魏婕, 宋宇航, 任羽佳
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聚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以上市A股电子信息产业前百强企业的分析师报告为蓝本,运用文本信息挖掘的方法来审视中国数字经济整体创新以及创新类型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体创新目前呈现出快速突进的特征,众多细分领域如5G技术、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突破式创新迸发,而在锂电池、电子屏显和光纤光缆等领域渐进式创新融合自研的颠覆性技术实现了典型意义的“弯道超车”。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分析师报告文本信息挖掘的方法测度创新,既克服专利策略性披露以及数字时代专利信息衡量创新滞后性等问题,也弥补没有公布专利创新测度的技术性遗漏问题,是一种方法论上的新突破。
2024 Vol. 5 (11): 50-6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686 KB) (
4
)
61
供应链数字化创新应用与企业绩效:增长与波动
张涛, 史占中
本文以2018年中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作为供应链数字化创新应用的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上市企业数据构建DID模型,实证分析供应链数字化创新应用对企业绩效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创新应用显著促进企业绩效增长,并有效降低企业绩效波动。引入年度变量和实验变量的交互项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创新应用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长期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业、供应链多元化配置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供应链数字化创新应用对企业绩效增长和波动的影响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供应链数字化创新应用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促进企业绩效增长,降低企业绩效波动。供应链数字化创新应用促使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对推动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2024 Vol. 5 (11): 61-7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410 KB) (
2
)
71
中国式自主创新中的“低质低效”双低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控制力视角
侯翔瀚, 郭万山
中美贸易争端本质上是对技术领先优势和对全球价值链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争夺,对21世纪全球价值链性质、结构和新的国际规则的形成将会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企业创新质量与效率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直接关系到中美博弈的未来走向。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和WIOD及亚行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以价值链地位作为创新质量的衡量目标,考察中国企业创新中存在的“低质低效”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R&D投入对价值链地位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但这种作用更多依赖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本土企业自主创新作用有限,自主创新的“低质低效”特征明显。FDI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力,但对企业高质量创新具有抑制作用。企业规模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价值链地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无法排除政府补贴已陷入“策略性创新”陷阱的可能。企业的国有属性对企业创新和价值链地位提升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阐述了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
2024 Vol. 5 (11): 71-8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145 KB) (
2
)
81
产业链创新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转移网络演化研究——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为例
王革, 郭思妙, 石小丽
本文提出基于产业链创新视角的技术转移网络分析框架,测度网络演化态势和技术转移模式,并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为案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技术转移网络以“一对一”的转移模式为主,网络整体连通性不高,呈现上游结构复杂、中游和下游结构简单的“不均衡”分布特征;②企业间技术转移在网络演化中处于核心位置,校企、院企间技术转移呈下降趋势;③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导致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较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紧密合作团队不多。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提高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的管理启示,对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4 Vol. 5 (11): 81-90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4990 KB) (
2
)
产业研究
91
基于进出口数据和专利数据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以江苏为例
陈英武, 郑江淮, 孙冬卿, 王浩, 张睿
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确保国家产业链安全的基础要素,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是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的重要前提。本文尝试构建一套先识别关键核心产品、再识别关键核心技术的测度方法,基于江苏2017—2022年进出口数据与专利数据,对关键核心产品及技术进行识别,进而对江苏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地区分布现状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半导体器件、钎焊与激光加工、诊断外科鉴定等7项技术是江苏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核心技术。从江苏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申请的分布看,苏州、南京以及无锡是主要的专利申请城市,企业是关键核心技术的主要申请单位,同时江苏高校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实力。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系统梳理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建设科创企业集群、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对策建议。
2024 Vol. 5 (11): 91-103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4046 KB) (
2
)
104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与服务链融合效果评价
李玥, 孙克雨, 邓倩玉
数字经济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式向生态化转变,创新链与服务链融合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基于WSR理论和现有文献,从资源共享、供需匹配和关系协调3个维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与服务链融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组合赋权法和基于规则的方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链融合的整体效果较差,仅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双链融合效果较好,在资源共享、供需匹配和关系协调方面需要加强,尤其是供需匹配方面。最后从建立产业示范区、完善双链功能布局、增强双链匹配度等方面提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与服务链融合的政策建议。
2024 Vol. 5 (11): 104-113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135 KB) (
2
)
人才研究
114
战略人才力量:认识、问题与政策建议
石长慧, 王卓妮, 张文霞
战略人才力量是具备科技创新能力,从事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长远、全局性影响的科技活动,并做出贡献的各层次科技人才,其构成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层次性、体系性、多样性、开放与动态性等特征。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都是国家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包含关系。当前中国战略人才力量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建议优化战略科学家的培养和遴选机制、健全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集聚保障机制、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强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2024 Vol. 5 (11): 114-122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274 KB) (
2
)
123
战略科学家成长影响因素与路径研究
田庆锋, 龙词云, 沈伟康, 黄俊哲
本研究聚焦战略科学家成长影响因素与路径问题,基于71位战略科学家中资料较完整的10位的文本数据,运用扎根理论构建“SFSOS”成长影响因素模型,并进一步使用文本挖掘法分阶段量化主范畴和副范畴对战略科学家成长的贡献度,探究其成长路径。研究发现:①在社会引导、组织支撑、学校培育、家庭支持的“四好”环境驱动下,个体自身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最终成长为成熟的战略科学家;②社会引导从成长期开始始终是最突出的影响因素,并且贡献度远超其他主范畴,相较于其他主范畴,学校培育在学习期的影响作用最显著,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但始终发挥作用,组织支撑的影响作用在成长期达到巅峰,仅次于社会引导,家庭支持呈现先降后平趋势,自身素质的贡献度在各成长阶段有轻微波动。
2024 Vol. 5 (11): 123-134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998 KB) (
4
)
135
青年高学历流动人才的居留、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差异
谢东虹
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青年高学历流动人才的居留、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差异。研究发现:①青年高学历流动人才的落户意愿呈下降趋势,居留意愿则表现出上升趋势,落户意愿和居留意愿的差异日益扩大;②青年高学历流动人才的落户意愿同时受到城乡两栖生活能力及其对流入地经济预期和福利预期的影响,而青年高学历流动人才的居留意愿与个体特征、流动经历和主观感受的关系更加紧密;③尽管放开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对青年高学历流动人才的落户意愿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受到经济预期和福利预期的驱使,青年高学历流动人才更愿意在特大城市以及超大城市等落户门槛高的城市落户。
2024 Vol. 5 (11): 135-144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185 KB) (
2
)
145
基于城市人才平台网络嵌入的战略科技人才激励开发研究
李静芝, 李永周, 肖姿彤
作为承载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开发重难点任务的城市人才平台,如何识别该群体的异质性特征并针对性打造适宜的创新环境和生态进行激励开发,是当前公共人才政策、科技政策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关注的热点。本文运用异质性人力资本和网络嵌入理论,剖析战略科技人才的异质性特征,从结构、关系和认知多维度阐释其嵌入城市人才平台的激励开发机理和运行机制。针对战略科技人才城市人才平台网络嵌入激励开发存在人才集聚分布不均衡、国际竞争力不够、结构布局不合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脱节等问题,研究提出应强化战略引领和统筹协同,加快形成城市人才平台雁阵格局,完善城市网络结构布局,优化城市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战略科技人才的创新效能感、体验感和认同感。
2024 Vol. 5 (11): 145-155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149 KB) (
2
)
国际研究
156
科技创新政策循证决策机制研究——以日本第六期《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为例
王溯, 董瑜
循证决策是近年来政策界广泛关注的主题,本文以如何应用该方法为出发点,基于政策环模型分析各决策环节的决策需求、定位相应的证据需求,综合多元决策参与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和证据的特征构建循证决策的应用模型,并以日本制定第六期《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为案例,对该模型进行印证,以期为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2024 Vol. 5 (11): 156-16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2145 KB) (
2
)
169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全球推广的动因与路径
曾维威, 刘宏松
本文从天缘政治学视角出发,在探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缘起及其与GLONASS系统竞争的基础上,对美国GPS系统全球推广战略的形成动因与推广路径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在美国军队学说和研发经费削减的双重影响下,美国确立了GPS系统的全球推广战略,采用了三条推广路径:一是与其他国家在全球导航卫星系领域开展合作;二是借助国内立法并通过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向全球民用领域推广GPS系统,逐步确立了GPS系统在全球民用领域的领先优势;三是与私营部门合作,提高GPS系统的使用价值。美国向全球推广GPS系统的路径为中国北斗系统的全球推广提供了经验启示。
2024 Vol. 5 (11): 169-17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145 KB) (
2
)
179
日本数字化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一项历史制度主义考察
邓天奇
数字化不仅是一个现代知识与技术密集的场域,更是一个全球政治与经济博弈的场域。作为世界较早实践数字化的国家,日本的数字化政策先后经历了以完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早前发展期、以活用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快速推进期、以推动电子数据利用为核心的深化提质期和以构建数字社会为核心的日臻完善期。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审视日本的数字化政策变迁历程,发现宏观环境上较为稳定的政党政治、持续低迷的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中内嵌的结构性矛盾,中观制度上政府主导的制度场域以及社会建设拉动型模式的自适应机制,微观主体上地方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相关产学研机构的不断互动等要素分别构成推动日本数字化政策实现锯齿状变迁的深层结构、路径依赖与动力机制。借鉴日本数字化政策变迁的实践经验,未来中国可从顶层设计引领、核心理念优化、数字治理创新三大维度入手,全方位提升中国数字化政策的效能。
2024 Vol. 5 (11): 179-188 [
摘要
] (
0
)
HTML
(1 KB)
PDF
(1143 KB) (
2
)
京ICP备10036465号-14
版权所有 © 2014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207室(100038) 电话:010-58884593/58884590/58884591 邮箱:zgkjlt3814@casted.org.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